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斌 焦琳
(1江西中醫藥大學南昌330004;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南昌330006)
熱敏灸療法治療面癱的臨床研究概況
賴斌1焦琳2#
(1江西中醫藥大學南昌330004;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南昌330006)
面癱;熱敏灸療法;研究概況
熱敏灸療法的研究始于1988年,在臨床施灸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現代醫學目前無法解釋的奇異現象: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并產生其他非熱感覺。灸感傳導之處,病癥隨之而緩解[1]。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陳日新教授及團隊發現上述現象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相關腧穴對艾熱異常敏感,艾灸此類腧穴會產生“小刺激大反應”,這種現象被稱為腧穴熱敏化現象。陳日新教授及其熱敏灸團隊依據腧穴熱敏化理論,創立了一種新的熱敏灸療法治療面癱稱為“腧穴熱敏化懸灸療法”。此療法完善和發展了“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的針灸理論,大幅度提高了艾灸的臨床療效[1]。面癱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本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發病年齡也趨于年輕化。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抗病毒、營養神經等方法治療。針灸療法卻顯示出了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體現在操作簡單,副作用小,療效確切、可靠,屬于“綠色療法”。熱敏灸療法作為一種新療法,因其奇特的灸感和可靠的療效,正被廣泛應用,為此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為了總結熱敏灸療法治療本病的療效及臨床意義,現將有關熱敏灸療法治療面癱的臨床研究文獻綜述如下:
目前有研究[2]表明熱敏灸治療面癱患者紅外熱像圖表現為患側面部低溫者對溫熱比較敏感,兩側溫度無明顯差異者也絕大多數可以用艾灸尋找的方法發現熱敏區,而且針刺結合熱敏灸療法有助于提高面癱治愈率。張波等[3]運用熱敏灸療法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隨機將納入的50例患者分為熱敏灸組和針刺組各25例,熱敏灸組的愈顯率為84.0%,而針刺組的愈顯率為44.0%。可見熱敏灸療法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相比常規針刺具有療效優勢。
2.1熱敏灸結合針刺魏巍等[4]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配到熱敏點灸針刺(治療組)和針刺TDP照射(對照組),結果顯示,治療組32例,痊愈26例,顯效6例,愈顯率為100%;對照組28例,痊愈19例,顯效3例,有效3例,無效3例,愈顯率為78.6%。治療組痊愈者平均療程為2.9周,而對照組為3.6周,兩組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 1)。表明腧穴熱敏灸加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是有效的方法。楊聲強[5]運用熱敏灸結合針剌治療周圍性面癱,1次/d。結果:治愈51例,好轉4例,有效1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陳建華等[6]選擇60例周圍性面癱(又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單純針刺治療,顯效14例,好轉6例,無效10例;試驗組針刺結合熱敏灸治療顯效18例,好轉7例,無效5例。治療前后平均癥狀積分:試驗組治療前(13.58± 4.77)分,治療后(34.89±6.88)分;對照組治療前(14.02±4.35)分,治療后(26.57±7.12)分。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癥狀積分改變亦優于對照組。徐麗華等[7]治療風寒型面癱,試驗組(針刺配合熱敏灸)48例,26例治愈,22例好轉,總有效率100%;對照組(單純針刺)48例,16例治愈,27例好轉,總有效率89.6%。李小林[8]收集60例首次面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常規針刺結合熱敏灸)31例,總有效率96.77%;對照組(常規針刺)29例,總有效率89.66%。表明常規針刺結合熱敏灸對治療首次面癱療效顯著。于柏清等[9]納入119例單側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組(熱敏灸足三里配合針刺)59例,42例痊愈,15例顯效,2例有效,0例無效,愈顯率96.6%。對照組(單純艾灸配合針刺)60例,32例痊愈,14例顯效,10例有效,4例無效,愈顯率76.7%。結果表明熱敏灸結合針刺治療療效優于單純艾灸結合針刺。張偉等[10]隨機將納入的198例周圍性面癱(或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受試者分成兩組,試驗組(針刺加熱敏灸)100例,36例治愈,52例好轉,12例無效,總有效率88.0%;對照組(針刺加艾條灸)98例,29例治愈,45例好轉,24例無效,總有效率75.5%。研究表明針刺結合熱敏灸治療療效優于針刺加艾條灸組。艾尼玩·熱合曼等[11]將60例面癱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常規針刺結合艾灸熱敏點)30例,治愈率為76.67%,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常規針刺)30例,治愈率為50.00%,總有效率為76.67%。研究表明:艾灸熱敏點配合針刺治療急性期面癱療效明顯優于單純針刺法。高月江等[12]納入60例面癱的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熱敏灸結合針刺)30例,臨床治愈23例,好轉5例,恢復不良2例,總好轉率93.33%;對照組(單純針刺)30例,臨床治愈15例,好轉8例,恢復不良7例,總好轉率76.67%。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積分比較:治療組治療前(11.53± 5.08)分,治療后(34.20±5.59)分;對照組治療前(11.07±4.66)分,治療后(28.80±9.27)分。表明熱敏灸結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對患者的面神經功能有顯著改善作用。徐振華等[13]納入61例周圍性面癱(貝爾氏面癱)患者。針刺選用地倉、下關、合谷等穴,艾灸選用最敏感的3個腧穴。結果:治療前后面癱程度B-F評分:治療前(34.90±10.43)分,治療后(81.69±12.67)分(P<0.01)。殘疾指數評分:FDI評分(軀體功能):治療前(40.66±10.78)分,治療后(85.57±11.87)分(P<0.01);FDI評分(社會生活功能):治療前(56.07±7.43)分,治療后(31.67±9.59)分(P<0.01)。研究表明熱敏灸能大幅度改善周圍性面癱的程度和提高軀體功能。錢海良等[14]熱敏灸(溫和灸)翳風穴治療周圍性面癱,艾灸后針刺,分為兩組,熱敏灸感組21例,治愈8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無效0例,愈顯率為85.71%。非熱敏灸感組22例,治愈5例,顯效7例,有效10例,無效0例,愈顯率為54.55%。表明治療中出現熱敏灸感有助于提高艾灸療效。錢海良等[15]運用熱敏灸(溫和灸)不同腧穴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患者,艾灸后針刺,隨機分為兩組,翳風組43例,治愈13例,顯效17例,好轉13例,無效0例,總顯效率為69.77%;下關組42例,治愈6例,顯效14例,好轉22例,無效0例,總顯效率為47.62%。熱敏灸感出現率:翳風組81.40%,下關組59.52%,表明熱敏灸(溫和灸)翳風穴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比下關穴更具療效優勢。
2.2熱敏灸結合火針袁洪浪等[16]隨機將納入頑固性周圍性面癱患者80例分兩組,試驗組(火針配合熱敏灸)治愈15例,顯效18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火針)治愈8例,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7.50%。研究發現熱敏灸結合火針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比單純火針治療更具優勢。
2.3熱敏灸結合推拿李運方[17]隨機將納入的周圍性面癱患者80例分為兩組。治療組(艾灸熱敏化腧穴結合推拿)40例,對照組(西藥)40例。治療組的痊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87.5%、100%,而對照組分別為45.0%、82.5%。可見熱敏灸結合推拿治療周圍性面癱相比西藥具有療效優勢。
2.4熱敏灸結合刺絡拔罐鄧蘭珍[18]運用熱敏灸結合刺絡拔罐治療頑固性面癱50例,痊愈35例,顯效10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研究顯示熱敏灸結合刺絡拔罐治療頑固性面癱具有一定臨床療效,可推廣使用。
2.5熱敏灸結合電針魏巍等[19]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60例單側面癱(面神經麻痹)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熱敏點灸結合電針)32例,治愈26例,顯效6例,有效0例,無效0例,愈顯率100%,總有效率100%。對照組(電針加TDP照射)28例,治愈19例,顯效3例,有效3例,無效3例,愈顯率78.6%,總有效率89.3%。可見熱敏點灸可明顯提高單側面癱的療效。
2.6熱敏灸結合黃鱔血外敷余尚貞[20]等納入13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三組,試驗組(熱敏灸加黃鱔血外敷)45例,治愈率86.67%,總有效率100%,康復時間為5~14 d,平均10 d;對照1組(熱敏灸)45例,治愈率82.22%,總有效率97.78%,康復時間為8~21 d,平均14 d;對照2組(針刺)40例,治愈率82.50%,總有效率92.50%,康復時間為8~21 d,平均15 d。研究表明熱敏灸結合黃鱔血外敷治療周圍性面癱縮短康復時間。
劉翠華等[21]將納入的102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藥物、物理因子等綜合療法)50例,痊愈19例,顯效12例,好轉14例,無效5例;試驗組(綜合療法加艾灸熱敏化腧穴)52例,痊愈30例,顯效16例,好轉6例,無效0例。面神經功能評分:對照組治療前(10.14±4.65)分,治療后(23.96±6.67)分;試驗組治療前(10.06±4.78)分,治療后(27.23±4.88)分。平均治療周數:對照組(3.74±0.56)周,試驗組(2.90±0.80)周。研究表明試驗組面神經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試驗組療程亦短于對照組。柴建良[22]運用熱敏灸結合口服中藥湯劑以及刺絡放血治療面癱(面神經炎)38例,治愈30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梁麗嫦等[23]收治的難治性周圍性面癱患者給予基礎治療(口服甲鈷胺)和常規針刺治療,運用CHISS軟件隨機分為熱敏灸組和隔姜灸組,熱敏灸組28例,4例痊愈,17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21例愈顯,總有效率92.86%;隔姜灸組25例,1例痊愈,10例顯效,9例好轉,5例無效,11例愈顯,總有效率80.00%。前后癥狀積分比較:熱敏灸組治療前(12.20±6.83)分,治療后(31.00±6.34)分;隔姜灸組治療前(12.45±5.17)分,治療后(22.61±5.76)分。可見熱敏灸療法的療效優于隔姜灸。任曉曉等[24]納入周圍性面癱患者76例,分為三組,針刺加熱敏灸結合中藥、西藥組25例,痊愈22例,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0例,愈顯率96.0%。針刺和熱敏灸組26例,痊愈13例,顯效6例,有效5例,無效2例,愈顯率73.1%。中藥配合西藥組25例,痊愈10例,顯效6例,有效25例,無效4例,愈顯率64.0%。研究表明針刺加熱敏灸結合中藥、西藥治療周圍性面癱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鄭瑞清等[25]隨機將80例急性期風寒性面癱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單純透刺)40例,痊愈17例,顯效13例,有效10例,無效0例,治愈率42.50%。試驗組(透刺加熱敏灸)40例,痊愈35例,顯效2例,有效3例,無效0例,治愈率87.50%。可見透刺加熱敏灸療法的療效優于單純透刺法。鄭嵩等[26]采用繆刺法配合熱敏灸治療3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痊愈26例,顯效3例,好轉1例,無效0例。可見繆刺法配合熱敏灸也是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有效方法。楊天穎等[27]運用巨刺法結合熱敏灸治療32例面癱倒錯患者,臨床痊愈8例,顯效18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5%。研究表明熱敏灸療法結合巨刺法治療面癱倒錯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謝炎烽等[28]運用隨機數字表將60例難治性面癱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熱敏灸結合毛刺法)30例,痊愈11例,顯效9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單純針刺)30例,痊愈7例,顯效8例,有效1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67%。結果表明熱敏灸結合毛刺法治療難治性面癱療效優于單純針刺。
面癱俗稱“口眼歪斜、歪嘴巴、吊線風、卒口僻”等。中醫認為多因人體正氣不足、經脈空虛,風邪夾痰乘虛而入,侵犯面部陽明脈絡,以致氣血痹阻,筋脈失養,經筋縱緩不收,表現為口眼歪斜。在《靈樞·經筋》篇中亦有論述:“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者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引急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故僻。”根據陳日新教授提出的“灸之要,氣至而有效”理論[29],以及面癱穴位熱敏化分布規律:以頭面、腹部、上肢上段及小腿外側為高發區,多出現在翳風、頰車、太陽、足三里等區域。如翳風穴單點溫和灸,患者自覺熱感透至耳腔且擴散至整個面部;下關、頰車、太陽穴單點溫和灸,患者自覺熱感透至深部并擴散至整個面部;神闕穴單點溫和灸,患者自覺熱感深透至腹腔內且出現帶脈感傳等[30]。可見熱敏灸能夠“氣至病所”。
現有概況:(1)熱敏灸療法治療面癱具有非常滿意的臨床療效。(2)本病不同階段,運用藥物、物理因子、針剌、電針、火針等其它治療方法聯合熱敏灸進行治療。存在問題:(1)試驗設計方面缺乏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的設計方案,其中部分臨床研究分組缺乏科學性。(2)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需要進一步規范和統一。(3)治療的效果與操作者取穴的準確度、操作手法等密切相關,而以上的研究中很少說明,臨床難以掌握操作實施。設想:(1)優化試驗研究設計方案,首先根據臨床試驗要求計算樣本含量,其次隨機分組采用隨機數字表,隨機數字軟件等方法進行隨機分組,以避免試驗者主觀因素造成的偏倚。最后采用統一公認的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標準,減少偏倚風險,提高試驗的準確度,以增加試驗的科學性、可信度。(2)文中有幾項研究體現單純運用熱敏灸療法取得良好療效,但更多采用熱敏灸和其他療法配合使用,且優于某一種單純治療方法,凸顯了熱敏灸與其他療法的協同作用。但是究竟那種或幾種療法在配合運用中組合為臨床優化療法,既能達到最佳的臨床療效,又可以實現簡便、快捷、高效、經濟,還需進一步研究。
[1]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5
[2]徐麗華,白艷甫,黎秋妤.紅外熱成像檢查指導熱敏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3):183-184
[3]張波,遲振海,宗重陽,等.熱敏灸與針刺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江西中醫藥,2011,42(1):41-43
[4]魏巍,楊君軍.熱敏點灸結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32例[J].中醫雜志,2011,52(7):601-603
[5]楊聲強.熱敏灸配合針剌治療周圍性面癱56例[J].光明中醫,2015,30(7):1477-1478
[6]陳建華,占國榮.熱敏灸治療30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8):44-45
[7]徐麗華,黎秋妤.針刺配合熱敏灸治療風寒型面癱48例[A].廣東省針灸學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廣東省針灸學會,2010.246-247
[8]李小林.腧穴熱敏化灸為主治療面癱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9]于柏清,林小群,徐楊青.熱敏灸足三里配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59例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4,14(5):76,91
[10]張偉,付勇,陳明人.熱敏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觀察[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3(5):35-37
[11]艾尼玩·熱合曼,劉漢山,康明非.針刺配合熱敏點灸治療急性期貝爾氏面癱[J].中國針灸,2009,29(1):17-20
[12]高月江,劉漢山,胡繼媛.針刺配合熱敏點灸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J].山東醫藥,2007,38(33):107-108
[13]徐振華,楊慶聲,符文彬,等.熱敏灸為主治療Bell'S面癱的臨床研究[J].江西中醫藥,2011,42(1):28-29
[14]錢海良,付勇,熊俊,等.溫和灸翳風穴治療周圍性面癱灸感與灸效關系的臨床觀察[J].針刺研究,2013,38(6):493-496,501
[15]錢海良,付勇,熊俊,等.溫和灸治療周圍性面癱不同灸位的臨床療效觀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3):221-224
[16]袁洪浪,潘紅,聶麗華.火針配合熱敏灸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探討[J].江西醫藥,2013,48(10):893-895
[17]李運方.腧穴熱敏化艾灸配合推拿治療周圍性面癱40例[J].首都醫藥,2007,14(24):20-21
[18]鄧蘭珍.敏熱灸結合刺絡拔罐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7):96-98
[19]魏巍,楊君軍.熱敏點灸結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32例[J].中醫雜志,2011,52(7):601-603
[20]余尚貞,石青.強熱敏灸結合黃鱔血外敷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3,45(9):116-117
[21]劉翠華,張盤德,容小川,等.腧穴熱敏化艾灸治療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4):377-379
[22]柴建良.綜合療法治療面神經炎38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0):38
[23]梁麗嫦,聶玲輝,黃學成,等.熱敏灸與隔姜灸治療難治性周圍性面癱的療效對比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2(4): 694-698,700
[24]任曉曉,馮曉琳,徐楊青,等.針灸配合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25例[J].江西中醫藥,2013,44(4):55-56
[25]鄭瑞清,冉唯君,鄒旭東,等.透刺加熱敏灸治療急性期風寒性面癱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5,331(4):40-42
[26]鄭嵩,康明非.繆刺法配合熱敏灸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J].江西中醫藥,2015,46(3):63-64
[27]楊天穎,周仲瑜,譚三春.巨刺法結合熱敏灸治療面癱倒錯現象32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9):42-44
[28]謝炎烽,阮永隊,魏文著,等.毛刺法配合熱敏灸治療難治性面癱的臨床觀察(英文)[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5,13(3):185-188
[29]陳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氣至而有效[J].中國針灸,2008,28(1):44-46[30]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9
R245.8
A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12.047
2015-10-17)
焦琳,E-mail:jl08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