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民
近年來,中國職業教育向著健康、特色的方向發展,在啟動國家中等職業示范校建設項目以來,各示范院校根據專業特點、辦學特點、行業特點等不同程度地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崗位核心能力構建課程體系、雙師素養的教師隊伍培養、校企深度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長期的探索與實踐,遼寧技師學院本著“德育為根、成人為本、技能為先、成材為重”的育人方針與教育理念進行示范校的建設工作,推行“一體化產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縮短企業生產實際與學校教學的距離,使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目的,使學生成為“職業+專業”的技能型人才。
一、完善“產學工廠”理念,賦予“一體化”內涵
得益于產教結合的有力實施,德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的職業教育得到蓬勃發展,為我國職業教育特色化發展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鑒的理念,我國各技工院校也先后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比如“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產學工廠”等模式。近兩年,遼寧技師學院在建設國家示范校項目的過程中,數控、機械加工、焊接、汽修等幾個專業聯合探索“一體化產學工廠”人才的培養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一體化產學工廠”的培養模式,即以“校廠合一、產學一體”為載體,構建真實的企業環境,并將企業產品、企業化管理、企業文化融入培養模式中,完善“產學工廠”內涵。
圖1 一體化產學工廠示意圖
如圖1所示,學生在學院的實訓車間由教師、車間管理員、班組長共同指導,教與學的兩個主體同時進行著身份轉換,體現著教師即是師傅、學生即是學徒的雙重角色;在以“產品項目”為引領的生產加工過程中使學生零距離接觸企業生產實際,做到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融合,實現教學與生產一體;將實訓車間環境進行企業化布置,實現課堂與車間一體;將實訓課堂改變原來的小組為班組,實現小組與班組一體;將學生作品與生產的產品一體,實現作品與產品一體;同時,從環境、人文、管理等全方位地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一體。同時以“產品項目”貫穿實訓過程,采用班組化管理的實訓組織方式,在各專業中實施“兩個主線”貫通始終,即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包括文化素養、職業素養等)為主線及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為主線,以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為目標,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兩個主線”貫穿整個培養過程,不僅在教學工廠中實現產、學“一體化”,在教學中實現理、實“一體化”,而且要在人才培養規格上實現“知識、素養、技能”的“一體化”。
二、構建“三合一”課程體系,創新“四段式”學生技能訓練
圍繞“一體化產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委員會與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全程參與下,相關專業共同完善“知識、素養、技能”三合一的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通過文化素養養成教育、行為養成教育、身體素養教育、職業素養教育等實現“知識、素養、技能”的“一體化”,使畢業生與職業人的要求對接。以焊接專業為例,圖2是焊接專業的課程體系框架圖。
圖2 焊接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圖
同時,根據遼寧省產業結構特點與經濟發展的需求,每學年動態調整以崗位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加快推進學院整體的“三結合”教學模式改革,即做事與做人結合、學習與生產結合、學生與員工結合,使學生可以在實際項目中邊學、邊做、邊問、邊改、邊提高;在專業技能訓練中,實施“四段式”模塊技能訓練實訓體系,即技能認知階段模塊、專項訓練階段模塊、產品項目實訓階段模塊和崗位綜合能力訓練階段模塊。
以焊接專業為例(見圖3),第一學期(Sem1)從手工電弧焊基本功開始進入實訓車間夯實基礎,進行焊接技能認知訓練;第二學期(Sem2)進行氬弧焊、二氧化碳氣保焊等專項技能;第三學期(Sem3)進行特定“產品項目”實訓,實際接觸企業生產的產品,將教學與生產有機結合;第四學期(Sem4)進行崗位的綜合技能訓練,同時進行職業技能鑒定訓練。經過“四段式”訓練之后,學生知識結構更加清晰,技能掌握得比較扎實,切合企業需求。
圖3 焊接技術應用“四段式”實訓體系
三、推行“班組化”管理改革,試行“8S”現場素養訓練
為了更好地實施“一體化產學工廠”人才培養方案,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學院各專業經過多方調研,引入了企業現場的班組管理體制,在學生實訓過程中推行“班組化”管理改革,同時試行“8S”(即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節約(Saving)、服務(Service)八個項目)現場素養訓練機制,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工廠化的管理模式,讓工廠現場的規定、規則、作業方法等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習慣,最終達到在無意識下的狀態下也能遵守。班組化管理按照專業進行流程的定制,整個實訓過程按班組管理,每個班組設班組長,實訓及生產過程由教師、車間管理員、班組長共同指導與管理,并由他們對每個組的學生進行考核。
四、合作培養師資,開發產品項目
“一體化產學工廠”說到底應是企業與學校的深度合作,這種合作不是簡單的學生實習,應該是校企雙方的師資與員工互聘互兼、工學交替、在真實企業環境中進行教學的全面融合,應該是學校實訓與企業生產的相互滲透、相互扶持、優勢互補,應該是聯合打造的技術交流、產品研發的互動平臺,應該是多方面的校企雙方互惠互利。實際上,在上述提到的學院四個專業的教師團隊中,很多教師都是從企業引進的。在“一體化產學工廠”的模式中,不僅學生要參與到生產實踐中,教師也要定期“回爐”回到企業中,如果離開企業,我們的教師技能技藝、教學流程、產品項目等等都會很快脫離市場,脫離生產實際。
“產品項目”是學院“一體化產學工廠”人才培養方案中提出的新的概念,是各專業與企業合作開發的用于教學的項目統稱,同時有些是企業生產的產品。產品項目真正實現了產品的研發生產與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實行以典型任務為驅動的課程改革模式。
五、深化實訓基地建設,創建大師工作室
“一體化產學工廠”模式中的實訓基地建設非常重要,是改革順利實施的平臺,是造就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師隊伍的有效而節約資源的途徑。學院把實訓基地與生產車間融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生產環境,學生進入車間的身份與企業員工進入車間一樣,要遵守嚴格的規章制度、生產操作規程,生產要求與工人一樣。專業實訓基地作為低年級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場地,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放在足夠重要的位置,“以應用為主線,能力為中心”,讓學生接受系統、規范的基本技能訓練。因此,產學工廠為學生提供崗位實踐,使學生親自體驗和了解現代企業的生產流程、經營環節、項目組織、實施和管理的全過程。
同時,在有條件的專業成立大師工作站,如學院數控專業成立省級數控大師工作站,定期組織技能技藝的交流活動,同時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技術扶持,定期引進新技術,組織“名師帶高徒”的系列活動,實現對拔尖技能人才的培養,實現了教師的梯隊建設,實現校企的廣泛合作交流,達到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
總之,“一體化產學工廠”是將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情境式教學環境中通過實際技能生產(訓練)實現知識、技能學習的教學方法的改革。這種教學方法以能力本位教育為主體,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在現代職業教育中應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周玉蓉.借鑒新加坡“教學工廠”理念,高職院校“產學工廠”的實踐與探索,http://www.cmvet.com/ShowContentAspx. aspx?ContentID=201&ColumnID=19&ZTID=7.
[2]表萬洙.生產現場3定5S推進實戰.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作者為遼寧技師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