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茅+++孫夢格
2014年9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在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方面,特別提出要“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確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項目,應合理設置加分分值”。2014年12月,教育部、國家民委、公安部及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對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其中,被明確指出予以取消的有:全國性的體育特長生加分、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加分、科技類競賽加分、省級優秀學生加分和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跡加分;地方性的體育、藝術、科技、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加分項目。被予以保留和完善的全國性項目則包括了對“烈士子女”、“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等群體的加分。如何看待這次高考加分“大瘦身”?加分在未來高考招生中的前景如何?本文認為,回答這些問題必須以對高考加分的內在邏輯、現實處境和政策精神的分析把握為基礎。
一、高考加分的邏輯和譜系
統一高考成績是我國高校招生的基本依據。基于統考成績的高校招生具有依據清晰、操作簡便等優點,但如果僅僅依據考試分數(即唯分數論)則不能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不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也會因其忽視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而招致公平性的質疑。因此,高校招生中往往需要在考試成績之外再參考其他因素,《實施意見》提出“探索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即是在制度上對唯分數論的否定和超越。
高考加分其實也是我國高校招生中打破“唯分數論”的重要措施之一。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教育部就在《關于高等學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規定》中提出:兄弟民族學生“考試成績雖稍差,得從寬錄取”[1]。在隨后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高考加分政策多次調整,加分項目不斷增減變化。不過所規定的加分內容卻逐漸分化為兩種穩定的類型:補償性加分和鼓勵性加分。
補償性加分政策的基本邏輯是對高等教育機會相對不足的特定群體進行補償。最常見的補償方式是加分、降低錄取分數線、予以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或保留固定的錄取名額等,比如對少數民族、偏遠貧困地區考生的加分等。補償性加分的實質是對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所做的“再分配”,用以調節由于社會和經濟地位的巨大差異所導致的教育機會不公平。這一類的加分政策采取補償的手段促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平等,集中反映了高考招生錄取中的“公平觀”。
然而,高等教育更基本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各行各業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由于人才類型的多樣性和考試評估標準單一性的矛盾,統一筆試不能考核評價的才能和素質需要進行專門的考核認定。鼓勵性加分就是這種認定的制度體現,這類加分所針對的素質或才能可能包括:思想品德優秀、學科特長、體育藝術特長,以及其他被認為重要而高考難以考核的才能。鼓勵性加分更加集中地反映了高考招生錄取中的“優異觀”。在很大程度上,鼓勵性加分體現了高考為高等院校選拔優秀人才的根本功能,也傳達了政策制定者在高考這一高利害考試中鼓勵人才多元化發展的價值取向。
可以說,鼓勵性加分政策背后所蘊含的鼓勵優秀的優異觀和補償性加分政策背后所蘊含的補償弱勢的公平觀是高考加分政策在設計時所具有的兩大根本價值取向。兩者共同的出發點是彌補高考招生中“唯分數論”的不足,在堅持招生標準統一性的基礎上兼顧公平和優異。不過,兩類加分政策具有完全不同內在邏輯,基于高等教育機會平等的補償政策是政治與社會追求的目標,基于獎勵優秀的鼓勵性加分是高等院校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根據補償對象和所認可的優異才能的不同,我國有關政策規定了多種類別的加分項目。據統計,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認定的全國奧賽科技類、體育特長類和地方加分項目達到256項。經過教育部等六部委發文清理調整后,在2014年,全國性加分項目還有11項,其中鼓勵性6項,補償性5項;地方性加分項目共95項,其中鼓勵性14項,補償性81項[2]。
根據政策制定主體的不同,我國高考加分又可以分為四個層次。除中央和地方政府規定的加分項目外,還存在高校加分和專業加分。高校加分是由高校相關部門考核認定、使用于本校所有學科專業的加分,例如高校自主招生加分、藝術特長生加分、高水平運動員加分等;專業加分是由高校的具體專業考核認定的加分,通常只適用于該專業的招生,如高校的學科夏(冬)令營加分。由此可見,我國高校招生加分的譜系包括兩大類四個層次:鼓勵性加分和補償性加分;全國性、地方性、高校和專業加分。
二、高考加分的現實困境
以兼顧優異與公平為價值取向的加分政策,在我國高校招生中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但該政策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卻遭遇到重重困境,并常常成為民意質疑和詬病的焦點。
高考加分政策首先遭遇的是腐敗和造假。由于高考的高競爭性,加一分往往可以幫助考生在省級考生成績排名中躍升幾百名,從而可能大大提升錄取機會;又由于高考招生的高利害相關性,許多人必然會想方設法地去爭取高考加分,甚至不惜以身試法去造假,由此產生各種招生腐敗行為。比較常見的是少數民族身份造假,其典型案例是2009年重慶市包括文科狀元在內的31名考生民族身份造假案;體育、藝術特長考生中的成績造假也并不少見,即使是在國家嚴抓考紀、高壓治腐的形勢下,2014年仍然爆出遼寧和河南大面積體育特長加分造假事件,令人對高考加分的純潔性唏噓不已。
加分中的造假和腐敗行為可以歸之為行政和法制問題,或許可以通過加大行政和執法力度而有效消減。然而,加分政策還存在兩種難以解決的內在矛盾沖突。首先是優異與公平之間的矛盾。對弱勢群體的過多照顧可能影響高校招收優秀生源的數量和質量,而對優秀的強調則可能傷害到弱勢群體的利益。浙江省“三模三電”(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車輛模型與無線電測向、無線電通信、電子制作)加分是這種矛盾的典型體現,不能說這些加分項目相關的人才對國家沒有意義、不值得鼓勵,但是,這類加分的獲取往往需要以高額的器材和培訓費用為基礎,因此被認為是花錢買分的富人項目,屢受質疑。迫于壓力,浙江省于2011年取消了這類加分。
其次是統一性與針對性的矛盾。為了統一標準、便于操作,政府往往會制定相對統一的加分標準。例如,盡管中央政府明確規定只對“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加分,但由于加分對象劃定的困難,許多地方政策是給所有少數民族都加分,從而失去政策的針對性;即使只給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加分,針對是否該地區所有少數民族都屬于“弱勢群體”問題也常常會受到質疑。同樣,在鼓勵性加分中,政府往往出于簡便性和可操作性的考量而具體規定有限數量的加分項目,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種才能都有其獨到的價值,政府在加分項目選擇上的主觀性和排他性很容易被人詬病。更重要的是,對優異人才的鼓勵應當具有針對性,因為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獨特的使命和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同樣的一項加分對于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意義可能差距很大,“三電三模”能力對一些理工科院系的價值顯然明顯高于人文社會學科。而現實中,政府規定的加分卻常常要求所有高校和專業無差別的認可。針對性的缺失可能導致鼓勵優秀的政策在手段與目的上割裂,這種形式上的優秀標準多元化并不會真正促進高校人才選拔和培養的多樣化。
三、高考加分政策的改革與出路
正是由于加分政策存在著各種現實的困境和內在的沖突,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在積極尋求變革之路,而《實施意見》及其具體意見則對高考加分政策進行了一場根本性的革命:取消所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鼓勵性加分,適當保留并完善補償性加分項目。那么,在高考招生錄取中,追求優異、鼓勵學有所長的價值追求真的向現實中的困境妥協了嗎?公平與優異能成為高校招生中和諧互補的兩翼嗎?我國高考加分政策將走向何方?
首先,本次“革命”保留了補償性加分,這是應該予以肯定的。補償性加分政策的內在邏輯是促進社會公平,對弱勢群體的補償是追求公共利益和公共責任的體現。如果完全取消補償性的加分政策,高校出于追求優異的考慮,可能沒有充分的動力為履行社會責任而照顧弱勢群體,至少是各高校在這方面的動力和能力會參差不齊,從而削弱對弱勢群體補償的實際效果。所以,對弱勢的補償不能完全靠高校的自覺和自發行為,而應該由政府制定統一的、具有強制性的政策規定。當然,正如《實施意見》所指出的,對這類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進一步明確劃定政策照顧范圍、合理設置加分分值。
其次,本次改革不再設立統一的全國性或地方性鼓勵性加分項目,并不代表高校招生錄取放棄了鼓勵優異。針對取消鼓勵性加分項目后,如何繼續鼓勵中學生興趣特長發展的問題,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是創造條件,積極鼓勵每一個中學生積極參加日常校園“陽光體育”、藝術、科技創新及社會實踐等活動;二是考生的體育、藝術、學科等特長如實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或考生檔案,供高校錄取時參考;三是鼓勵具有體育、藝術特長的學生報考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高校藝術團,或報考相關體育、藝術專業;四是考生的相關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可作為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優先給予初審通過的條件[3]。可見,改革之后,對“優異”的鼓勵將出現兩方面的變化,第一是鼓勵并不一定以加分的方式體現,而是表現為多種形式;第二是鼓勵性政策制定的主體將從中央和地方政府下放到高校和學科專業,加分考核和認定的主體也將由政府統一考核測試改為高校和專業自主考核測試。可以說,高考鼓勵性加分將以院校加分和專業加分的形式繼續存在。如果果真如此,不僅不必誤解和擔心政府的“一刀切”行為,而且應該對這種放權和去行政化行為給予高度肯定。
在高校獲得鼓勵和加分的自主權之后,鼓勵性項目的多樣性和針對性將大大增加。由于高校辦學理念、特色和學科專業的多樣性,沒有了固定加分項目的束縛之后,衡量學生是否優異的標準才真正插上了多樣化的翅膀,這也將有效地化解政府設定加分政策所產生的統一性與針對性的矛盾,增強高校對優秀人才選拔的動力和效率。
同時,對優異的鼓勵形式將更為靈活多樣。除加分之外,對學生優異的認可將可能通過綜合素質評價、給予進一步考核的資格、開辟專門錄取渠道等方式體現。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改革高考加分政策的同時,教育部還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出,“要明晰試點定位,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通過科學有效途徑選拔特殊人才”;在考核內容與形式上,“重點考察考生的學科特長、創新潛質”。可見,自主招生與鼓勵性加分政策針對的人群是高度重合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過去鼓勵性加分政策的功能。自主招生是以高校甚至專業為評價主體的,這將使高校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更好地得到保障,也將使高校對優異的鼓勵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此外,在取消統一的鼓勵性加分政策之后,對優異進行鼓勵的力度有可能進一步增強。以浙江省正在進行的“三位一體”招生試點為例,如果某高校規定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在總分中的比例分別為50%、10%、40%,在高考總分為750分的情況下,意味著高校招生總分為1500分,而其中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可占到600分,從中不難看出,高校對考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將在招生錄取中起決定性的作用。而更極端的案例則體現在高水平運動員等特殊人才的招生上,在部分高校,這類考生的高考成績只需達到當地二本分數線的65%即可,意味著這些能力特長可以使考生獲得上百分的優惠,在北大、清華這樣的高校,甚至可以多達300分。
綜上所述,加分政策改革基本思路是對不同邏輯的加分進行區別對待。在保留統一的補償性加分政策的同時,讓鼓勵性加分政策通過高校和專業這一新的政策主體,以更加靈活自主、更具多樣性和針對性的形式存在。鼓勵性加分并非走向寂滅,而是正在經歷一次浴火重生。而決定改革成敗的核心和關鍵將是如何保證高校擁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權并善于運用這一權力。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擁有權力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對此,政府和高校都不能有例外。
參考文獻
[1]楊學為.高考文獻(1949-1976)[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起草情況說明.
[3]“大幅減少、嚴格控制——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就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答記者問”,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71/201412/181762.html.
(責任編輯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