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暉
一、引言
2014年9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此后,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12月17日,教育部、國家民委、公安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這些文件的頒布對我國今后的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成為教育改革的依據。當然,這還僅是剛剛起步,在以后的改革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前最為緊迫的就是真正實現對學生的專業評價,讓高考招生改革脫離淺層次的徘徊,讓高考招生改革走得更遠。
二、 分清各方角色,
保證《實施意見》能順利執行
《實施意見》很鮮明地提出,要把促進公平公正作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在具體措施上以高中生的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來實現。這一方案中我們要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政府和專業組織的角色分工問題。例如具體考什么內容這些專業性問題,是由政府來確定,還是由專業組織來確定,需要我們認真考慮。
二是考試方、招生方、被試方的角色分工問題。例如,若干位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相同的考生,按現在的方案看他們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自選的3個科目組成成績,這一評定過程是由招生辦確定還是由招生學校確定?自選的7科學業水平考試屬于達標性等級考試,和作為競爭性、選拔性考試的語、數、外統一高考,其考試性質和評分辦法都不一樣,能否總分相加?誰來做判定?7門自選科目的難易程度不一樣,一般學生不能考高分就無法進入好學校,他們自然會首選能得高分的學科,這些方面怎么去平衡?由此引發的不同學科在中學教學中的地位競爭和變化對人才成長發展有哪些影響?不同省區的學業水平測試是否有可比性,這其中就涉及高中階段對學生評價的權利空間,通常情況下每所高中學校都會自發擴大自己的空間,對此如何應對和平衡?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并加以明確。
簡而言之,現有的改革方案文本雖然已經出來,下一步需要明確界定招生考試涉及的各方責權,明確各方的權限與責任。其中最急需明確的是繼續堅持招考分離為主軸的改革設計,讓渡專業測試的權力給專業組織,使專業組織對學生的測試更加客觀、可行、可信,為公眾所接受認可。同時,還需要明確高中學校在學生評價中的職責范圍,高校專業招生團隊在學生評價中的職責范圍,以及這兩方面評價的關系,對大學自主招生的自主權限需要做進一步明確。
三、專業評價是深化改革的必要臺階
無論考試招生制度的宏觀設計如何,對學生進行更加專業的評價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臺階。
一講到專業評價,公眾就提出回到全國一張試卷的統一考試。這個問題其實在科舉考試時代就已有了實踐的結論,從全國統考到分南北區考就能說明問題。一張試卷的理論基礎是一個標準評價所有考生,其理論前提是錯的,如果要追求這樣的公平,必然是扼殺人性的公平,面對每年數以千萬記的考生,沒有對所考內容做等執行及其他各種科學分析的情況下,此法顯然不可取。
專業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多元而非單一的。在邏輯上,中國高考招生過程中的評價是多對多的評價,不是多對一的評價,也很難通過多對一的評價再轉換為一對多的評價,若要進行這種轉換則不只是成本很高,而且難以保證準確性,難以保證供需雙方的適切對接。所以建立多元評價主體是必須的。
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各省命題就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各省命題主體不夠專業時,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唯有當各省的命題主體足夠專業,并對考生和招生方的需求和定位了解準確,才可能向著逐漸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不同評價主體形成一定程度的適度競爭,招生學校和考生可以選擇評價主體,從而推動評價組織越來越專業,教育評價的專業性門徑才可能被開啟。
真正完善的專業評價必須有獨立第三方專業評價組織的建立,他們是以對學生做客觀評價作為自己的主業,并依靠自身的評價準確度獲得相關學校和社會的認可,依靠自身的信譽獲得生存與發展機會。沒有這樣的專業組織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專業評價。
鑒于目前中國尚無此類專業組織,現實的路徑,一條就是通過體制變革將各地考試院從政府管理下完全脫鉤,形成獨立的考試機構;另一條是放開對獨立考試機構建立的管控,給予獨立第三方教育評價組織存在和生長的空間,并通過同行間的評議、競爭、規范,存優汰劣。沒有這些過程,我們的教育評價理論和實踐水平就缺乏提升的基礎,就很難與世界先進教育縮短距離。
簡言之,真正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最堅實的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專業評價。這個評價應該讓專業組織來做,可以用多個組織來評價,這種評價本身并不是為升學服務,是對學生進行綜合客觀評價。然后高校建立專業的招生團隊對報考本校的學生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參考獨立第三方專業組織對該生的評價結果。同時,在評價及招生過程中,政府應該把相應的專業權利轉讓出去,從政府招生轉變為高校招生,這樣才可以推進高招制度真正改革。
(責任編輯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