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鹿鳴,吳柏清
(成都理工大學 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 成都610059)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信息化浪潮,已經做出了積極響應,提出了國民經濟信息化戰略,作為其中一個部分的農業信息化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農業信息化就是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貫穿于農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和整個過程。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國家信息化的整體水平,也關系著我國農業生產和發展的水平;而且農村信息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出路,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也是未來刺激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近幾年,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研究不斷深入,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從總體上看,研究比較分散,大多側重于技術層次,如開展了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有些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農業經濟角度的研究雖有所進展,但尚未形成體系。其中梅方權側重于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和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影響;趙繼海側重從信息資源的角度進行分析;鄭紅維側重從農業信息發布的角度進行研究;其它學者也都從不同方面對農業信息化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在農業信息化研究中定性分析農業信息化現狀的較多,定量分析其現狀的少之又少;探討農業信息化指標測度體系的較多,但具體運用其對農業信息化水平進行測度的并不多。根據所查的大量文獻資料顯示,山西大學蔚海燕2004年曾在《晉圖學刊》上發表了一篇關于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測度的文章,具體運用波拉特法測度了1994~1998年問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2006年,華中農業大學劉春年博士在《科技進步與對策》上發表了“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的測度及關聯因素分析”,在蔚海燕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測度農業信息化水平相關因素的關聯度,具體測算出我國1999~2002年間農業的信息化水平。因此,不論定性分析和定量測度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應該進一步加強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使我們能夠尋找一條適合國情的農業信息化發展道路,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協調和健康發展。
我國農業信息化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開展了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預測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明顯效果。某些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農業信息化工作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實施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項目,經歷了研究探索(1990~1996)、試驗示范(1996~1998)和應用推廣(1998~2008)三個歷史階段,累計投入資金近億元,開發了多個“863”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研發了幾百個實用型農業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如江蘇省農科院高亮之等研制的作物計算機模擬優化決策系統CCSODS。北京農林科學院諸德輝等開發的小麥管理專家系統ESWCM,河南濮陽農科所于聚然等開發的白靈菇栽培管理專家決策咨詢系統PNCMIDSS、雙孢蘑菇栽培管理專家決策咨詢系統AB.SCMIDSS、雞腿菇栽培管理專家決策咨詢系統CCCC,CMIDSS等等。均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國97%的地市和80%的縣級農業部門都設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機構。可以直接向農民傳遞信息的農村信息員已發展到18萬人,初步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業信息組織體系。
農業信息化在發達國家己被廣泛應用,包括農業硬件設施的操作、農業生產技術和知識的推廣普及以及農產品市場經營等各個領域。國外農業信息化大致經歷三個發展階段:20世紀50~60年代,利用計算機進行農業科學計算;20世紀70年代,進行農業數據處理和農業數據庫的開發;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研究重點轉向知識處理、自動控制以及網絡技術的應用。因此,從信息技術應用研究來看,國外農業信息化已從20世紀50年代的主要以計算機在農業上的應用研究發展到數據的處理和數據庫的開發,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數據和圖像處理、農業系統模擬、農業專家系統、農業計算機網絡、農業決策支持和農業信息實時處理等方面。
農業信息化與數字化將是21世紀農業的重要標志。亦有專家稱“數字農業”為“精細農業”或“信息農業”。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精準農業生產,產量顯示器、產量地圖、地理土壤地圖、遙感地圖及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全面運用到美國的農業生產上。到1999年,美國使用精準農業技術達90%。信息技術的運用,大力加快了美國的農業生產及農場的管理和生產控制,促進農業生產的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效益。德國開始于20世紀50、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就重點對農業數據進行處理和數據庫的開發,各州農業局開發和運營的電子數據管理系統,能向農戶提供作物生產情況、病蟲害預防和防治技術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信息。法國在農業生產中,廣泛運用農業信息技術,發展本國農業。利用信息和通信衛星技術,法國實現對災害性天氣預報,對病蟲害災情預報。信息技術在英國農業上的運用主要表現在農業耕作、收獲、運輸到倉儲一系列過程機械化,中耕機、播種機、割草機、捆草機、脫粒機等廣泛運用。日本建立了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包括水系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系統、農村水土改良GIS支持系統等;農業氣象信息系統;農業科研信息支持系統,強大的農業科技信息支持系統改變了日本農業生產的傳統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韓國農業信息建設的主要機構是農林水產省的農林水產信息中心(AFFIS),目前已有104個固定信息提供者,7萬名會員。各信息提供者通過連接全國各地的網絡,發布各種農業信息。此外,在農業生產和管理過程中也廣泛利用信息技術,相繼開發了農場管理遠程咨詢系統,農場技術咨詢系統,以及溫室自動化控制系統、農場生產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信息系統等。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手段和推進我國農業戰略性轉變的一個重要樞紐。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和社會對“三農”問題尤為關注,面向農業的信息服務也得到了飛速發展。
農業信息化建設屬于益民工程,政府應明確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保證對農業信息化的基本投入,強化對農業信息化的管理協調,同時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實現多方參與、協同推進。此外,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整體設計,構建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系統規劃,避免信息孤島的出現和信息資源的浪費或重復性建設。
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主體,廣大農民信息意識的覺醒和提高,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內在動力之源。所以,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典型示范等多種途徑,加強對農民的引導,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財富,從而產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內在需求。同時,要多渠道、多形式對農業信息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及時更新相關知識,提高其信息服務水平。在縣鄉村三級建立一支專兼職信息員隊伍,形成農業信息人才網絡,為農業信息的及時有效傳播提供人才支持。
全國大部分省建立了農業信息中心,縣級農業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應在此基礎上建立基于網絡的農業技術體系,傳播推廣實用技術。普及農業知識。在不斷擴大現有數據庫容量的同時。大力挖掘信息資源,把農業信息視野擴展到農業及相關的各個領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實現有數據庫的內容,逐步建立并不斷擴大網絡環境的大型綜合數據庫,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對象的需求。同時建立以主要農作物、畜禽、水產為對象的生產全程管理系統軟件,以提高我國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水平。
2006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587元,還不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農民是農業信息的主要利用者,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素質的提高,對于增強農民的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首先要千方百計帶動廣大農民致富。讓農民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舍得在信息上投入,善于從農業、科技部門獲得信息;讓農民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學習市場經濟知識,按經濟規律辦事。另外,必須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農民愿意接受、也方便接受的方式來提供信息服務。
科技、教育、推廣作為影響農業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必須相互結合,緊密協作,為農業發展提供三個最基本的保證。可以借鑒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一方面加強農業生產、科研、教育之間的信息溝通,研究推廣對農業生產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農業實用科學技術,另一方面要應用具有一定超前性的農業科研成果推動農業生產的跨越性增長。例如,“863”計劃推動了農業專家系統的應用;“九五”攻關重大項目“工廠化農業示范工程”推動了設施農業中的信息自動控制系統的應用。
農業信息化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信息化系統通過GIS與GPS、RS以及Internet的集成,實現農業相關資源信息的搜集、監測和分析,為政府管理部門、農業生產部門、農業生產者提供及時、有效、準確、可靠的資源管理和決策支持服務,從而有利于合理安排我國的農業發展規劃,避免資源浪費。農業信息化的全面實施將使農業生產的精細化、遠程化、虛擬化和自動化成為可能,對于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實現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韓春艷,趙元風.我國農業信息化研究進展[J].中國信息界,2012(216):30-33.
[2]曾小紅,王強.國外農業信息技術與網絡發展概況[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8):468-473.
[3]蔡立湘,夏禮如,彭新德.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與管理[J].農業科技管理,2004(3):1-15.
[4]張長娟,賀衛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促進我國農業發展[J].學習月刊,2005(4):9-13.
[5]呂新奎.中國信息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6]傅洪勛.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4.
[7]冷崇總.農業信息化與增加農民收入[J].中國經濟問題,2002,(4).
[8]李瑾,崔利國.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階段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