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春梅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 山西 原平 034100)
母嬰同室是指在新生兒娩出后將產婦及新生兒安置于同一病房內[1],由護士指導產婦及家屬照護、完成新生兒的保暖、喂養、更換尿布、皮膚護理等內容,我院在應用母嬰同室護理的過程中逐漸融入優質護理模式,得到確切效果,現將我院對優質護理應用于母嬰同室護理的具體研究過程及結果匯報如下。
研究對象選擇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于我院分娩并接受母嬰同室護理的產婦,共2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50例。對照組1050例產婦年齡范圍為21~34歲,平均年齡為(25.6±1.7)歲;經陰道自然分娩者710例,剖宮產者340例;1050例中男新生兒670例,女新生兒380例;新生兒體質量平均為(7.1±0.6)觀察組1050例產婦年齡范圍為20~35歲,平均年齡為(25.4±1.8)歲;經陰道自然分娩者700例,剖宮產者350例;1050例中男新生兒650例,女新生兒400例;新生兒體質量平均為(7.2±0.5)。對兩組產婦的年齡、分娩方式及新生兒等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示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納入排除標準如下。納入標準:①入院后經診斷為單胎、初產婦,且新生兒出生時Apgar評分>7分;②入住母嬰同室病房,且具有良好的依從性,積極配合醫務人員進行相關治療及護理工作;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產婦合并嚴重的產科并發癥,如產后出血等,或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疾病不符合母嬰同室要求者;②新生兒為早產兒且體重<2500g,或出生后合并嚴重新生兒疾病需立即入新生兒科進行治療者。
對照組產婦及新生兒采用常規母嬰同室護理方法,產婦入院后護理人員加強產婦及新生兒基礎護理,嚴格注意病情變化,積極滿足產婦及新生兒的生理需要,同時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重要性。觀察組產婦在常規母嬰同室護理基礎上加入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具體如下:①組織相關人員學習衛生部下發的《2010優質護理服務示范活動方案》等[2]相關文件,幫助護理人員培養優質護理模式意識并正確認識。②產婦入院辦理手續時使用溫和、可親的語氣為產婦及家屬介紹病室環境、病房規章制度、責任醫生及護理人員等,并適當宣傳母乳喂養相關知識。③提供產前產后相關護理工作,產前為產婦做好皮膚準備、分娩相關知識、母嬰護理知識;產后介紹產后個人衛生、產褥期知識。自然分娩24小時內、剖宮產72小時內的產婦,護理人員提供全面的包括飲食、個人衛生、大小便等生活護理,產婦處于恢復期時鼓勵適當活動及個人日常生活自理。④在整個母嬰同室護理過程中,貫徹優質護理指導思想,以"一切為了患者,為了患者的一切"為原則,做好產婦新生兒護理工作。在護理過程中需做好與產婦的交流,積極解答產婦存在的相關新生兒哺乳、喂養方面的疑惑。⑤產婦出院時,給予產婦出院指導,使產婦了解復診時間及復診必要性,同時講解新生兒喂養、預防接種相關知識。
觀察并比較兩組產婦角色適應能力,對嬰兒護理能力,母乳喂養成功率及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角色適應能力分為適應及不適應兩個等級。適應:母乳喂養及新生兒護理操作掌握良好,產婦與新生兒關系融洽,新生兒依賴母親;不適應:分為母親角色強化及缺失,強化指過分看重母親角色,擔心嬰兒甚至出現焦慮,缺失指不能很好進入母親角色及不能掌握新生兒相關護理技巧。產婦對嬰兒護理能力包括產婦是否能獨立完成新生兒穿衣、更換尿布、哺乳、沐浴、撫觸、臍部護理、臀部護理等基礎操作,正確區分新生兒生理黃疸及病理黃疸。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評價,分為優、良、差三個等級。母乳喂養成功情況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評價,結果分為成功及不成功兩種。護理服務滿意度使用本科室現行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評價,滿分100分,60~10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數據采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角色適應能力及嬰兒護理能力比較如表1所示,觀察組產婦的角色適應能力及對嬰兒護理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產婦角色適應能力及嬰兒護理能力比較
觀察組1050例中母乳喂養成功者1012例,不成功者38例,母乳喂養成功率為96.38%;對照組1050例中母乳喂養成功者849例,不成功者201例,母乳喂養成功率為80.86%;觀察組母乳喂養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X2=125.44,P<0.01)。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觀察組滿意者1028例,不滿意者22例,護理服務滿意率為97.90%;對照組滿意者861例,不滿意者189例,護理服務滿意率為82.00%;觀察組產婦護理服務滿意度優于對照組產婦,差別有統計學意義(X2=146.94,P<0.01)。
優質護理服務是"以人為本"思想在護理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將優質護理服務應用于母嬰同室護理中,具有明顯效果。母嬰同室護理有助于母親與新生兒進一步接觸,減少了產婦與新生兒分離時間,對于培養母嬰情感、進行母乳喂養有積極促進作用。但母嬰同室增加了護理人員工作負擔與強度,對護理人員的要求高。在我院母嬰同室護理中實施優質護理前,先對本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培養,使護理人員滿足提供母嬰同室的要求,有助于護理人員自身的提高和成長。另一方面,將優質護理服務應用于母嬰同室護理中,與常規護理相比,提高了產婦對嬰兒的照顧能力及母乳喂養成功率,促進產婦母親角色的正確轉化。說明優質護理是一種有效促進母嬰同室積極發展的護理模式,其中個體化、全面的護理方式使護理人員針對不同產婦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有助于產婦問題的解決,產婦問題的順利解決使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和依從性增加,有助于護患關系的良好發展及后續護理措施的實施。因此,將優質護理模式應用于母嬰同室護理中,可增強產婦對嬰兒的護理能力,有助于產婦轉變角色,同時提高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1] 袁秀珍.陳向韻.王淑燕.等.對剖宮產、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效果研究[J]. 護理學雜志,2010,5(3):33.
[2] 黃澤云.母嬰床旁護理對產科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9(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