徐興亮
(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中醫院 四川 宜賓 645350)
胃竇癌是癌癥的一種,對患者自身有嚴重的影響,在臨床研究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方式。基于消化道操作形式的特殊性,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腹腔鏡技術本身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在治療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將選取2013年1月-2014間9月我院收治的74例胃竇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將其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每組37例患者,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4間9月我院收治的74例胃竇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將其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每組37例患者。腹腔鏡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在37-76 歲,平均年齡(54.8±1.2)歲。開腹組男18例,女19例,年齡在36-80歲,平均年齡(51.8±2.3)歲。所有患者均經過CT 檢查確診為胃竇癌。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不具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治療方法:開腹組采用傳統開腹遠端治療形式,首先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讓其保仰臥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上腹部正中位置后,進行操作。探查、游離及吻合方法均按胃癌根治手術原則進行[2]。
腹腔鏡組患者則應用腹腔鏡輔助胃竇癌根治性遠端胃大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讓患者保持仰臥位,在患者臍下緣置入1.0cm 套管針,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按腫瘤原則探查,在左右麥氏點以及左右腹分別置入1.0、2.0 套管針,用超聲刀探查腹腔,確定手術方式。對胃底癌患者進行為胃大部分切除術了。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放置腹腔引流管[3]。
1.3 統計學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腹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進食流質時間、下床時間均小于開腹組,兩組各個指標比較有明顯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比較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常規性指標比較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腹腔鏡組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有4例,不良反應率為10.8%,開腹組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0例,不良反應率為27.1%,腹腔鏡組的不良反應率明顯少于開腹組,兩組比較結果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比較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分析
基于胃竇癌的特殊性,在后續治療過程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當前隨著臨床醫學形式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治療形式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
該手術形式能有效的保留輔助性細胞,此外該治療方式對患者自身的影響比較小,炎癥反應比較少。能有效的減少和推遲腫瘤的復發。在用藥腹腔鏡輔助進展期胃竇癌根治性遠端胃大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掌握腫瘤治療的原則,必須切除腫瘤周圍的組織器官,保證足夠的切緣。手術醫生必須明確操作形式,以腫瘤根治原則為基礎,發揮腹腔鏡的放大作用,保證視野的開闊性[4]。
在本次研究中,腹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進食流質時間、下床時間均小于開腹組,兩組各個指標比較有明顯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不良反應率為10.8%,開腹組不良反應率為27.1%,腹腔鏡組的不良反應率明顯少于開腹組,兩組比較結果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腹腔鏡胃癌治療形式效果明顯,不良反應少,對患者自身無消極影響[5]。
綜上所述,胃大部分切除術安全性比較高,手術切口短,出血量少,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 張凱凡.從淋巴結轉移規律談胃竇癌合理術范圍[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9,8(1):14-15
[2] 胡建昆,陳志新,陳仕平等.胃竇癌切除術切端癌殘留的特點及頂防[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0,7(1):37-38
[3] 趙慶洪,魯 明,張弛等.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放性胃癌根治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0,10(05):438-440
[4] 李棟,周旭坤,李平等.應用腹腔鏡輔助D2 根治性手術治療遠端進展期胃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2,21(10):1033-1044
[5] 鐘輝,馮東亮,唐昊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胃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安徽醫學,2013,34(0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