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欽言,徐秀梅
(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淄博255049)
西方語言形成理論評析
宮欽言,徐秀梅
(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淄博255049)
西方語言學中對語言形成理論的探索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分別是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對于語言形成探索的總趨勢是從客觀主義走向非客觀主義、從語言系統中的客體研究走向語言系統中的主體研究。結構主義的語言形成論受到了科學主義的影響,把語言的形成研究限制在語言本體之內;轉換生成語言學認為語言系統的普遍語法內在于我們的心智之中,通過轉換規則形成語言的表層系統;系統功能語言學建立了語言系統與社會功能之間的聯系,認為語言的形成就是語言實現社會交際功能的過程。這三種語言學理論都未能把人的認知作用納入語言的形成過程之中。認知語言學認為世界、認知和語言三位一體,發現了人的認知在語言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了符合語言本質的全新的語言形成論。語言的形成過程涉及認知現實世界,形成思維,認知語言,建立思維與語言的聯系,通過隱喻擴展機制,最終形成語言系統。
語言;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系統功能語法;認知語言學;認知
迄今為止,語言學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分別是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每一種語言學理論的產生都源自于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淵源,同時都產生了與其理論相符的語言形成論。這四種方法論分別是:第一種是從語言本體入手進行研究,第二種是從人的天賦語言能力入手進行研究,第三種從社會交際入手研究語言系統,第四種是從對現實世界的體驗入手進行研究。本文將對這四種認知方法進行分析,以期發現符合語言本質的語言形成論。
結構主義語言學從語言本體入手分析語言系統,并把研究范圍嚴格限制于語言本體之內。現代語言學創始人Saussure指出:“語言學家必須把研究語言結構作為主要的關注對象”。[1]9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突出特點在于它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符號系統,系統由各種互相區別但又互相依賴的成分組成。語言是一個自治的系統,可以不依賴于語言使用者和客觀世界而獨立存在,所以語言認知的目的就是要發現這個系統中的結構成分,各個成分如何構成了語言符號系統。語言的意義并非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主要關注對象。關于語言的意義,該派理論認為一個詞的意義存在于其所處的語言內部關系網絡結構之中,一個詞的價值在于它在這個系統中與其他詞的差別。
顯然,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知語言的途徑是把分析語言系統作為起點,把研究范圍局限在語言系統之內,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語言系統的結構體系。
既然語言的意義在于結構之中,那么語言的存在與使用者和現實世界就可以沒有任何關系。結構主義語言學對言語和語言的區分把語言使用者排除在了認知視野之外。同時,該理論認為語言系統各個成分的價值產生于它們與其他成分的區別性,所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又在很大程度上把現實世界擋在了他們的認知視野之外。結構主義語言學把語言看作是一個孤立的研究對象,為了分析的客觀性,它把語言系統與使用者和現實世界割裂開來,目的是建立一個科學的語言結構系統。
結構主義產生的背景是科學主義。科學主義追求純粹的客觀性,堅決排除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和作用。根據這個原則,只有不受使用者和現實世界影響的語言系統研究才具有客觀性,因此,結構主義就把語言系統作為研究對象,而不關注語言使用者和語言的使用環境。結構主義語言學是純粹的語言研究,它把語言與其他所有相關因素隔離開來,只把語言系統作為研究對象,而不考慮語言與使用者和社會文化的關系,也不考慮意義如何產生。它所研究的就是語言這個封閉的系統本身的體系和特點。
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下,應用語言學家在語言的認知方法上也采取了從語言結構分析入手的方法。他們從分析語言的結構入手認識語言系統,通過分析語言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把握語言的整體系統結構。實際中,他們最突出的做法就是進行句型結構分析。因為語言系統由各種語言結構組成,知道了語言的各種結構,就能形成語言系統。
利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作為指導進行外語教學產生的結果是:學習者雖然掌握了語言系統的結構體系,但是對于怎樣使用外語表達意義、怎樣使用外語進行交際卻非常陌生。外語學習者成了語法分析專家,但是不能成為語言使用專家。這種外語學習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產生這種后果的原因非常清楚:結構主義語言學根本不關心語言如何產生和如何使用,所以其理論必然不能對外語教學產生有益的指導作用。如果按照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的指導進行外語教學,只能是離語言學習的目標越來越遠。
轉換生成語言學從另一個角度研究語言的形成。它認為人天生具有語言能力,擁有一種普遍語法,因而人可以學會使用語言。轉換生成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整套句子(a set of sentences)。句法是獨立的,自足的。句法描寫可以不考慮語境因素,在語言內部就可以找到對句法規則的解釋。”[2]句子的產生來自于人利用句子組成規則的創造。這些創造不依賴于任何外部因素,所以語言是自治的系統。任何一個句子都有一個表層結構和一個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句子的語音表現,而深層結構是句子的意義,表層結構就是由深層結構通過轉換規則而產生的。所以,該派理論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發現普遍語法以及轉換生成規則。
該派理論雖然把語言創造者包含在語言的創造過程之中,但是究其根本仍然是認為語言是由規則形成的,與人的關系并不大。換句話說,語言仍然是一個規則系統,本身含有形成語言的各種規則。人只要掌握了這些規則,就能夠創造出合乎規則的正確的句子,最終形成語言。
該派理論假設了人的普遍語言能力和意義的存在,以此作為起點,目的是尋找從深層結構轉換為表層結構的轉換規則。該派理論認為,語言產生于生成規則。實際上,該理論仍然把人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作用排除在外。其對語言的認知以探尋形成句子的規則作為研究目的。而我們知道,語言使用的目的是表達意義。如果把意義放在一邊,或者不能理解意義的形成途徑,那么這種研究就毫無意義。所以,該理論在語言教學中并沒有多大價值。現實情況也證明了此理論在應用上的價值較低。自轉換生成語言學創立以來,在語言教學上幾乎沒有得到任何應用,沒有產生任何有重要價值的語言教學理論。
系統功能語言學從社會交際入手認知語言系統,它關心的是社會交際需要哪些功能和語言系統所能提供的可供使用者選擇以實現交際功能的網絡系統構造成分或者意義潛勢。它的研究核心是語言系統的各個組成成分提供了哪些意義潛勢,能實現社會交際中的哪些功能,使用者根據社會交際的功能需求在意義潛勢中進行選擇,來實現社會交際功能。功能就是意義,功能系統就是語義系統,對社會交際功能需求的滿足就形成了語言。系統功能語言學強調“正是因為要發揮這些功能,人類才需要創造語言,運用語言”。[3] 23
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有三個階段,即現實環境的認知、語言的認知和形成、語言的使用。系統功能語言學所關注的是語言的使用,而不是語言的形成。它只是在社會交際的功能需求和語言的意義潛勢之間建立了聯系,但并沒有解釋這些語言潛勢如何形成。所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仍然是走在描述的路上:描述社會交際的功能需求、描述能滿足這些交際功能的語言子系統。至于這些功能的產生方式、這些語言子系統的產生方式,該派理論并沒有進行解釋。
因為系統功能語言學并不關心語言是如何產生的,所以該派理論也不能給外語教學提供足夠的指導。外語教學的目的是怎樣使學習者產生外語語言系統,然后使學習者掌握此系統的使用方法。只有產生了語言系統,學習者才能夠使用語言系統,這里有一種先后關系順序。語言系統的形成是語言系統使用的必備前提,沒有語言系統的形成,就沒有語言系統的使用。而且,語言系統并非只是用來滿足社會交際功能,因為語言系統是人的認知系統的一部分,而人的認知范圍遠遠大于社會交際功能范疇。
綜上所述,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的目的是發現語言的結構系統,轉換生成語法研究的目的是如何通過轉換規則產生句子,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目的是發現語言系統的組成部分如何滿足社會語境中相應的交際功能需求。另外,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法都是從語言內部研究語言,強調語言系統的自治性和獨立性,沒有考慮到人的認知和創造作用。
語言教學最需要的指導理論是語言如何形成,而不是對現成的語言進行描述,也不是在語言產生之前就學習語言如何使用(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意義來自何處、如何產生,而不是語言規則如何產生毫無意義的句子。所以,語言的形成認知需要另一種途徑。
第四種認知方法是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認知方式。它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解釋了人如何認知現實世界和語言,形成范疇、概念、動作圖式,同時認知語言,把人對現實世界的認知用語言固定下來,形成語言。
體驗哲學有三條基本原則:“心智的體驗性、思維的無意識性和概念的隱喻性”。[4]10人通過對現實世界的體驗形成概念和圖式,在無意識中快速進行思維,通過隱喻擴展思維和語言。
認知語言學認為現實—認知—語言表示了認知和語言形成的順序關系,即“對現實的感知是認知的基礎,認知又是語言的基礎,‘現實—認知—語言’三者存在一個依次決定的序列關系。語言是思維的窗口,認知是現實與語言的中介,現實通過認知這個中介對語言發生作用,語言是認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語言對認知和現實具有一定的反作用”。[4]8“客觀現實經過體驗和認知加工而逐步形成了語言”。[4]6
從人的生存的自然過程來看,我們完全可以觀察到這個邏輯順序。人首先感知其生存的現實世界,所以,體驗、認知現實世界必然是生存和語言產生的第一步。通過體驗、感知世界,劃分范疇,形成概念和動作圖式,這是思維的開始,是人的天然的觀察、感知能力,是人在現實世界中生存的本能和必需。同時,人也必須生存于語言社團的文化之中,所以必須接受這個語言社團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內容和方式。通過認知現實世界和語言,建立現實世界與語言的聯系,最后形成語言系統。這條途徑的順序是從認知現實世界走向語言世界,從信息交流、意義表達的需要走向語言符號的表述,而不是相反。這個順序是語言形成的自然之路。
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都提出了人的認知能力和活動在思維和語言形成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只有通過人的認知,才能把握現實世界,形成語言世界。離開了人,就無從認知現實,形成語言。人在語言形成過程中的認知順序是:認知現實世界,形成意義,然后建立現實世界與語言符號之間的聯系,最終形成語言。
語言并非是一個自治的系統,而是一個不能脫離人和現實世界的系統。單獨把語言作為一個研究和認知對象,就不能解釋意義如何產生和語言系統如何形成。現實世界、人、語言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一個整體,人的認知活動處于核心地位,正是因為人的認知能力和作用,通過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對語言的認知,形成了思維系統,同時通過認知語言,才最終形成了語言系統。
另外,根據隱喻理論,具體概念是思維的起點和基礎,在此基礎上,思維從具體走向抽象,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從具體思維走向抽象思維,也才能具備理解抽象思維的條件。首先是具體思維,其次是抽象思維,認知的自然順序是從具體思維走向抽象思維,這是人的認知擴展的必然之路,也是語言發展的必由之路。
結構主義語言學把語言本體作為研究對象,割裂了現實世界與人的聯系,也割裂了語言與人的聯系;轉換生成語法建立在語言天賦論的假設之上,不能形成可驗證的科學理論;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語言所能實現的社會交際功能作為研究對象,只是解釋了語言系統如何滿足社會交際的需要,并沒有解釋語言系統如何形成;只有認知語言學解釋了語言如何形成這個關鍵問題。從現實世界的認知走向語言的形成,是語言認知的自然順序。只有按照這個順序,才能最有效地形成語言能力。
[1]Saussure,F.de.CourseinGeneratLinguistics[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Gerald Puckworth & Co.Ltd,2001.
[2]朱永生.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轉換生成語言學的主要差別[J].外語研究,2002,(4).
[3]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寅.認知語言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楊 爽)
An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Formation Theory in the West
Gong Qinyan, Xu Xiume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language has undergone four major stage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research has turned from objectivism to non-objectivism, from the study of the object in language system to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The structuralist view of language formation, influenced by scientificism, limits the study of language formation within language itself.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linguistics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universal grammar of language system lies in the mind, and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language is formed by the use of transformational rule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al functions, and takes the view that language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in the society. The linguistic schools mentioned above reject the role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 in language formation. However,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s found that the real world, the subject’s cognition and language are inseparably related, and that the subject’s cognition plays the core role in the making of language.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s put forth the whole new viewpoint that language formation involves the cognition of the real world to form thinking and of language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inking and language, and by means of metaphoric extension mechanism, language system is gradually formed.
language;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gnition
2014-09-22
宮欽言,男,山東青島人,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徐秀梅,女,山東臨沂人,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
H0-06
A
1672-0040(2015)01-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