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霞,莊 輝,Bo Shen,范建高
2014年上海國際消化系統疾病會議紀要
曹海霞,莊輝,BoShen,范建高
【關鍵詞】消化系統疾病;會議紀要;2014年
上海國際消化系統疾病會議暨國家級脂肪性肝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2014-03-03-238)和特殊類型炎癥性腸病診治新進展學習班(2014-03-03-042),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美國克里夫蘭醫學基金會、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聯合主辦,《實用肝臟病雜志》編輯部、上海市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脂肪性肝病專家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協辦,于2014年9月11日至13日在上海隆重召開。大會主席莊輝院士及徐衛國、Arthur McCullough教授、執行主席范建高和Shen Bo教授主持了會議,演講專家來自美國、德國、西班牙、新加坡和我國大陸、香港、臺北等地,內容涉及肥胖癥、酒精濫用及其相關肝病和炎癥性腸病的內科、內窺鏡診治和外科手術處理的熱點與難點問題,600余名醫務人員(其中境外代表19人)參加了此次盛會。本文簡要介紹此次大會各國專家的主要演講內容。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施軍平教授研究發現中性粒細胞在NAFLD小鼠和NAFLD患者肝臟內募集,使用抗中性粒細胞抗體及彈性蛋白酶抑制劑可減輕NAFLD小鼠肝功能生化異常和肝組織學損傷,提示中性粒細胞可作為NAFLD潛在的治療靶點。深圳大學管又飛教授報告了其團隊在脂肪肝基礎研究方面的成果。他們采用肝臟脂滴蛋白組學方法篩選出17 beta-HSD這一新的功能蛋白,并通過過表達及SiRNA抑制等方法證實17 beta-HSD參與NAFLD的發病。臺北大學附屬醫院陳培哲院士介紹了雄激素受體(AR)在肥胖和脂肪肝發病中的作用,通過模型動物研究發現AR表達與肥胖、高脂血癥以及脂肪肝的發病密切相關,肝臟AR過表達可促進雄性小鼠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及肝癌的發生,提示針對肝臟AR的表達可能有助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防治。
范建高教授重點講解了脂肪性肝病的診治對策。他結合自己團隊的研究工作,提出肝臟瞬時彈性和受控衰減參數(Fibroscan+CAP)測定結合血清CK-18檢測可提高NASH的診斷效率;CAP可以敏感檢測輕度肝脂肪變并區分輕度脂肪變與中重度脂肪變,但其對中重度脂肪變的區分能力有限,CAP所反映的肝脂肪變不受病因的影響,但皮膚至肝包膜距離大于25mm會導致CAP值“假性”增高60db/m左右。香港中文大學VincentWong教授介紹了NAFLD的無創診斷進展。目前,針對肝臟脂肪變、炎癥壞死和肝纖維化均有一些無創診斷方法,Fibroscan和FibroTouch等非侵入性檢測技術可有效檢測輕度肝脂肪變和進展期肝纖維化,可用于流行病學調查和日常臨床診斷以及對疾病的隨訪。
美國克里夫蘭大學Arthur McCullough教授介紹了脂肪肝及代謝綜合征的最新進展。他指出,日益增多的NAFLD并非一種良性的疾病,其不但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高發密切相關,還與2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相關殘疾和死亡增高有關。他詳細介紹了NAFLD的定義、重要性及防治對策,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減重、控制代謝性危險因素以及必要時酌情應用維生素E及吡格列酮等藥物。針對NASH的保肝藥物治療至今仍處于臨床試驗求證階段,在常規推薦用于NASH治療前需開展更多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
武漢協和醫院徐可樹教授講解了發生NAFLD的風險與預后,NAFLD與結直腸息肉和癌癥的發病密切相關,并需重視NAFLD相關肝癌的診治問題。漳州正興醫院鄭瑞丹主任醫師分享了1例手術證實的NAFLD相關肝癌。此例患者癌旁組織并無肝硬化,提示在中國人中亦存在不通過肝硬化介導而直接由NAFLD進展為肝細胞癌的病例。臨床醫生需考慮肥胖癥、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及其相關NAFLD亦是肝細胞癌的病因或危險因素,NAFLD可以不通過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就發生肝癌,這方面還需要大樣本的研究證實。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Bin Gao教授介紹了酒精性肝病(ALD)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靶點,“Gao-Binge Model”可以較好模擬人類酒精性肝炎的病理生理改變;中國人飲酒臉紅是由于乙醛脫氫酶缺乏所致,而乙醛脫氫酶缺乏的模型動物在長期飲酒后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顯著,但血清轉氨酶往往不高且脂肪肝程度輕微;糖皮質激素聯合白細胞介素(IL)-22治療可能成為將來重癥酒精性肝炎新的治療措施。Arthur Mc-Cullough教授介紹了ALD的診療進展,認為TMA呼氣試驗診斷酒精性肝炎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很好,而Maddery判別函數、肝性腦病和MELD評分有助于酒精性肝炎患者預后的評估,使用激素治療重癥酒精性肝炎時需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并及時評估治療效果,應用激素治療1周不應答者可改用己酮可可堿口服,內科治療無效者可考慮進行早期肝臟移植。
Bin Gao教授從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臨床特征和預后轉歸等方面詳細分析了ALD和NAFLD的異同,兩者的臨床病理特征相似,發病機制亦有許多共同之處,去除病因(戒酒和減肥)至今仍是重要的治療選擇。通常,酒精性肝炎病情嚴重且往往合并進展性肝纖維化,重癥患者近期病死率高;NASH患者肝病癥像隱匿,10年至15年后才有部分患者發生進展性肝纖維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肝外表現是影響其預后的重要原因;酒精性脂肪肝比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年內肝硬化發生率顯著增高(20%對1%);NAFLD可以不經過肝硬化這一步驟直接進展為肝癌。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劉秀麗副教授詳細解讀了脂肪性肝病的常見病理學改變及其診斷困境。ALD和NAFLD的病理學診斷需緊密結合臨床特征,并需要排除肝豆狀核變性、肝毒藥物、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引起的脂肪性肝炎。此外,尚需警惕ALD與NAFLD并存,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與NASH或酒精性肝炎并存等情況。
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醫生對脂肪肝及其相關疾病的處置能力,本次大會的“天士力脂肪肝學院”特別邀請國內外有關專家探討了特殊類型脂肪肝的診治問題。
上海中山醫院高鑫教授講解了代謝綜合征合并脂肪肝的治療進展,強調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同等重要,抗炎保肝治療和改善代謝綜合征的藥物治療同等重要。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何方平教授分享了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處理經驗,指出強化降糖的同時聯合抗炎保肝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范建高教授就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作了專題報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本身并不誘發代謝紊亂和肝脂肪變甚至減少NAFLD的發病率,但當前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的患者愈來愈多,并存的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和肝脂肪變盡管可能并不影響抗病毒藥物的病毒學應答反應,但會增加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病率。為此,需加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代謝綜合征和脂肪肝的防治。施軍平教授與大家分享了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處理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及處理對策,建議關注此類病人抗病毒治療中的不完全應答及長期隨訪等問題。云南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莊林教授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不完全應答,特別是有病毒學應答而無生化學應答時,需重視可能并存的脂肪肝的治療。在減肥的同時,聯合應用抗病毒藥物和多烯磷酯酰膽堿可能有助于提高這類患者的治療療效。
新加坡中央醫院Wan-Cheng Chow教授在“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演講中指出,肝脂肪變在丙型肝炎患者中高發,其成因既有病毒學因素(HCV基因3型感染),也有宿主的代謝因素。肥胖、糖尿病及其相關肝脂肪變不僅影響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應答,還會促進肝病進展,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盡管HCV感染本身已能治愈,但需重視合并脂肪肝的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上海新華醫院徐正婕副教授介紹了兒童脂肪肝的臨床和病理特征及其診治對策。兒童NASH的病理改變與成人不同,匯管區炎癥通常重于小葉內炎癥;兒童特別是在無肥胖且年齡很小的患者,有脂肪性肝炎需排除遺傳代謝性肝病等少見病;黑棘皮癥見于1/3~1/2的NAFLD患兒,有助于提示胰島素抵抗的存在;兒童NAFLD的臨床處理方面有其獨特性,需強調妊娠期體質量的管理并預防低體質量新生兒的出生,同時需鼓勵母乳喂養。
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炳元教授介紹了老年脂肪肝的發病率、病因、危害、診斷及治療,老年人脂肪肝的發生與內臟器官衰老密切相關,在脂肪肝的的管理和隨訪方面需強調老年患者的特殊性,重視各種疾病之間的關聯性;NAFLD相關肝硬化和肝細胞癌通常就是發生在老年階段;需謹慎聯合應用多種藥物以有效控制患者的代謝性危險因素及其并發癥,并防治藥物性肝損害。
上海華山醫院施光峰教授在保肝藥物在肝臟炎癥性疾病的規范化治療的演講中指出,病因治療固然重要,但是抗炎保肝藥物治療亦是各種活動性肝病綜合治療的措施之一,病因不明及無法去除病因的各種肝炎患者可能更易從保肝抗炎中獲益。重慶西南醫院王宇明教授為大家詳細解讀了2013年發布的《肝臟炎癥及其防治專家共識》,提醒大家在病因治療的同時不要忽視保肝抗炎藥物的重要作用。
重慶大坪醫院陳東風教授介紹了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及其治療對策。肝臟生物膜結構的破壞是各種肝病發生的共同基礎,“多烯磷酯酰膽堿”通過修復細胞膜的完整性可用于NASH等肝炎的防治。北京醫院許樂教授介紹了中西醫結合治療NAFLD的研究進展。指出“強肝膠囊”對NAFLD的治療效果并不亞于“多烯磷酯酰膽堿”,且中成藥治療有其獨到之處。范建高教授認為在改變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胰島素增敏劑和保肝藥物可兼顧防治NASH和糖尿病,二甲雙胍聯合雙環醇可安全有效地應用于糖調節受損和NAFLD患者。北京地壇醫院謝雯教授介紹了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研究進展,認為“水飛薊賓-磷脂復合物”等保肝藥物可能有助于抗結核藥物相關肝損害的防治。
此外,德國慕尼黑大學Denk教授在“膽汁淤積性肝病的診治進展”的講座中指出,早期發現并規范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以及對熊去氧膽酸(UDCA)應答良好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預后較好;對UDCA治療不完全應答者可以聯用布地奈德;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容易發生膽管癌,即使應用UDCA聯合內鏡下膽管擴張治療亦難以改善其不良預后;非UDCA治療時代的到來將可能改善膽汁淤積性肝病患者的遠期預后。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Vicente Arroyo教授介紹了人體白蛋白注射液在失代償期肝硬化及全身炎癥反應中的治療作用,全身炎癥反應參與肝硬化并發癥特別是肝衰竭的發病,額外補充白蛋白可有效預防腹腔穿剌放液及細菌感染相關的循環障礙,并有助于防治肝腎綜合征。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Philip Schauer教授介紹了針對胃的前腸減肥手術在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減肥手術可安全有效減輕體質量并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各種風險,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體質指數(BMI)≥35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慮減肥手術;內鏡下減肥手術亦可用于頑固性病態肥胖患者的減肥治療,其優點是微創;內鏡還可用于評估和治療外科手術減肥的并發癥。
同樣來自克里夫蘭的David Barnes教授介紹了內鏡和(或)口服藥物治療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EVB)。卡維地洛可替代普耐洛爾作為最佳的β受體阻滯劑應用于預防首次EVB,藥物聯合內鏡下套扎是急性EVB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而β受體阻滯劑聯合內鏡下套扎治療則是預防再次出血的最佳選擇。此外,Jean Ashburn教授介紹了結腸癌肝轉移患者的外科手術處理方法。傳統方法為先切除原發病灶再處理肝臟轉移灶,在特定的情況下可同時行結腸及肝臟的病灶切除,未來甚至可能會出現先切除轉移性肝癌再處理腸道疾病的手術方式。
自2011年以來,中國醫師協會脂肪性肝病專家委員會先后在全國70家三級醫院成立了脂肪性肝病診治中心。為了進一步規范我國脂肪性肝病的診療行為,此次大會在賽諾菲公司資助下特別邀請各家脂肪性肝病診治中心專家進行研討。上海華東醫院保志軍教授詳細介紹了脂肪肝專病門診的綜合管理模式,包括專病門診的建立、多學科合作以及與醫院體檢中心合作的重要性,指出需定期在醫院和社區進行健康宣教,從而使更多的脂肪肝患者受益。廈門中山醫院陳立剛教授與大家分享了該院脂肪肝中心診治流程的標準化問題,而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醫院鐘碧慧教授則介紹了該院多學科協作診治脂肪肝模式的運作方式。
為了提高廣大臨床醫生的科研及論文寫作水平,大會邀請上海中山醫院陳世耀教授詳細講解了脂肪肝的臨床科研設計方法,給出了脂肪肝的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以及臨床診斷和治療試驗的模范案例。中華醫學會游蘇寧教授就如何正確看待循證醫學作了精彩的報告,游教授通過大量生動的實例及風趣幽默的漫畫圖片講解了循證醫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指出循證醫學的真實含義是將證據、醫生的經驗和患者的意向結合起來進行最佳的臨床決策。《實用肝臟病雜志》編輯部陳從新教授介紹了科研論文的撰寫及投稿需知,分析了常見的退稿原因,并介紹了天晴甘平“金蝶杯”征文進展情況。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夏冰教授介紹了東西方炎癥性腸病(IBD)的流行病學特點。目前,我國IBD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東西方人種遺傳易感性有顯著差別,幼兒時期應用抗生素會增加克隆病危險性,但抗生素應用與潰瘍性結腸炎的關系不明確,闌尾切除手術和吸煙是克隆病的危險因素,而不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保護因素。成都華西醫院唐承薇教授介紹了兒童和青少年IBD的特點及其處理對策。早期診斷并及時規范化治療對于兒童患者非常重要,治療過程中需考慮患兒的生長發育情況且盡可能少影響患兒讀書。美國克里夫蘭Aaron Brzezinski教授介紹了復雜性克羅恩病的內科治療方法,合并感染、靜脈血栓形成、營養不良等因素的克隆病患者預后差,需多學科團隊共同參與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和隨訪,對于治療效果差或不應答的患者應重新考慮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克里夫蘭Bo Shen教授介紹了IBD內鏡診斷和內鏡下治療的最新進展,有腸道腫塊、息肉、腸腔狹窄、瘺管及竇道的IBD患者需在內鏡下予以干預,但需謹慎處理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疾病嚴重的患者以及腸腔多處狹窄的患者,以在第一時間發現腸穿孔并及時向外科醫生求助。Jean Ashburn教授介紹了肥胖的IBD患者結直腸手術的風險大且預后不良,需行充分的術前準備,術前有效控制體質量可減輕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和病死率。上海新華醫院崔龍教授報告指出,全結直腸切除并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IPAA)是治療重癥和頑固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標準手式,盡管難度大且存在一些并發癥,但術后90%患者生活質量是滿意的。
總之,此次會議演講和主持專家陣容強大,會議時間安排緊湊。成軍、潘晨、劉杰、謝渭芬、周平紅、陸倫根、袁平戈、傅青春、冉志華、凌文華等教授積極參與討論,為學術爭鳴創造了濃厚的氛圍。北京大學莊輝院士在大會閉幕式總結時指出,本次會議內容豐富,聚焦脂肪性肝病及炎癥性腸病的診治,涵蓋基礎和臨床研究的諸多方面,演講者都是該領域臨床實踐和科研方面的頂尖專家,參會代表多且認真參與學術討論。此次會議的成功召開進一步加強了國內外學者在脂肪肝和腸道疾病診療方面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協作,并提高了我國臨床醫生對相關疾病的診治水平。
(收稿:2014-09-30)
(本文編輯:陳宗炳)
第一作者:曹海霞,女,33歲,醫學博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慢性肝病防治研究。E-mail:caohaixia204106@126.com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1.033
作者單位:200092上海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消化內科(曹海霞,范建高);北京大學醫學部微生物系(莊輝);DigestiveDiseaseInstitute,ClevelandClinicFoundation,Ohio,USA (Shen Bo)
通訊作者:范建高,E-mail:fanjiangao@gmail.com
Brief introduction of Shanghai Conference of Digestive Diseases 2014Cao Haixia,Zhuang Hui,Shen Bo,Fan Jiangao.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Xinhua Hospital,Affiliated to Jiaoto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hool,Shanghai200092
【Key words】Conference of digestive diseases;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