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超
(山東理工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山東 淄博 255049)
媒介融合視閾下編輯職能拓展研究
李逢超
(山東理工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山東 淄博 255049)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媒介間的固有界限化為烏有,媒介間的內容得以輕而易舉地實現共享。編輯職能的演變經歷了從比較封閉的信息加工,向逐漸開放的信息整合轉變,當前迅猛發展的媒介融合使演變加速,對編輯職能提出了新挑戰,需要找準編輯職能的新定位,實現編輯職能的全方位拓展。編輯職能的拓展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編輯不僅是提供者,更是選擇者;不僅是把關者,更是推廣者;不僅是加工者,更是策劃者;不僅是發現者,更是創新者;不僅是單向主導者,更是多向互動者。
媒介融合;編輯職能;傳統出版;數字出版
①參見:新媒體百科全書·新興概念.媒介融合[EB/OL].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141553.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意指把原來屬于不同類型的媒介結合在一起。美國著名學者浦爾認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將媒介融合定義為:印刷、音頻、視頻和互動的數字媒體組織間的戰略、操作和文化聯盟。后者強調的媒介融合更多的是指各個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
在傳統媒體階段,各種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切實打破了以往涇渭分明的電信、廣電、信息三大領域,使得媒介融合脫離其早期階段的局限性,開始了狂飆突進的歷程,媒介間的固有界限化為烏有,媒介間的內容得以輕而易舉地實現共享,在數字技術的平臺上,各種媒體都將原本各自獨立的技術融為一體?,F在一般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將報刊、電視臺、電臺、網站和移動終端的采編作業結合起來,生產出多樣化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1]媒介融合主要體現為媒介內容的融合、傳播渠道的融合、媒體終端的融合。
近年來,惠及新聞出版行業的政策連續出臺,變革與融合構成了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的主旋律,2014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出臺的《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對傳統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做出了具體指導。同年8月中央發布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傳統出版與新型出版融合指明了方向。傳統出版與新型出版的融合正在顯現成效。2014年傳統出版開展新媒體業務有三大亮點,一是通過眾籌網絡平臺實現眾籌出版,通過互聯網籌集出版資金;二是利用自媒體進行粉絲營銷,挖掘粉絲價值;三是在微信平臺上開圖書微店。[2]這些新興的出版營銷模式使出版人對于未來的出版營銷充滿了想象。媒介融合背景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2014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收入為3387.7億元,其中,電子書(含網絡原創出版物)收入45億元;互聯網期刊收入14.3億元;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收入10.5億元。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互聯網期刊收入從2006年的5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14.3億元,8年增加近2倍。電子圖書(e-book)收入,2006年為1.5億元,2014年為45億元,8年間增加了29倍。雖然其與紙版圖書銷售收入相比依然很少,但從2012年開始,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年平均增長幅度達20.5%。這也直接影響了國人的閱讀方式。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個百分點,首次超過了圖書閱讀率。[3]
當下的媒介融合呈現出許多全新特質,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研究者普遍認為,無論媒介融合的影響力多么巨大,出版業依然需要編輯,編輯的職能始終無法被取代。美國著名編輯格羅斯指出,面臨出版業的種種變革,“許多編輯人的特質是無法被取代的……沒有任何人或物能取代編輯的地位”。[4]35-41面對出版業發生的機制性巨大變化,編輯職能必然產生重大變革,為了應對媒介融合給傳統出版帶來的挑戰,在編輯職能方面必須有所突破。
我國傳統文化語境中的編輯職能比較固定,主要體現為校讎和編纂功能。近10年來,我國編輯學界對于編輯職能也多有討論,其中代表性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董中鋒(2007)指出,編輯的職能不斷擴展,由出版的前端延伸到出版的整個過程。[5]但是他沒有分析編輯在出版后端的具體職能。郝捷(2009)認為,編輯是文化選擇者—文化創新者—文化把關者—文化推廣者。[6]他也把視角指向了編輯活動的全部環節,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四種職能在編輯工作各個環節的具體指向。賀圣遂(2010)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編輯,需要有發現的能力、組合文化的能力、創新呈現方式的能力。[7]他主要針對傳統出版來討論編輯職能。中國編輯學會會長桂曉風(2010)認為,編輯是選擇者、策劃者、加工者和推薦者,編輯群體是出版單位文化責任的主要承載者和擔當者。[8]桂曉風對編輯職能的描述與傳統的編輯職能定位理念不同,增加了編輯在前端進行產品開發、在后端進行產品推廣的觀點,這完全顛覆了人們對編輯職能的固有看法。[9]這一觀點值得在討論媒體融合時代編輯職能的拓展時加以借鑒。
可見,編輯職能的演變經歷了從比較封閉的信息加工,向逐漸開放的信息整合的轉變,當前迅猛發展的媒介融合使演變加速,進而對編輯職能提出了新的挑戰,編輯職能也相應發生了很大變化,迫切需要對編輯職能重新定位。
現今的媒介融合是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相互融合,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消除時間和空間等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隨著技術手段的多樣化,人們也有了全新的體驗,更利于信息的獲取。[10]過去媒體都采用單一流程進行信息傳播,體現為“一”型媒介;而媒介融合時代則體現為“一”型媒介交錯,并向“X”型媒介轉變,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進行傳播,而且交錯貫穿于全部環節。[11]如此復雜的媒介融合生態環境給傳統出版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因此需要找準編輯職能的新定位,全方位拓展編輯職能。當然這種拓展應該是漸進的,通過逐步變革使編輯在媒介融合的生態環境中實現全面轉型。
傳統的編輯工作,主要是以作者為中心,對文稿進行加工、打磨、潤色等,最終把成品提供給社會。在這個意義上,作者是內容的提供者,同時編輯也是提供者——最終成品的提供者。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媒體激烈競爭,編輯在提供信息時應依據媒介特性,選擇與媒介相應合的內容,準確定位,為受眾提供最前沿、最科學的信息。網絡時代新媒體傳遞信息的速度特別快捷,同時也讓信息變得碎片化,無法保障信源的可靠性,這讓受眾很難把握信息的全貌,而借助于編輯的篩選、過濾,能對信息做出更真實、更全面、更可靠、更深刻的分析。[12]
信息的權威性依靠優質的內容。在媒體融合的生態環境中,形成了無限激增的信息與受眾有限的注意力間的矛盾。受眾要利用信息進行創新,必然要求編輯對信息進行不斷篩選、過濾。編輯要控制信息傳播的總量和速度,通過優選、優化等措施,使受眾與信息之間保持協調、穩定的關系。編輯的信息“過濾”功能古已有之,在新一輪媒介融合浪潮的沖擊下,受眾面對無限增長的碎片化信息時,常常感覺無所適從、不知所措。雖然受眾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信息進行篩選和鑒別,但結果往往不如人意。這時受眾就需要非常專業、值得信任的媒介管理者的幫助。編輯對信息的“過濾”功能己經成為其眾多職能中的首要任務,消解無限增長的信息與極其有限的受眾注意力之間的矛盾,對編輯來說責任重大。面對大量無序信息,編輯在信息—編輯—用戶這條信息傳播鏈中,應當承擔起信息“過濾器”“篩選機”的責任,編輯在接受、處理、利用信息時,應首先判斷信息的質量問題。編輯是信息與受眾間的中介者,信息傳播質量的高低與編輯選擇職能的發揮程度密切相關,編輯要盡量立于學術前沿,維護學術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消除不良的信息垃圾,凈化社會的信息環境,協調受眾與信息的關系,使信息傳播沿著良性的軌道前進。
比如,新媒介環境下各種形式的新媒體不斷興起,各種不確定信息此起彼伏,使得受眾無法快速、準確地識別信息,這就需要編輯對海量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以利于受眾快速、準確地獲取和利用新聞內容。這時就需要承擔“過濾器”“篩選機”職責的編輯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加工、整合,便于受眾接收和利用。[13]編輯通過對信息的加工、整理,提高信息傳播的品質,使工作逐漸遷延到服務領域,通過裂變、聚合,形成新的內容產品。
“把關人”(gatekeeper)理論認為,在大眾傳播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作為社會文化信息的傳播者、出版活動的調節者,他們必須在信息進入傳播渠道之前進行必要的取舍,保證最終提供給受眾的是有效信息。[14]長期以來,編輯一直是信息流轉中的重要把關者,其把關過程及其結果,直接影響信息傳播的質量。編輯要把政治關、法律關、道德關、質量關和文字關等。作為把關者,編輯要優化、凈化傳播內容,認真核實信息真偽、虛實,通過選擇、整合,確保信息真實、可靠。編輯要避免盲目跟風、人云亦云,決不允許在沒有落實消息來源的情況下發布不確定的信息。[15]
編輯通過一系列環節,將文稿轉化為成品,在推向社會、推向受眾時,還要考慮其社會傳播影響力。編輯在傳播內容的產生過程中,不僅僅是一個把關者、守門人,而且還是一個信息推廣者,編輯通過創造性的勞動賦予原始信息新的視角,以更新穎的理念、更廣泛的內容、更有效的表述、更精致的創意來傳播信息,以提高傳播信息的強度和深度。
每一次信息技術的革命,都會給媒體產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在媒介加速融合的生態環境中,傳統媒體的存在和發展空間越來越狹小,迫切需要媒體及其從業者另辟蹊徑,勇于創新,力爭沖出重圍。為實現從把關者到推廣者的轉變,編輯要善于宣傳,積極溝通。比如,2012年,《創業家》雜志與其總編牛文文利用官方微博開展“集團訂閱”活動,短短幾天的時間,就訂出五千套雜志,[16]可見擁有媒體大號對于開展市場活動何等重要。事實證明,如果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能夠轉變思路,積極搶灘新媒體平臺,同樣能夠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中如魚得水,做大做強。善于運用新媒體是編輯推廣社會化運營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其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渠道。
傳統意義上的編輯是各類文稿的加工者,編輯工作主要是對文稿潤色加工、修改整補,編輯處于被動地位。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則要求編輯不僅是加工者,更應該成為策劃者。
激烈競爭下的媒介生態環境要求編輯必須重新審視其職能職責,編輯并不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并不只是整理、加工、潤色信息的,在數字技術迅速發展、媒介高度融合的時代,從一定意義上看,編輯處于信息傳播的中心環節,占據主動地位。在美國,編輯必須與技術開發人員共同設計在線產品,宏觀上包括明確提出網站用戶需求,創建網站框架模型;微觀上包括設計用戶使用情景,測試軟件的終極版本,等等。在這個開發過程中,始終參與策劃和實現所有環節的人被稱為網頁設計(web designer)。這些專業人士有的來自技術部門,有的來自編輯團隊。[17]這就要求從業者應該是既有編輯技能又有技術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為此,一些傳統媒體設立了“編輯型技術人員”的崗位來應對這種媒介融合的新形勢。[18]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受眾獲得了更為廣泛、方便、快捷的信息途徑,同樣,編輯獲取、整合信息的途徑也相應增多,這些成為編輯進行策劃的抓手和源泉。編輯只有準確判斷社會發展趨勢,緊跟媒介融合的時代步伐,才能策劃出具有創新意義的選題。
傳統的編輯工作,主要是以作者為中心,經過選題、組稿、審稿、加工等環節,實現出版的全過程。其中,善于挖掘、發現好稿是編輯工作的一個關鍵環節。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編輯不僅是發現者,還要成為創新者。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保?9]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創新不僅是發展方式、方法的創新,更重要的是思想創新。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首次提出“編輯工作是創造性勞動”。[20]編輯創新是出版物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源泉。編輯從事的是精神產品的生產,是人類最富有創造性的勞動。創新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勞動。編輯創新職能體現在編輯出版的全部過程中,包括選題創新、內容創新、策劃創新、裝幀創新、推廣創新等。比如要實現內容創新,編輯應該善于從文稿中發現創新點,積極與作者溝通,共同豐富和完善創意,或者幫助作者把隱藏在文稿中的創意挖掘出來,或者從看似毫無創意的文稿中提煉出創意。
編輯不能拘泥于傳統出版的局限,在選題策劃時,要從媒體融合的視角進行審視,在思維和操作上勇于接受數字出版,積極學習新媒體的優點,不斷開發思維,更新資源。編輯必須培育創新能力,打破思維定勢,激發超前思維、發散思維。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強烈的與眾不同的傳播效果。
在追求創新的時代,傳媒業永遠是發現機會、創造奇跡的事業。媒介融合下的傳媒業發展充滿無限生機和變數,也給編輯、作者和受眾創造了無限的發揮空間。特別是現代傳媒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編輯找到了能夠充分自由發揮的平臺和交流的管道,促進了傳媒業的良性競爭發展。編輯的創造性體現在能夠優化處理大量數據和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創新性催生了高品質的出版物,也提升了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
傳統的編輯職能,主要體現為選題、組稿、審稿和加工等,即編輯主要在出版的前端起主導作用,更多的是單向傳播,而很少參與出版的后端。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受眾掌握了許多信息的選擇權、主導權,成為可供選擇的買方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出版以編輯為主導的局面,編輯與受眾形成了互動關系,而且雙方的角色可以相互轉化。因此編輯要改變傳統的一次性單向傳播意識,形成長期性的雙向乃至多向互動觀念。編輯的互動職能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內涵不斷豐富,包括編輯與作者的互動、編輯與編輯的互動、編輯與用戶的互動等。用戶從被動接收的受眾變成參與傳播的參眾,極大地改變了信源結構和傳播主體結構。當媒介組織之外的個人能夠稱為傳播者的時候,媒體不僅將更加“分眾化”而且將越來越多地扮演“公共交流平臺”的角色。[21]139-140媒介融合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的生態環境和媒介的生存環境,改變了媒體之間的關系和傳媒工作者的從業方式,更重要的是為公眾提供了一個信息渠道和平臺,這一平臺不僅能夠向公眾傳播信息,同時用戶還可以在這樣一個具有公共領域特質的平臺進行交流、討論,媒體對此進行即時互動和反饋,從而使信息呈現出裂變式傳播。[22]
因此,編輯應該有全新的角色認知,努力提高互動能力,推進與作者和受眾等的常態化互動,通過郵件、采編系統的信息渠道、作者QQ群和微信群、讀者論壇等做好溝通工作,這樣一方面借助公共交流平臺,更好地滿足了受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能夠保持公信力,堅持主流意識,從而正確引導輿論,確保正確方向。
[1]徐冠英.媒體融合時代編輯互動能力的提升[J].傳媒觀察,2014,(5).
[2]黃維.2014年度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變革與融合成主旋律[EB/OL].http://book.people.com.cn/n/2015/0213/c69360-26563617.html.
[3]魏玉山.2014~2015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EB/OL].http://www.chuban.cc/cbsd/201507/t20150715_168554.html.
[4][美]格羅斯主編.編輯人的世界[M].齊若蘭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
[5]董中鋒.新形勢下編輯工作職能與出版文化創新[J].中國出版,2007,(2).
[6]郝捷.從文化分工看編輯職能的增強與演變——兼談當今編輯的價值創新地位[J].出版科學,2009,(1).
[7]賀圣遂.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編輯——談編輯的職業修養[J].現代出版,2010,(5).
[8]桂曉風.編輯要樹立“大文化、大媒體、大編輯”理念[J].中國出版,2010,(13).
[9]劉春榮.出版產業化時代,編輯是不是必須萬能?——對出版機構中編輯職能分拆的思考[J].出版科學,2013,(5).
[10]趙曉杰.芻議媒介融合下新聞編輯職能的轉變[J].新聞研究導刊,2015,(13).
[11]宮承波主編.現代報刊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219
[12]蔣豐.日本傳統媒體如何突破新媒體重圍?[EB/OL].http://www.chinanews.com/hb/2014/06-18/6295071.shtml.2014-06-18.
[13]劉錦宏,朱嘉蕊,毛江良.新媒介環境下網絡編輯的媒介素養[J].出版科學,2013,(3).
[14]黃馨茹.移動互聯時代紙質媒體編輯職能的再認識[J].新聞世界,2014,(9).
[15]吳燕.數字出版時代編輯職能的變與不變[J].中國出版,2011,(9).
[16]張俊良.新媒體崛起時,傳統媒體如何破局?[EB/OL].http://www.huxiu.com/article/7816/1.html?f=article_related_article.
[17][美]約瑟夫·加拉尼奧.美國報刊業數字化進程中編輯職能的變化[J].耿麗萍譯.中國編輯,2007,(6).
[18]Mark Glaser.Web Focus Leads Newspapers to Hire Programmers for Editorial Staff[EB/OL].http://mediashift.org/2007/03/web-focus-leads-newspapers-to-hire-programmers-for-editorial-staff066/.
[19]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
[20]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3,(13).
[21]蔡雯.新聞編輯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2]盧鑫.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編輯職能的消解與重構[J].東南傳播,2013,(5).
A Study of the Editor Func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Fusion
Li Fengchao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The widespread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different media to share the resources,thus the innate boundaries among the media have vanished.Fro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 relatively closed manner to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 a more open manner,the function of editors has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which is speeded up by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edia fusion.And all these have challenged the function of editors,and to achie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ditor function,new positioning of editor function has become urgent.The editor function development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editors are not only supplier but also selector of information;they do not only check but als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they do not only process information but are also involved in planning;they are the finders but also the creators;they are no longer the one-way dominance,but initiators in multi-way interactions.
media fusion;editor function;traditional publishing;digital publishing
G23
A
1672-0040(2015)06-0058-05
2015-09-2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西方學術期刊出版機制比較研究”(10BWX011)。
李逢超,女,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副編審。
(責任編輯 楊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