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標志物與維生素學術討論會會議紀要
——合理應用骨轉換標志物檢測提高骨質疏松患者依從性
近年來骨轉換標志物(BTM)在骨質疏松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但作為新興指標,臨床醫生對如何將BTM應用于日常診療和臨床實踐,患者如何從中獲益等存在許多疑惑。4月9日,骨標志物與維生素D學術討論會在京召開,英國謝菲爾德大學Mellanby骨骼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Eastell教授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檢驗科副主任秦曉松教授就如何運用BTM和維生素D檢測優化骨質疏松患者臨床管理進行了深入探討。
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推薦Ⅰ型原膠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Ⅰ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為敏感性較好的兩個用于骨質疏松療效監測的指標,這項推薦也被納入《2011年中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
隨訪性研究表明,中國人群中,健康年輕女性骨形成標志物P1NP平均值為40 ng/ml,骨吸收標志物β-CTX平均值為0.26 ng/ml。骨質疏松患者治療重點在于將BTM濃度值控制在標準范圍內。BTM確切功用在于療效監測,可作為患者抗重吸收治療或促骨吸收治療的監測指標,增加依從性,評估治療不應答患者,判斷骨質疏松治療失效后的重新治療時機。此外,BTM可鑒別非連續服藥或療效差的患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采取適當措施預防骨折,是對骨質疏松患者臨床管理的有效工具。
近年研究表明,維生素D與眾多骨性并發癥及代謝性疾病均密切相關,但目前尚無關于維生素D官方指南及被廣泛認可的判讀標準。通常臨床以血清25羥維生素D(25(OH)D)濃度來評判維生素D是否充足。全球一般把維生素 D不足濃度判定為<30 ng/ml(75 nmol/L),這是基于健康的參考值,是目前要求臨床治療需達到的最佳濃度。
針對從維生素 D檢測中受益的高風險人群,專家已達成一致性意見,認為維生素 D檢測應于基線及3月間隔期進行,直至獲得理想濃度。檢測25(OH)D水平的難點在于維生素D具有天然疏水性,且各平臺標準化差異、批間差異都很大。臨床醫生應特別重視檢測標準化和一致性,尤其在解讀25(OH)D檢測結果時,需慎重考慮檢測方法。
在臨床常用的維生素D檢測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與液相色譜法-質譜聯用(LC-MS/MS)檢測結果準確可靠,但儀器昂貴,技術要求高,檢測速度不適于臨床大批量標本。荷蘭第三方研究證實,相較LC-MS/MS方法,幾種全自動化檢測平臺中,Elecsys?Vitamin D total檢測結果表現出最小的維生素D結合蛋白(VDBP)濃度依賴性差異。
一項覆蓋了全球54家實驗室的多中心日常研究,評估了批內精密度、中間精密度、功能靈敏性、血清-血漿可比性、批間重現性及與其他維生素 D檢測方法的可比性六大維度,發現Elecsys? Vitamin D total檢測性能優良、穩定,檢測結果與 LC-MS/MS 具有很好的相關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