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艾提·艾斯買提,張樂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規劃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11)
(1)生態保護功能。根據研究發現,農田生態系統是最重要的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在防止土地退化,保護環境和調節氣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經濟性和可持續發展功能。耕地具有多宜性,可以很容易轉化為別的用途,比如耕地可以很方便的變為園地、林地以及各種建筑用地,保護農墾資源可以為未來社會發展提供各樣土地需求的資源儲備,從另一個角度上看,保護農墾資源就會限制其他用用地特別是建筑的供應,土地資源取得難度的加大有利于建筑用地的節約。
(3)經濟性和可持續發展功能。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是社會重要組成人員,從數據上來看,耕地資源豐富的地區保證了該地區自身農民的農業產業就業,并沒出現大量農民進程的現象,這就表明保護農墾資源、促進農民增收是農業穩發展和維持社會穩定的關鍵。
(4)衡量國家實力的指標。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僅僅通過經濟、政治、軍事來表現,國家農業的結構狀況、農業文化是否興旺、農業科技的發展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指標。特別是現在人口增加,農業如果跟不上會帶來一系列的糧食危機、生物保護難度加大乃至影響社會穩定。
(1)國土面積大但是耕地少。我國的國土總面積大約為9.6億hm2(144億畝),但是其中耕地面積只占全國總面積的13.9%,還不到1.33億hm2(20億畝)。雖然從總面積上看,我國的耕地面積排世界第四,但是因為人口眾多,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現在總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3.7億,但是我國人均耕地僅有0.09 hm2,遠遠低于世界的人均耕地0.37hm2。特別是進入近現代以來,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經濟日益發展導致的非農業用地越來越多,讓土地資源形勢更加嚴峻。
(2)農用土地資源狀況。我國的土地資源總體質量并不高,有60%的耕地是在丘陵、高原和山區地帶,而且隨著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等進一步加劇,更是降低了我國土地資源的質量。在我國的環境狀況公報統計中可以看到我國的水土流失面積達到了356.9萬km2,還有其他受鹽堿影響的耕地面積等也在進一步擴大,由此可見,我國的土地資源狀況形勢嚴峻。
(3)地區差異比較大。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比較復雜,形成了像高原、丘陵、盆地、沙漠等多種多樣的土地類型,地區的差異性很大。而我國耕地中就有60%以上是在高原、山區和丘陵地區的,另外盆地有19%,平原只有12%。在這些耕地中,有水源和灌溉保證的只占總量的40%,而受到了農藥化肥和各種廢水污染的耕地占20%,另外我國的優質耕地比較少,中低產的耕地占耕地總量的70%。由此可見我國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衡已經耕地資源良莠不齊,上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差異。
(4)農用土地的后備資源少。過去一段時間里人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對環境作出了巨大的破壞,不斷掠奪耕地資源,使得耕地數量急劇減少,耕地總量大幅下降。然而我國的后備耕地資源不足,存在開發難度大等問題;存在大量“三廢”的污染低,荒地資源大部分是在土地貧瘠的偏遠地帶,導致開發利用的難度太大;后備土地資源的分布也不利于發展,耕地、水域、林地等大部分存在東南部地區,西北地區干旱,這樣的格局很不利于農業生產和發展。
(5)地方政府為經濟的發展對耕地的過度開采。為拉動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對土地的利用粗放,特別是土地的出讓金已經變成了很多地方的主要經濟來源,這些都導致土地資源被過度開發,耕地保護難度加大。根據資料顯示,我國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大約有680萬km2,達到了土地資源總量的70%。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正在逐漸逼近1.2億hm2的耕地紅線。
(1)平衡政策上的差異性。因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土地政策上存在差異和矛盾,所以要實施不同的地區劃分管理土地,既要保護好農墾耕地,又要節約建筑工業用地。研究在不同類型的土地上開發與之配套的政策,提高對土地資源的參與和調控能力,構建與金融、產業結構和財稅相結合的差別化土地調控政策系統。
(2)轉變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中央應該轉變政績考核指標,除了經濟指標之外,還應當環境資源、地區競爭力等綜合指標也納入政府考核,從政策上改變地方政府的唯“GDP”論,增加對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減少為了地方經濟而過度開發土地從而保護農墾耕地。
(3)借鑒經驗創新土地集約利用。借鑒我國部分地區的創新土地集約利用經驗,比如我國浙江省對于低丘緩坡土地的開發、廣東省的“三舊”改造等經驗。一是做好用地的規劃,要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實現城市化、現代化的綜合性建設這一復雜系統工程;二是要改造低效的用地;三是盤活現有的存量土地并且對其優用;四是加強對土地資源的整理和復墾;五是積極推行“零增地”引資。
(4)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土地信息共享。在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地方政府之所以能與中央政府打游擊,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比如可以建立直屬制,中央可在地方建立獨立于地方的機構,這樣中央既方便了解地方土地集約利用的情況,又加強了對地方的監督。第二就是政府公開制,現在網絡發達,公開政府對土地集約的狀況、政策以及規劃等,減少暗箱操作。第三就是建立準確、及時、全面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統。第四就是利用高科技管理,比如通過衛星技術對全國土地情況進行追蹤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