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80X(2015)03-0116-02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簡介:王錦榮(1973-),女,吉林雙遼人,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職學生管理。
A Newthought on the Managementofth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Jin-rong
(ShuangliaoVocationalSecondarySchool,Shuangliao,Jilin1364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putforwardthenewthoughtonthemanagementofagricultural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whichmainly turnedouttobe“peoplefirst,abilitydevelopment”.Andputforwardspecificscheme,namely,topracticestepbystep,topromoteselfmanagement;Throughtheculture,toperformhumanemanagementthroughtheedificationofculture;topromotethemanagementof moraleducationthroughmoraledition,whichachievesignificanteffectinpractice.
Keywords:agricultural;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management
1 “以人為本,能力發展”為主新思路的提出
農業類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大多來自農村,且中職學生的年紀普遍在16~19歲之前,尚處于青少年階段。很多管理工作人員認為孩子尚小,且見識又少,需要進行嚴格管理,因此,很多年一直是以“嚴管”為主的模式,對于學生的自我意識疏于認知。“嚴管”的方式類似于中小學生的管理模式,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會通過各種檢查、評比、扣分模式來進行管理,管理人員要管理學生的學習、出勤、舍務、文化活動、飲食等方方面面。這種局面下,聽話的學生失去了自我管理的能力,沒有了主觀述求,每天都是按照管理人員和教師指定的“路線”行走,按步就搬的做事。而對于不聽話的學生來說,則會通過做些出格的事情來發泄情緒,從而面臨更嚴格的管理。而對于管理人員來說,管理難度之大可想而之。每天都在和學生們斗智斗勇,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管”與“被管”的對立模式。
農業類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未來都會成長為掌握現代技術的新型農業工作人員,在各方環境因素在不斷變化的新時期,我們需要不斷轉變管理思路,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打好基礎。實踐中提出“以人為本,能力發展”為主的基本管理思路。即在學生管理中本著“以人為本”有基本思想,并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真正以學生作為主體,挖掘學生需求,以相信學生為前提,以尊重學生為基礎,以依靠學生為手段,以發展學生為目標。
2 逐步實踐,推進自我管理
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說,被動接受管理并不是學生們需要的模式,他們將來終會走上工作崗位、走入社會,他們需要具備的是自我管理的基本能力。只有有了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與生活中管理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工作。因此,在管理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首先提出中職學生自我管理的策略。當然要想實現真正的“自我管理”,覺不是管理人員喊個“自我管理”的口號就放手不管。而是要一步步循序漸進的開展。其核心是教會學生自我管理的方法,使其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具體操作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全面宣傳,樹立自我管理意識。意識決定行動,對于農業類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自信心方面十分缺乏,很多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家境普通,通過網絡與電視看到的外面世界那般豐富奢華,很多學生會有自卑感。表現出來的是對各方面的不自信,也正因如此,他們才順理成章的接受了學校的“嚴管”方案。
第二步,自我分析,確定自我管理方案。教師要指導每一位學生,分析自身不足與優勢,找到需要管理的主要問題,然后確定自我管理方案。這一步實施可以通過科學的自測問卷進行問題的查找與分析。請學生根據當前的學業情況與生活情況,確定自我管理方案與管理目標,并進行自我管理承諾。對每一項自我管理任務,都提出明確目標、具體方案,并指定監督人員。通過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認識自我,并學習自我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三步,逐步深入,實施自我管理。對于學生管理工作者來說,要對學生以逐漸放手的方式開展自我管理,而不是一下子讓學生自己管理所有的事。要把持有度,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逐步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讓他們在第一步的自我管理中體會到樂趣,找尋到自信,然后再進一步擴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慢慢的掌握了自我管理的方法、體會到自我管理的生要性,也建立了自信。
第四步,定期總結,評價自我管理效果。對于自我管理來說,其實施效果因人而異。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定期饋,調整其自我管理的進度與范圍,充分肯定其在自我管理過程中的成績,對于不足,提出具體的方法。
3 通過文化熏陶,進行人文化管理
首先應建立一個集學生、學校、系部為一體的服務管理網絡。學校在其中提供政策的指導和管理的全盤主導,系部成為學生管理的主力,根據實際探索切合學生實際需求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學生成為管理的核心,自覺自愿接受學校及系部的管理,但管理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是為管理而管理,而是要讓學生在管理中成長和提高;學校和系部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學習培訓、技能實踐、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維權助困等多方面的信息資源,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
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通訊手段,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先進通訊工具的大規模使用,促成了學生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大幅度形式多樣化。學生管理人員要充分借助于先進的通訊媒體,靈活機動地掌握先進的工具和手段,通過網絡平臺、手機平臺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聯系。
第三學校要加大投入,盡力發掘整合學校優秀的文化資源,并加以提煉和充實完善并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多樣的方式在學生中加以推廣和普及,通過認真辦好學院的廣播,櫥窗,刊物等教育陣地積極弘揚主流文化,向廣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同時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或創建學生自我管理的組織、團隊、協會、興趣小組等并定期組織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豐富活躍學校文化,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風貌的空間和平臺,真正能讓其張揚個性,釋放亮點,燃燒激情,從中認識自己潛在的能力價值。
4 通過德育教育,實施以德育促管理的方案
德育教育一直是學生管理的重要內容,而很多管理者在實施過程中卻將二者分割開來,使得兩者不能起到相互聯系,起不到相輔相承的效果。在管理中,可以抓住新生入學教育的關鍵環節,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團隊合作意識、組織性和紀律性。通過學習中的養成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尊師重教的道德意識。通過實習過程中的崗位教育,培養學生職業意識、責任感、愛崗敬業思想等能力。通過就業教育,培養學生自我剖析、合理定位、勇于進取的精神。
在新形勢下,農業類中職院校面對著學生信息量增加、思想意識不穩定等多方面問題,作為管理者一定要認真分析當前學生特點,不斷創新管理工作的思路,使學生管理工作能夠高效開展,為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
(上接第115頁)
力是存在的,但是在中國的高校中只有“985高校”、“211高校”中才有一定的彰顯,因為那些高校的聲譽與生存密切地和科研相關,科技學術精英決定了學校的生死,他們每一個科研項目大額的撥款,也充分地說明了他們在學校中的地位與權力影響。而在高職院校中,教師的個人學術水平往往不達標,沒有辦法在本領域研究中形成理論,發揮影響力,同時因為沒有相應的職業領域從業經驗,在教學領域往往有先天不足。科研與教學的遜色,讓高職院校的老師往往成為高校中不入流院校教師的代名詞。
如此看來,在高職院校中,教師科研質量不高,教學能力不足,造成了高職中最為重要的能量沒有得到發揮。教師因為自己的底氣不足,而喪失了在學校的權力影響,而傳統的官僚行政力量得益于對國家官僚體制的依附,社會上官本位心理的庇護,在高職院校中的權力根深葉茂。
3 共贏措施:一切為教研服務
普通教師的影響力與權益是否真的和學校的行政系統完全相違背呢?答案是否定的。
當然,當學校的層次與影響力在相當長時間里是恒定不變,不能從國家和社會獲取更多資源時,教師想獲得更多的影響力與權益,自然只會在事實上強迫學校行政系統作出退讓,教學人員與行政管理人員會沖突四起,并且處于弱勢地位的教師不會得到任何施舍。不過,兩者的共同利益在于,通過一切為教學和利益服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可以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使學校獲得更多的國家與社會資源。具體言之,行政機構的領導與工作人員可以實現:①提高行政級別,學校辦學質量上去以后,學校升格,行政級別也就上去了,對于一般行政官員來說是最想得到的;②積累了政績,學校的行政化,意味著辦好了學就是當好了官,政治資本增加了;③作為大學的管理者心理上有優越性,而學校升格,會增強他們的優越感;四、物質條件得到提升,獲得的國家資源與社會資源多了,那么行政人員的收入與掌握的資金也會自然增加。教師自然也會收獲實在的好處:首先,收入會增加;其次,學校層次提升后,錄取學生的素質也會有提升,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壓力減輕,抽出更多的時間向科研傾斜;再者,學校的平臺高了,教師可以借此博弈爭取更多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社會資源;最后,教師的心理優越感會得到提升,作為大學老師的心理需求會進一步得到滿足。
同時,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立足本職崗位出成果出成績。學校更應加強教師培養,建立培訓基金和培訓機構,可由二級院系的中心部門“辦公室”中來實施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