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潛
(南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0)
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對策
龍潛
(南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0)
1987年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與聯合國1992年《21世紀議程》的出臺,不僅開啟了人類邁向生態文明的開端,而且為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環境、資源方面的沉痛代價,資源大量浪費、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人與自然的對立沖突等,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因此,大力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時期應著力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201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又被稱為“里約+20”峰會)圍繞“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框架”兩大主題展開討論,為國際社會共謀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又一重要契機。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到突出地位,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要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以及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這也是對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又一重大推進。生態文明的本質就是可持續發展,走綠色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在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今天,積極推行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等生態經濟,無疑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生態經濟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加大經濟結構調整,逐步推進包括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在內的生態經濟的發展和普及。國家應從法制、經濟、技術、宣傳教育等多方面大力推進包括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在內的生態經濟建設,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為打造美麗中國提供重要支撐。只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才能從源頭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逐步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
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無疑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美國、日本、丹麥等西方國家不僅重視立法的龍頭作用,而且非常注意法律體系的健全和完善。針對我國環境資源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的現狀,應盡快完善相關立法,其中包括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立法,改變長期以來重污染防治、輕資源保護的理念,平衡環境資源法律體系。當務之急是盡快完成對現行《環境保護法》的修訂工作,從立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主要內容方面進行全面修訂、補充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真正成為環境資源領域的基本法,對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起到統領和指導作用。除環境資源領域的基本法以外,還應加快有關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立法步伐,彌補相關立法空白。對現行相關環境資源法律法規還要進行及時清理和修訂,保持立法的與時俱進。立法完善之外還需要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健全,應在充分發揮現有制度優勢的基礎上,對于較為薄弱的制度設計,應進一步通過立法加以完善,如對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等重要的預防性環境管理制度,應進一步發揮其優勢作用并不斷加以完善。對于較為薄弱或空白的制度如公眾參與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和排污權交易制度、生態稅收制度等,應進一步加大制度建設和探索力度,積極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資源制度安排。
在環境經濟政策方面,應進一步加大排污收費力度,繼續完善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積極探索生態稅、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綠色信貸、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等環境經濟政策的推廣和應用。“十二五”期間,環保部將在八大方向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包括提高排污費標準、征收“兩高”產品消費稅、發行環保債券等。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完善環保收費制度、積極推行“費改稅”、深化綠色金融政策、改革環境價格政策、完善綠色貿易政策、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以及完善公共財政支持環保的政策等八個方面,為我國環境經濟政策的研究和應用指明了具體的方向。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是國際社會迄今為止,解決環境問題最有效、最能形成長期制度的辦法,在環境政策體系中的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環境經濟政策都是作為政府環境管制政策輔助手段存在的,長期的應用不足或缺乏,不僅造成環境資源成本的廉價,而且導致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障礙。應在加大環境經濟政策創新力度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和應用力度,充分發揮其中環境政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正確科學的環境倫理價值觀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涵,公眾較強的環境意識和積極參與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只有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指引下,較高的公眾環保意識和積極參與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要在全社會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公眾真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價值觀,深刻認識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尊重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決策和實踐當中。同時還應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拓寬參與途徑,豐富參與方式,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更廣泛的公眾參與,這不僅關系到我國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更是衡量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民主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Main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LONG Qian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 421000,China)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1987,along with the policy of“21st century agenda”by the United Nations in 1992,not only opened up the beginn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t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ety.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high prices in re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resources,resources waste,ecological degradation,conflict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re also paid,which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pac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green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205
A
2095-980X(2015)12-0165-02
2015-11-08
龍潛(1986-),男,湖南祁東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