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梅
(大同市新榮區人民醫院 山西 大同 037000)
陰道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約為50%~90%,正常情況下寄居在陰道內的需氧菌和厭氧菌為維持均衡狀態,保持陰道菌群的穩定性,但是在多種原因作用下,陰道與菌群之間的生態平衡關系被打破,便會產生致病菌,根據致病原因的不同,臨床上將陰道炎分為細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念珠性陰道炎等多種類型,其中細菌性陰道炎是最常見的陰道炎類型之一,發病率約為10%~50%,占外陰、陰道感染的40%~55%,極易反復發作,患者自愈相對較低[1]。
1.1 一般資料:2011年2月~2014年12月,來我區醫院進行產前陰道分泌物檢測患者305例,患者年齡19~47歲、平均(33.4±5.5)歲,患者均按照要求在孕28~48周進行生殖道炎癥分泌物檢測。納入標準:①妊娠結局明確,臨床資料完整;②未合并其它類型可致妊娠結局不良嚴重妊娠合并癥、并發癥,如妊娠高血壓、胎兒畸形、生殖道急性炎癥、多胎、胎盤早剝等;③合并支原體、衣原體等其它類型病原體所致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診斷標準,滿足以下條件四項中的三項即可確診:①均勻一致的稀薄分泌物,附著于陰道壁;②陰道后穹窿分泌物pH≥4.5;③胺臭味實驗陽性;④線索細胞陽性。305例患者,診斷妊娠合并細菌性陰道炎104例并發產褥期感染8例,納入觀察組,余下201例者并發產褥期感染4例納入對照組。產褥期感染納入標準:①會陰感染,非剖宮產術切口感染;②臨床資料完整,在本院接受治療。
1.2 方法
1.2.1 檢查與干預
(1)產檢:與產前1周,常規婦科檢查,無菌棉試子采集陰道壁樣品,于正常體溫(37℃)條件下保存,送檢。以聯合試劑盒進行測定,可一次性檢測分泌物PH 值、過氧化氫、白細胞酯酶、唾液酸酶,進而反映陰道細菌感染情況。①疾病診斷標準。陰道內pH 值>4.5,氨臭味試驗和線索細胞均呈陽性,陰道分泌物鏡檢可見革蘭陰性短桿菌。②產褥感染診斷標準。高溫產婦,并發急性外陰、宮頸和陰道炎癥,具體表現為切口裂開、感染等癥狀,經陰道分泌物培養可明確致病菌。
(2)治療與干預:①妊娠合并細菌性陰道炎治療,接受過系統性治療56例,治療主要為單用甲硝唑、克拉霉素或乳酸桿菌,口服或陰道上藥,未接受系統性治療48例;②產褥期感染,給予敏感抗生素治療,加強惡露管理[3]。
1.2.2 研究:12例產褥期感染均在被社區接受治療,明確診斷。對比產褥期感染類型、助產方式,分娩后起病時間、癥狀表現。
1.3 統計學處理:數據資料以EXCEL 錄入,轉SPSS18.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若服從正態分布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否則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與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妊娠合并細菌性陰道炎對產褥感染影響:致病菌培養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最為常見,其余致病菌有鏈球菌、糞腸球菌、陰道加德納菌、表面葡萄球菌等。妊娠未發生細菌性陰道炎發生產褥感染4例,發生率1.99%,妊娠合并細菌性陰道炎發生產褥感染8例,發生率7.69%(8/9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48,P=0.03<0.05)。
2.2 臨床表現、預后對比:對照組與觀察組發熱、疼痛、腹部反跳痛、惡露、外陰瘙癢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盆腔惡露、分泌物增多及腥臭味比重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觀察組起病時間低于對照組,痊愈時間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體溫峰值、發熱控制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產褥感染是指產褥期發生的感染,發生常見的感染可分為生殖道感染、剖宮產術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其中與妊娠合并細菌性陰道炎密切相關的感染屬產褥期生殖道感染,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此次研究顯示,妊娠未發生細菌性陰道炎產褥感染發生率1.99%,低于妊娠合并細菌性陰道炎7.69%,差異顯著(P>0.05),產褥感染發生原因較復雜,與貧血、營養不良、產褥期性交、盆浴、合并慢性疾病等產婦因素,胎膜早破、產后出血、陰道檢查等分娩因素,醫源性操作有關[3]。不同部位炎癥的臨床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就陰道、會陰、宮頸及剖宮產腹部傷口感染來看,產婦經陰道自然分娩,因會陰裂傷,將會出現疼痛、局部紅腫等現象,陰道感染后可見充血、出血、水腫等癥狀表現,而菌血癥和盆腔結締組織炎主要由宮頸裂傷引起,剖宮產婦出現發熱等現象可能由腹部傷口發生感染引起。大規模中心調查研究顯示,生殖道感染確實可增加產褥期感染發生風險,可能機制為:①生殖道感染可致早產、流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助產比重更高,產道損傷、產后出血風險更高,這些都增加產褥期發生感染風險;②不良妊娠結局可增加產婦臥床時間,影響患者自身免疫力,增加感染風險;③生殖道感染本身可使陰道內保留大量致病菌,上行感染風險更高[4]。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臨床表現對比[n(%)]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發病與轉歸情況對于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發病與轉歸情況對于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
產褥期是產婦體力恢復和新生兒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產婦在完成分娩后,體力和精力消耗嚴重,需要很長時間恢復,在此過程中自身抵抗力受到嚴重削弱,加之相關疾病的影響,很容易出現各類并發癥,但病原體侵入生殖系統后,產婦會出現局部乃至全身性的炎癥反應,產褥感染對產婦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脅,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剖宮前診斷為細菌性陰道炎的產婦,產褥期受到感染的幾率更高,而對于陰道分娩產婦,該病疾病的影響并不明顯。產褥感染的誘發因素較多,營養不良、貧血、合并慢性疾病以及預產期盆浴、性交產婦均易發生產褥感染,且受分娩和手術因素影響,如胎膜早破、產后出血、外陰受損、宮頸感染等,由手術切開引發的急性感染較為常見,部分產婦還會出現深靜脈血栓、你慢行腹膜炎等較為嚴重的并發癥,由于患有細菌性陰道炎的產婦,其陰道內已經存在大量致病菌,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更易發生產褥感染情況。剖宮產產婦和經陰道分娩產婦的產褥感染發生率并不相同,分娩前陰道菌群的組成對產婦產褥感染影響較大,從提取的病理微生物中能夠證實二者存在的關系,在與外源性感染同時作用下,剖宮產產婦更容易發生產褥感染。
研究顯示,無論是否在妊娠合并細菌性陰道炎,一旦發生產褥期生殖道感染均伴有不同程度發熱、疼痛等臨床表現,可有惡露、盆腔積液以及分泌物增多、外陰瘙癢等典型表現。妊娠合并BV、產褥期生殖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均為大腸埃希菌、陰道加德納菌、鏈球菌等,是兩組患者臨床表現無顯著差異的重要原因[5]。需注意的是,觀察組與對照組體溫峰值、發熱控制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妊娠合并BV 可增加產褥感染治療難度,可能原因為:①感染本身代表患者自我健康意識、自護能力不足,直接影響治療;②妊娠合并BV 可上行感染,影響妊娠進程,量變形成質變,患者伴有腹部墜脹、慢性炎癥風險更高,增加治療難度[6]。
綜上訴述:細菌性陰道炎可增加產褥感染風險,加速產褥感染發生、增加治療難度,積極開展妊娠期生殖健康檢查非常必要,應積極防治妊娠合并BV,以改善患者預后。
[1] 樂杰.婦產科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 朱繼文,李靜.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與妊娠結局的關系[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9):1798-1799
[3] 張慧英,薛鳳霞.陰道炎疾病治療中的過度與不足[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1,27(7):506-508
[4] 鄒杰,高志英,盧彥平,等.產褥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3):525-527
[5] 曹秀貞,易為.產褥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藥性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3):2017-2018
[6] 陸瑞光,宋勤奮,章曉紅.57例產褥感染的防范措施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1):1621-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