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玲
(于都縣人民醫院手術室 江西 于都 342300)
四肢骨折是當前臨床中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對患者身體健康和正常活動具體很大影響,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但是手術期間患者活動受限,長期臥床易引發壓瘡[1],影響預后。為進一步研究四肢骨折手術患者的護理方法,我院選取68例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于我院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中選取6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四肢骨折的診斷標準[2],均行手術治療,將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43.7±4.1)歲,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20例,骨折類型:開放性22例,閉合性12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44.2±4.5)歲,上肢骨折13 例,下肢骨折21 例,骨折類型:開放性23例,閉合性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手術期間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如一般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和抗感染護理等。觀察組采用手術全期護理,主要護理措施包括:①術前探訪,收集患者臨床資料,掌握其病情發展,做出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制定預防壓瘡護理計劃并;對患者進行安慰和鼓勵,消除其住院陌生感,緩解緊張情緒。②體位護理,適當調整患者體位,根據側臥手術要求指導患者雙腿交錯,分開放置,避免重疊,墊小海綿圈于患者足跟部;術前,于患者肩岬、骶尾等受壓部位涂抹凡士林;住院期間,及時幫助患者翻身,避免一側長期受壓,改善血液循環。③體位墊預防壓瘡,制作彈性較好、密度較高的體位墊,墊套選用觸感較好的輕柔布料,盡量保持體位墊表層無縫隙;手術結束后立即更換并及時清洗,預防感染、壓瘡。④康復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術后15d活動患肢遠關節,術后30d活動近端,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逐漸加大活動量,由早期的不負重訓練直至抗阻力訓練,且訓練過程中需適可而止,以不感到疲乏和肌肉疼痛為最佳活動強度。
1.3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壓瘡發生情況,并對患者進行3個月隨訪調查,分析對比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情況。
1.4 壓瘡分級標準。Ⅰ期:皮膚完整,手指按壓受壓發紅區,皮膚顏色未變白,存在塊狀紅斑;Ⅱ期:皮膚損失表皮或真皮,呈現表淺性潰瘍,存在水泡、擦傷等;Ⅲ期:壓瘡侵及皮下組織,未達肌膜,出現火山狀傷口,伴有細菌感染;Ⅳ期:傷口壞死至肌肉層、骨骼和肌腱等。
1.5 統計學分析:整理研究數據,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分析,計數和計量數據比較分別通過卡方和t檢驗,P<0.05表示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壓瘡發生率:觀察組患者壓瘡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n/(%)]
2.2 骨折愈合時間:經術后隨訪發現,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為(6.1±0.4)周,對照組為(9.3±0.8)周,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四肢骨折主要是指人體上下肢骨頭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中斷,多是由直接或間接暴力、肌肉牽拉所致,也包括疲勞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等[3],臨床根據患者骨折端與外界是否相通將其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四肢骨折發生的常見原因主要有交通意外、暴力擊打、跌倒、高處墜落等,患者多表現為骨折部位疼痛劇烈、腫脹、瘀斑和肢體功能障礙等癥狀。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畸形、假關節活動以及骨擦音等,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傷情嚴重者可致殘,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四肢骨折的臨床治療多采用手術療法,多項研究資料顯示大多數患者術后能夠恢復原有肢體功能,手術效果良好。但是由于手術期間患者骨折部位疼痛感較強,身體不易移動,長時間臥床,皮膚與病床長期接觸,可導致患者出現壓瘡,影響術后康復。所以四肢骨折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的同時,還需要由護理人員提供適當護理措施,在手術全期對患者進行全程護理,以輔助臨床治療,提高手術效果,改善預后。為進一步研究四肢骨折手術患者的護理方法,我院選取68例患者分別采用兩種不同護理方法展開臨床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壓瘡發生率、骨折愈合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四肢骨折手術患者采用手術全期護理,患者壓瘡發生情況較少,壓瘡程度較輕,且患者術后骨折愈合較快,預后較好,護理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1] 李秀華.心理護理對四肢骨折術后患者疼痛影響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9):114-116
[2] 馬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開放性四肢骨折手術切口感染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7):90-92
[3] 孫振偉.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效果評價[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08):1039-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