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蘭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410201)
健康完整的人格包含良好的個性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表現為對自己、對外界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符合社會規范,協調穩定,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健康的人格,對青年大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潛能充分發揮的重要心理條件。而當今很多高校的貧困大學生的人格往往有缺陷,我們應該致力于研究與改善這一情況。
(1)經濟困難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長期在貧困狀態下求學,與那些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相比,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有所不同,往往存在著一定的人格缺陷。他們中一部分人常常表現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閉的心理傾向。
(2)學習壓力過大而導致心理緊張和焦慮感強。家庭貧困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往往承載著家庭和個人對未來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們希望通過發奮成才來徹底改變自己和家庭的貧困境遇和現實命運,因此他們中的一些人給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標。這就使他們長期處于心理緊張、焦慮的狀態,使學習壓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貧困學生可能對學習、生活失去信心,并引發嚴重的人格缺陷。
(3)人際交往困難,難以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而產生強烈的挫敗感。貧困生因家庭貧困而自卑,但作為一個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個體,他們又有強烈的自尊要求。他們有融入群體的強烈愿望,渴望得到別人的接納和認可,但又往往因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發與同學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對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現情緒和情感上的強烈波動,常常讓周圍的同學感到難以與之相處。
(1)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對人格形成時期的大學生而言,有促進其人格發展的一面,同時還存在受非主流因素的不良影響,如金錢主義、功利主義都在沖擊著大學生群體。貧困生有著強烈的生活體驗,常常使他們陷入對物質利益過分早熟和狹隘理解之中,容易受利益和功利所驅,過重地看待自身物質上的貧困,把“金錢”作為主要的價值尺度,甚至會片面地認為錢可以換來地位、榮譽,甚至愛情。
(2)家庭環境。家庭環境是個體人格發展的基石,家庭的經濟基礎是子女上大學的基本的保障,根據數據顯示,有一半以上貧困大學生的家庭結構為多子女家庭,由于生活的壓力比較重,培養一名大學生需要花費的教育成本就占一個普通家庭年收入的一半以上,家長很難在每個子女的教育上進行投入,給子女正常上大學的權利和受教育機會造成了間接的障礙,上大學對他們來說成為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對于這些家庭的子女來說,考上了大學,承擔著畢業后還助學貸款的責任和養家的義務,這種壓力下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往往是有缺陷的。
(3)高校環境。學校環境作為貧困大學生所處的環境,對其人格形成和定型有深遠的影響,學校教育又對他們的發展起著功不可沒的影響。學校提出了人才的培養目標,即全面發展人;學校也為個體人格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使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學校環境中發揮才能、學習知識,形成對社會、人生和世界的客觀的認識。學校的校風、班風、校園的氛圍、教師的言行對他們的發展和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也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4)自我調控因素。人格是不斷完善的過程,并且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年齡階段的不同發生著緩慢的變化,一切外在的影響都要通過自身調節而起作用。部分貧困生缺乏健全人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我調控不到位造成的。
(1)通過課堂教學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進行心理輔導。課堂教學是塑造貧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主陣地,人格教育必須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平臺,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他們知道,只要他們努力、奮斗,就可以改變自己貧困的境遇;只要他們大度豁達、寬容、誠實、就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他們明白,國家、社會、學校對他們所采取的資助措施都是善意的,決不帶有一點歧視性,緩解他們因接受資助而產生的心理壓力。
(2)創新資助方式,解決其經濟貧困。我國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新生順利入學設立了“綠色通道”,制定了對高校貧困生資助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獎、貸、助、補、減、免”,然而,大學生已經是具備了相當知識和技能的青年,不能消極地等待別人的資助。高校應該創新貧困生資助方式,堅持“助勤不助懶”的原則,實行以勞代補,安排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校園和社區參加勤工助學的公益勞動。同時,高校應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搭建適合大學生特點的知識型、智能型勤工助學平臺,面向校內外進行多種形式的有償服務,使他們在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
(3)通過社會實踐鍛煉其能力,增強其心理素質。貧困大學生的自卑和封閉,他們很少與老師、同學交往,很少與社會溝通,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明顯弱于其他同學,所以,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他們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其心理素質,鍛煉其社會適應能力,完善人格品質。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育健康人格。貧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作為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生會、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尤其是在有貧困生參與的社團中,要定期搞一些自助自強的活動,給他們提供一些宣泄內心情緒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認同。良好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為貧困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增添了樂趣,擴大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范圍,更有利于他們擺脫自卑,甩掉抑郁,舒緩壓力,忘記焦慮,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其健康人格的養成。
[1]廖軍和.貧困大學生壓力知覺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5,(5).
[2]賈魁.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干預措施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