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穎新著《山東絲綢史》評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丁 鼎
(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濟南250014)
我國絲綢發展史研究的新成果
——姜穎新著《山東絲綢史》評介
丁 鼎
(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濟南250014)
自古以來,山東就是全國蠶桑絲綢業發展的中心之一,在蠶桑絲綢業的發展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學術界對此一直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山東絲綢史》填補了該方面研究的空白。該書以時間為線索,以大量的史實為依據,全面系統地梳理了山東蠶桑絲綢業從興盛到相對衰落再到復興的發展演變歷程,分析了其興衰變化的原因,并且對其整體發展史進行了科學的分期和定位。該書具有客觀翔實、細致嚴謹、無征不信等特點,豐富了我國經濟史研究領域,為研究山東蠶桑絲綢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和啟迪。
山東;蠶桑絲綢業;絲織品
山東理工大學姜穎老師經多年潛心研究而撰作的一部填補山東絲綢史研究空白的學術專著——《山東絲綢史》,由齊魯書社于2013年12月正式出版。該書是山東省社科規劃課題“齊國蠶桑業的興起和絲織業的發展”(07JDB108)的研究成果。自古以來,山東就是我國蠶桑絲綢業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但學術界對于山東蠶桑絲綢業的研究不夠深入和系統,此前尚未見從古迄今縱述山東絲綢業發展史的專著。該書是首部對山東絲綢史的發展概貌和演化軌跡進行全面系統探討的通史性專著,彌補了現代學術界對山東絲綢業發展史研究的不足。
《山東絲綢史》一書,系統全面地梳理了自新石器時代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山東蠶桑絲綢業發展演變的歷史,對山東蠶桑絲綢業發展的歷史進行了科學的分期和定位。全書共分八章,既系統全面地梳理了各個時期山東蠶桑絲綢業的生產狀況、生產技術、絲織品的種類及貿易等方面的狀況,勾勒了山東蠶桑絲綢業發展的脈絡與軌跡,又客觀地分析了山東蠶桑絲綢業盛衰發展變化的原因。
山東地處溫帶,三面環海,內部高山、丘陵、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縱橫交錯,無論氣候、土壤,還是地形地貌,都非常適宜于蠶桑絲綢業的發展。從考古發掘情況看,早在新石器時代,山東就出現了許多紡織工具、布紋痕跡以及繪有柞櫟葉脈印痕和似蠶形刻紋的器物。據《尚書·禹貢》記載,夏朝時全國所劃分的九州中,有六州進貢絲織品,其中就包括青州、兗州和徐州。而當時的青州和兗州的全部、徐州的一部分即相當于今日山東地區。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是山東蠶桑絲綢業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盡管當時的黃河中游及長江流域的蠶桑絲綢業也很發達,但是,相當于今山東地區的蠶桑絲綢業確一直居于全國領先地位。如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齊國的崛起,以及“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1]1480“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政策的確立,山東出現了“冠帶衣履天下”[1]3255的局面,出現了齊紈魯縞等著名絲織品,《史記》中即有“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1] 2861之說,直到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歌中還有“齊紈魯縞車班班”的描述;秦漢時期,政府在臨淄設有專為皇室生產不同季節所用服飾的三服官,當時有“齊、魯千畝桑麻”[1]3272和“齊部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2]189等說法。這些足以表明,當時蠶桑絲綢業成為山東的一種重要行業,受到政府的高度關注。自魏晉南北朝起,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山東的蠶桑絲綢業中心地位有所動搖。隋唐宋元時期,山東的蠶桑絲綢業地位逐步下降,不僅與北方的河南、河北兩地等量齊觀,而且面臨著來自南方絲綢業的挑戰;明清時期,山東的蠶桑絲綢業地位進一步下降,全國的蠶桑絲綢業中心正式轉移到了江浙地區太湖流域一帶、廣東珠江三角洲、四川地區。但同時,從橫向看,山東仍為全國蠶桑絲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從縱向看,山東蠶桑絲綢業的發展水平、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明清時代山東柞蠶業的生產引領全國潮流,民國時期,山東出現了蠶桑絲綢業生產的再度輝煌,完成了蠶桑絲綢業生產方式從手工到半機械化、再到機械化操作的轉變,生產工具從大纊(框)絲到小纊絲、再到機械絲的發展歷程,動力從人力到半人力、再到蒸汽動力的三大轉變。
綜觀《山東絲綢史》全書,具有細致嚴謹、資料翔實、考述精審、客觀平實等特點。首先,書中對不同歷史時期“山東”的地理范圍進行了較細致、準確的考察和界定。該書以今天山東省的地理范圍為基礎,根據大量的正史和方志記述對不同歷史時期,山東省地理范圍的發展演變進行了較詳細的考察和界定。其次,遵循論從史出、無征不信的原則,本書中的許多論述都以大量歷史資料為基礎,考證精審,持之有據、言之成理。再次,本書的論述能夠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平實。客觀準確地勾勒出了山東蠶桑絲綢業由盛而衰、再由衰到復興的發展變化曲線,既令人驚異于山東蠶桑絲綢業的繁盛,又使人扼腕長嘆山東蠶桑絲綢業的衰退和全國中心地位的喪失,同時也給讀者以鑒古明今的啟迪。
該書以大量的史料為“山東是絲綢之路源頭”的論斷提供了依據,即山東是陸路與水上絲綢之路的源頭。在秦漢時期,我國的絲織品最重要的產地就是山東,當時皇室服飾所需的絲綢原料主要來自于山東地區。如《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宮中就有產于齊東阿區的“阿縞之衣”;《敦煌漢簡》記載漢代西方絲綢之路上出現了“任城國亢父縑”;同時,山東的絲織品自春秋戰國時代起就通過海路運往朝鮮和日本,在日本墓葬和平壤樂浪郡舊址墓葬中都發現有齊地的絲織品。據書中統計,隋唐時代,山東絲織品繳納數量,仍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時至元代,山東繳納的五戶絲,無論實際戶數還是數量,都占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宋元時期,由于高麗人“不善蠶桑,其絲線織纴,皆仰賈人,自山東、閩、浙來。”[3] 81因此,山東的絲、綿、帛、綾、絹等絲織品,通過登州和萊州大量出口高麗和日本。后來雖然為了躲避契丹,封閉了登萊港,但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在膠西縣(原板橋鎮)正式設置市舶司機構,成為當時全國在沿海口岸設立的五大市舶司之一,也是宋代在長江以北設立的唯一的市舶司港口,主要負責中國北方各口岸與高麗、日本等國的海上貿易事宜。元代,高麗人非常喜歡山東高唐州的絲織品,高麗商人每年從五月到正月,往返于高唐、直沽、王京之間進行絲綢貿易,[4] 22-27以至于高麗出現了爭相穿著絲織服飾的奢華之風。
細讀全書,其個別章節題目似有可議之處。如,本書名為《山東絲綢史》,而各章題目均以“蠶桑絲綢業”冠名,可是第七章與第八章在論述明清時期與民國時期“蠶桑絲綢業”時,卻有數節內容涉及“柞蠶”“野蠶”的絲綢。將其歸于“蠶桑絲綢業”似乎不夠確切嚴密。如果以“附錄”形式講述或將相關章節題目稍加變通,庶幾更合理一些。
當然,瑕不掩瑜,《山東絲綢史》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關于山東絲綢業的學術專著。該書不僅對于我國古代絲綢業研究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山東蠶桑絲綢業的復興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王充.論衡·程材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土產(卷23) [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老乞大諺解·樸通事諺解[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責任編輯 石學軍)
2014-07-28
丁鼎(程奇立),男,山東萊西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兼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山東孔子學會副會長、山東周易研究會副會長。
K203
A
1672-0040(2015)01-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