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娟
北京市西城區食品藥品稽查大隊
食品安全涉及民生問題,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隨著目前食品生產形勢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在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食藥監管人員必須用新的眼光審視工作,用新的觀念謀劃思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工作規律,通過創新監管模式,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成效。
食品監管在食品安全的整個鏈條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作為監管食品質量安全的政府職能部門,要提高監管職責的有效性,需要監管體制科學、監管手段先進、社會宣傳到位、質監隊伍過硬。筆者認為,食藥監管工作人員首先應樹立三大監管理念。
一是以人為本理念。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作為食品生產企業,既是“經濟人”更是“社會公民”,為社會提供質量合格、符合人身健康要求的產品是其生產的最低要求和第一要義。“欲求物有所變,必先立諸己身”,企業要將質量安全內化為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使企業每一個員工在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強化質量“第一責任人”意識,一時不可懈怠。同時,食品質量安全工作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民心工程,事關社會安全穩定和經濟發展大局。作為行政職能部門之一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更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擁有強烈的質量安全意識。對于這個問題,食藥監管部門務必要統一思想、關注民生、各司其職、落實到人。
二是超前控制理念。生產企業和監管部門對食品質量實施有效控制,必須在生產過程的三個關鍵環節上下足功夫,最大限度地清除質量安全隱患。第一個關鍵環節是對進廠原料進行抽樣檢驗或標識證件檢查,以做出質量判定;第二個關鍵環節是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條件、設備運轉、工序流程、人員能力等質量控制要素進行管理,以實現質量控制的目的;第三個關鍵環節是對企業產品出廠前,按照國家抽樣要求和產品執行標準對該批次產品進行抽樣檢驗,以確保合格產品出廠。
三是“大食品”觀。建立完善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共同推進的質量工作機制;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充分發揮質量在促進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百姓生活品質中的基礎性作用;切實加強以質量誠信為核心的質量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注質量、重視質量、提高質量的良好氛圍;推動落實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責任,促進形成企業承擔主體責任、部門承擔監管責任、政府承擔領導責任的“大監管”格局,力保不出系統性、區域性的質量安全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立科學、統一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體系,已經成為促進食品生產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升產品競爭力的當務之急。食品安全風險控制體系包含了諸如法律法規、標準化、安全檢測、安全信息和應急救援等要素。西城區食藥監管局在工作實踐中將其具體細化為以下四個關鍵環節加以控制。
一是強化食品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落實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的要求。現行《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食品企業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的食品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企業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直接影響企業在確保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它的缺失將導致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缺乏內在動力,只有企業真正承擔了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才能降低食品質量安全事故的頻發。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從政策培訓和標準執行兩大方面入手,不斷強化食品企業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在培訓層面上,加大對食品企業法律法規的宣貫,使其明確并掌握相關要求。開展專題講座,解析法規條文,明確操作規范,講明利害關系,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引導企業增強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的使命感和自覺性。在標準層面上,貫徹“企業發展,標準先行”的理念,在做好標準宣貫工作的同時,嚴格實施食品生產企業的標準登記、備案工作,對不符合備案規定的企業,要求其及時修訂、備案,確保了企業標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二是加強監管數據與信息的統計分析,落實“分類管理、層級負責”的要求。分類管理是近年來各地食藥監管部門有效開展食品監管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有效使用監管資源,對于生產者的誠信記錄、生產條件、質量管理比較好的生產者,在監管資源的配置上適當減少。對于有不良記錄、生產條件比較薄弱、生產者的過程管理不夠扎實的生產企業,配置的監管資源則適量增加。
西城區食藥監管局在逐步摸清企業底數和建立企業質量檔案的基礎上,也采取了分層級、按類別的方式對食品生產企業實施了質量監管。通過全方位的摸底調查,監管人員對轄區內食品生產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類別、人員素質、管理水平、質量狀況和工藝、設備、環境等基本條件進行了分類,為實施層級化的動態管理提供依據。對于全員素質高、設備先進、管理優秀的企業,監管重點放在質量提升上,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必要的支持;對于人員素質、設備狀況、管理水平均一般的生產企業,監管重點則放在引導幫扶上,幫助企業健全完善相關制度;而對于那些軟、硬件與食品生產要求差距大,生產能力較低、產品質量不高的企業,監管重點則放在整改落實上,加大日常檢查抽樣力度,確保食品質量安全。
三是嚴格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與管理,落實“預防為主”的要求。近年來,在我國發生非法添加“蘇丹紅”和“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后,社會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管理問題非常關注。這些問題的集中表現是:擅自濫用非食用物質,擅自超范圍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使用不符合質量標準的食品添加劑等方面。
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和《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的宣貫工作,在備案環節中添加劑使用品種及用量記錄、填報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同時監督企業落實了使用環節中食品添加劑采購及出入庫制度。能夠切實規范企業食品添加劑使用行為,達到“預防為主”的目的。
四是監督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控制環節,落實“全程監督”的要求。目前,國家在食品生產加工環節中已經初步建立了七項基本監管制度。因為監督檢查制度是一個監管過程行為的制度,由此筆者認為,制度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準則,它在企業的管理過程當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西城區食藥監管局在落實監督檢查制度的過程中,提倡企業“寫你所做的,做你所寫的”,把所有流程中的關鍵環節都記錄在案,建立臺帳,實施追溯跟蹤,如:食品出廠檢驗過程的記錄以及檢驗的原始記錄都要真實地記錄并保存下來。同時,執法人員加大了食品企業生產關鍵環節的監控力度,對企業的生產車間、原輔料庫、成品庫等重要場所進行嚴格檢查,重點查驗原料進貨驗收、關鍵工序、產品出廠檢驗、產品流向等記錄。
幾年來,西城區食品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管理效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為提供滿足市場和消費者要求的、滿足食品質量標準要求的百姓放心食品奠定了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