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中共張店區委黨校,山東 淄博 255000)
馬克思“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解析
王 華
(中共張店區委黨校,山東 淄博 255000)
馬克思《資本論》從商品分析出發,在分析資本主義特殊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價值規律決定了交換主體之間是一種自由平等的關系。這種關系從根本上否定了任何超越于勞動和價值之上不平等因素的影響,不管交換主體存在多大差異,在商品交換中一律人人平等,商品持有者都是完全相等的、有著各自利益和獨立人格的市場主體。商品經濟是民主政治歷史與邏輯的起點,隱藏著人類文明社會的一切秘密。
馬克思;商品交換;民主政治
馬克思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它隨時準備不僅用自己的靈魂而且用自己的肉體去同任何別的商品交換,哪怕這個商品生得比馬立托奈斯還丑。”[1]102這里說的“平等派”是價值上的等同性;“昔尼克派”是古希臘安提西尼創立的一個主張限制欲望崇尚自然的哲學宗派,馬克思借此比喻交換雙方不受價值以外因素和條件的影響。正確理解這一論斷,對揭示商品經濟與民主政治之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意義。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分工。人們在研究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時,常常把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相混淆,把二者等同起來的觀點是錯誤的。社會分工是在勞動分工基礎上形成的相互獨立的利益主體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一種社會關系。勞動分工只造成了不同生產部門及其生產的使用價值的差異,即交換客體的不同,使交換具有必要性;社會分工以此為基礎,還同時造成了商品生產者的利益差別,即交換主體的相互獨立,從而使交換具有現實性。顯然,作為市場主體的相互對立,才是產生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喚醒了商品生產者的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意識。
最初的商品交換只在部落氏族之間發生,這時的交換是極其偶然的現象。在原始共產主義制度基礎上形成的公有觀念是如此強烈,人們不僅分不清“你的”和“我的”,也分不清“你們的”和“我們的”。他們有互相幫助、支援貧困者的高尚情操,卻不為此向對方索取代價。此時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融合在一起,他們之間的分化,最多處于萌芽階段,還不可能形成明顯的區別和對立。
隨著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日趨發達,交換范圍逐漸擴大,交換主體間的利益關系逐漸明朗,商品生產者各自利益差別使其自身的特殊利益,在一定范圍內成為一個普遍社會現實,從而確立了商品生產者的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意識。這是因為,商品作為勞動產品,是商品生產者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對象化,它和一般勞動產品的區別在于,一般勞動產品往往存在于生產者的直接消費過程中,而作為商品的勞動產品,卻按照生產者的意志,通過市場交換,被納入消費者的消費。交換的成功,標志著生產者的個人勞動得到社會承認,生產者的自身利益和獨立人格得到社會肯定。一方面,作為生產者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承認消費者的獨立人格和特殊利益,并讓度商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作為消費者,要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承認生產者的獨立人格及其自身特殊利益,并對此付出等價物。生產者生產什么及生產多少,以及消費者需要什么和需要多少,完全是交換主體自己的事情,取決于交換主體的自由意志和獨立決策。當然,這種自由意志和獨立決策并不必然排除外部力量的干預或影響,但這種外部力量不能完全取代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自主性。總之,市場主體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意識,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
商品生產者的獨立人格和自身特殊的經濟利益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商品生產經營者自身利益的實現,為其獨立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否則,脫離商品生產經營者的自身利益,從根本上否認主體之間的利益差別,所謂商品生產者的獨立人格就只是一種抽象,交換主體也只不過是一個空洞概念,商品生產者也就不是商品生產者了。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商品生產經營者的獨立人格又是其自身利益的實現形式。如果商品生產經營者的獨立人格得不到正當保護,必然導致其市場主體地位名存實亡,商品生產經營者的自身利益必將因受到非法侵害而喪失,商品生產經營者也就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客觀必然性。
市場主體利益的基本形式是私有財產。考察人類現代政治文明的歷史發現,一切非市場經濟社會都缺少私有產權制度,盡管這些社會都承認個人擁有財富,但是他們之中沒有一個社會以立法的形式賦予個人以財產所有權。例如,土地很少被耕種它的農民所有,奴隸——作為絕大多數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特點——很少擁有自己的財產。相反,他們自身是別人的財產。個人的權利是不可侵犯的觀念,就如同個人是不可侵犯一樣不被認同。在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首先把“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當作重要原則寫進憲法。著名政治哲學家洛克在其經典著作中闡發的一個重要政治觀點就是: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保護私有財產,這成為西方憲政發展的啟蒙思想。也正是從保護私有財產權的最高原則出發,洛克推導出了有限政府的政治結論。保護私有財產權既是憲政的最高原則,也是實施憲政的邏輯起點。洛克指出,人們要求實現的基本目標是:“互相保全他們的生命、自由和不動產,我用一個總的名稱來稱呼它們,叫做財產。”[2]77他說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護私有財產,“沒有財產權就沒有公正”[2]17-32是洛克對財產權作出的最堅定結論,為后世廣為流傳。憲法學者普遍承認: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是人類最基本的人權。財產權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物質基礎,構成全部人權的基礎。作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權法的制定和完善意味著設置、維護所有權成本的降低以及從事侵害產權活動的成本增加。明晰的所有權界定會促使所有人努力營作以獲取最大收益。實踐證明,只有當社會持續而穩定地承認和保護所有權時,市場主體的獨立人格才能得到合法保護,人們才會普遍地從事財富積累,謀劃長期的經濟活動。在市場經濟全部發展過程中,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現代化的物權法,保護各類合法財產所有權,具有普遍、永恒的意義。
根據價值規律的要求,交換主體之間是一種平等關系。這種關系從根本上否定了任何超越于勞動和價值之上不平等因素的影響,不管交換主體的血統、門第、地域、宗教、語言、種族、性別、年齡、甚至知識水平等方面存在多大差異,商品交換面前人人平等。馬克思認為,在等價交換中,商品身上的特殊的自然差異消失了,對賣者而言,不管購買商品的是平民還是國王、貴族,只要他們手中持有的貨幣數額相等,那么他們在交換中所承擔的職能也是相等的,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各個主體通過等價物而在交換中彼此發生關系,他們是價值相等的人,而且由于他們交換了彼此有利的物化形態,更加證明了他們是價值相等的人。”[3]7
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無論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還是商品的等價交換,都是通過主體間的自由競爭實現的。正是由于主體間受利益的驅使而展開的自由競爭,才引起價格機制和供求機制的相互作用,從而使價值規律的作用得以實現。所以,如果沒有主體間的自由競爭,就不可能形成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平等關系,可見自由是平等的基礎。D.托克維爾說:“民主和社會主義除了平等這個詞以外,沒有任何平等之處。但是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不可忽視,民主尋求的是自由中的平等,而社會主義尋求的是限制和順從中的平等。”[4]546對此觀點阿克頓勛爵也表示同意,并且堅信:“法國大革命之所以對自由是災難性的,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它的平等理論。”[5]88他還認為:“曾經給這個世界的最好的機會已喪失了,因為人們對平等的感情淡化了對自由的渴望。”[5]57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由于否定了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否定自由競爭,因而它的所謂平等,實質上是毫無效率的平均主義,而這種平均主義導致了事實上更加嚴重的不平等。同時,如果沒有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必然導致壟斷,所以平等又是實現自由的前提。自由和平等是實現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條件,而市場交換關系又是產生和實現自由和平等的基礎。馬克思說:“交換從一切方面肯定了主體的平等,……肯定了自由,……平等與自由不但在以交換價值為根據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正是一切平等和自由在生產上面的真實的基礎。”[3]9
民主意識并不是這四者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組成這個系統結構的四個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互為前提。其中,自由意識和平等意識由主體的獨立人格意識和自我意識所決定,商品生產者正因為具有獨立人格意識和自我意識,才成為真正的交換主體,從而產生對主體之間自由平等關系的客觀內在要求。如果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自由平等關系遭到破壞,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就會被瓦解,所謂市場主體的獨立人格意識和自我意識也就不可能實現。
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體現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中世紀的西歐封建社會如漫漫長夜又似茫茫沙漠,沒有一點綠意、沒有一絲生機。當歷史的車輪駛入14世紀,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在意大利的最早出現,西歐社會從此發生了巨變。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次又一次地拍打著“封建社會”這塊堅硬頑石,如發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發端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和以法國為中心的思想啟蒙運動,由此基本確立了近代社會的基本原則。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思想潮流,不是歷史過程中經濟發展與人的精神發展的某種巧合,而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程度決定著意識形態領域的深入程度。文藝復興作為一種思想價值體系,它是對商品經濟自由平等原則的直接反映,其實質是人類民主意識的普遍覺醒。如果說文藝復興是“人性時代”的話,那么啟蒙運動則進入了“理性時代”。隨著商品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階段,商品經濟固有的自由平等意識變成了民主精神的強烈沖動,要求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政治生活層面,對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實行全新變革。資產階級思想家便在文藝復興思想體系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提出了“自然權利”、“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等學說,同時又提出分權制衡原則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反對專制王權及等級制度,并號召人們打倒天主教會的世俗權威,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而且還提出了建立永恒正義的“理性王國”即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綱領,構筑了資本主義民主的政制藍圖。
作為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標志性成果的近代意義上的憲法,肇始于英國、美國和法國,與這三個國家相對發達的市場經濟有關,因為“憲法是商品經濟原則普遍化的產物”,[6]“憲法是市場經濟的產物”,[7]“憲政經濟是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經濟”。[8]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表述了天賦人權、主權在民、民族獨立等內容。著名經濟學家保羅.A.薩繆爾森指出:“亞當·斯密的著作《國富論》發表于1776年,那也是以美國獨立憲法而著稱的一年。兩者都出現在同一年并不是偶然巧合:從歐洲君主專制下得到政治自由的運動和從嚴重干預的政府管制下解放價格和工資的努力,幾乎是同時興起的。”[9]3-4全面地考察,很難說清楚哪一部文獻具有更重要的歷史地位。《獨立宣言》向社會發出了一個全新呼吁,呼喚社會致力于“生活、自由和快樂的追求”,《國富論》則解釋了這樣的社會是如何運行的。
資本主義不同于以往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在形式上、法律上不論是資本家和工人,富人和窮人,都處于“平等”地位,都“平等”地享有各種自由。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規模的貿易要求商品所有者擁有平等交換的自由;從手工業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大工業的轉變,則要求有一定數量的“自由的具有獨立人格尊嚴的”工人,而不再需要會說話的工具,即奴隸和農奴。這樣才能使自由工人可以有“平等”權利和資本家訂立契約,出租自己的勞動力。這所謂的自由,實質上是雇傭工人接受剝削的自由;這所謂的平等,實質上是資本的平等,是剝削工人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掩蓋著實質上的不平等。由此可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適應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發展的客觀要求而建立、發展起來的。上層建筑的變革根源于經濟運動之中,思想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是根據經濟變動的內在邏輯,提出社會變革的方向,并為此提供精神動力。馬克思唯物史觀關于存在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得到了有力佐證。
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既體現了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民主政治發展進程的客觀需要。通讀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報告發現,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和目標,還是具體的任務和措施,無不閃現著自由平等精神的光輝。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則是對以人為本精神的確認和保障。
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程度最終決定著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但高度的政治文明絕不是市場經濟自然發育的結果。政治文明的發展和人的個性解放直接相聯系,如果沒有人的個性解放和發展,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素質,所謂以民主政治為核心內容的政治文明只是空中樓閣。任何選擇,只有從現實條件出發,順應時代潮流,才是理性的,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社會在把選擇權給予人們的時候,也要求人們必須具有判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認識自我和認識社會的能力。與個人利益背道而馳的、虛幻的集體利益當然是人們自由選擇的桎梏,而與大多數人利益相一致的集體利益的確又是人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任何人的選擇只有和社會發展相一致、符合社會需要,才是理性的;否則,如果逆歷史潮流而動,任何選擇都是非理性的,自由選擇的結果只能是選擇不自由。人的個性價值不但不能得到張揚,最終必然為時代洪流所吞沒。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文明協調發展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新思想深化了我們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以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為目標的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理論,集中反映了這方面的認識成果。這些認識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對歷史和現實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如果說物質文明建設表現了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設表現人們對主觀精神世界追求的話,政治文明則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的社會關系、理想的社會制度的追求。社會主義三大文明的建設,或者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三大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非常重視人的自由發展問題。恩格斯曾經講過,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馬克思主義精髓的話,就是《共產黨宣言》里的那句話:每個人的自由是其他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自由的個人是全面發展的個人,自由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人們還為一日三餐奔波,沒有充分自由時間時,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結果,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必須通過二者的良性互動,才能促進各自健康發展,使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變成現實。
[1][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英]洛克.政府論(下卷)[M].葉啟芳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二分冊)[M].劉瀟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法]D.托克維爾.托克維爾全集(第4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
[5][英]阿克頓勛爵.自由史論(修訂版)[M].胡傳勝,陳剛,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6]張光博.憲法是商品經濟原則普遍化的產物[J].法學雜志,1988,(3).
[7]李龍. 憲法新論三則[J].法學雜志,1994,(3).
[8]郝鐵川.儒學與當代西方憲政文化[J].比較法研究,1992,(2、3 期合刊).
[9][美]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上冊)[M].胡代光譯.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6.
F091.91
A
1672-0040(2015)05-0014-04
2015-07-12
王華,男,山東淄博人,中共張店區委黨校副校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 魯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