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
(沈陽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034)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與此同時,職業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出現了許多新的職業衛生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文明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認真分析當前職業衛生的現狀,發現突出問題,作出相應努力,在探索和解決問題中,促進和推動職業衛生事業發展。
1.1 職業病數量增加和職業有害因素的范圍擴展目前,我國接觸職業有害因素的人數超過2 億,有毒有害企業超過1 600 萬家,涉及30 多個行業。30年來,我國累計報告職業病50 多萬例,塵肺病、職業中毒等職業病發病率居高不下[1]。2010年共報告塵肺病新病例23 812例,占職業病報告總例數87.42%,是我國最嚴重的職業病,其中94.21%的病例為煤工塵肺和矽肺。超過半數的病例分布在中、小企業[2]。由于職業病具有遲發性和隱匿性的特點,我國現有職業健康檢查的覆蓋率很低,職業病監測信息體系尚不健全,因此,專家估計我國每年實際發生的職業病要大于報告數量[1]。職業病危害范圍廣,煤炭、冶金、化工、建材、汽車制造、醫藥等行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職業病危害。職業衛生的主要問題仍以塵肺病、化學物中毒、職業性皮膚病和噪聲性耳聾為主。其次為工效學問題,包括不良體位、局部緊張和勞動組織不合理造成的肌肉骨骼損傷,以及不遵守操作規程、疏于安全防范所致的職業傷害。一些有機溶劑中毒(1,2-二氯乙烷、正已烷、三氯乙烯),還有密閉的辦公室,引起“不良大樓綜合征”[3];電磁輻射已成為繼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之后,當今人們生活中的第四大污染。我們正面臨著要達到國家職業病防治規范(2009-2015年)中指出的在短時間內控制職業病的挑戰。盡管2013年12 月23 日,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安全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聯合印發《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將職業病分為10類132 種[4],保護力度增加了,但是職業病的問題依然不容樂觀。
1.2 職業危害轉嫁與多地點、多暴露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或地區將在本國或地區禁止的原料、生產過程或產品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進行生產,即稱之為“危害轉嫁”(hazard transfer)。在我國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的同時,一些具有風險性的產品,也由境外向境內轉移,從城市和工業區向農村轉移,從經濟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從大中型企業向中小企業轉移。在我國沿海開放地區,由于大量新化學品的使用,重大惡性職業中毒時有發生,并出現了過去罕見的職業病,如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性腦病、正已烷中毒性周圍神經病、三氯乙烯致剝脫性皮炎、急性一甲胺中毒性肺水腫、亞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性肝病等問題;微電子工業曾被認為是“清潔生產”的典范產業,是接觸化學品種類最多的行業,如:醚、醇、酯、酮及苯系有機溶劑,金屬化合物(銻、鍺、砷、磷),以及氟化物 (氟化氫)、硅化物 (三氯氫硅)等;許多中小企業工作場所勞動條件惡劣,勞動者缺乏必要的職業病防護。用工制度的變革,使一些人反復就業,接觸的職業有害因素也隨之頻繁變動,形成了多地點、多種類暴露的事實,勞動者流動使問題更為突出,使應有的保障難以落實。
1.3 鄉鎮企業和農民工職業衛生問題嚴重 全國鄉鎮企業約有2 000 多萬家,從業人數達1.6 億,與此同時,有超過50 萬個外商投資企業進入國內,這兩類企業擁有占全國企業79.6%的勞動力。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中接觸有害作業的人員分別達到300.34 萬和114.81 萬[5]。有報道顯示,對轄區鄉鎮企業職業衛生現狀調查結果是:188 家鄉鎮企業,共有職工6 621 人,其中接觸職業危害因素者4 674 人。職業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塵、噪音、有毒氣體、高溫、苯、二甲苯、甲醛等,職業危害項目申報率及職業衛生檔案建檔數均為零[6]。暴露了我國職業衛生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國各類企業中,中小企業占90%以上,吸納了大量勞動力,他們尚未得到最基本的職業衛生服務。在長期超負荷體力勞動、大量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情況下工作。職業病也突出地反映在中小企業,尤其是一些個體私營企業,作業環境條件惡劣,工人長期接觸高濃度職業有害因素,一旦有職業病的先兆,即被解雇,得不到及時診療,大量職業病患者流入社會,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7]。農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正規培訓,工業生產知識貧乏,尤其缺乏職業衛生與安全知識,自我防護能力差。在這個特殊人群中出現許多職業衛生問題,如塵肺病、職業中毒、意外傷害等,迫切需要解決。
1.4 職業衛生突發事件 職業衛生突發事件是指在特定條件下由于職業有害因素在短時間內高強度(濃度)地作用于職業人群,而導致的群體性嚴重健康損害甚至死亡事件。2002年發生的河北省高碑店市農民工苯中毒的“白溝事件”;2003年福建省仙游縣東湖村打工的數十名貴州農民工患者矽肺的“東湖事件”和安徽省鳳陽縣農民矽肺病等事件,2004年廣東惠州兩家電池生產企業的1 021 名職工中,177 人鎘超標,2 人鎘中毒的“鎘增高”事件;2006年重慶市西南合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二分廠酮基布洛芬生產車間4 名職工患肺癌死亡[8],最典型的莫過于近160 名河南商城民工在江蘇宜興集體得矽肺病的惡性事件。一次造成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患病,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面臨著如何減少職業衛生突發事件,使社會安定的挑戰。
1.5 經濟負擔重、職業衛生服務嚴重短缺 衛生經濟學研究顯示,我國每年因工傷和職業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 000 億元人民幣,占GDP 總量的6%,比國際勞工組織(Imternational ILO)估計的同類病傷所致全球經濟負擔 (4%)高出33%[9]。我國塵肺病居世界之首,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百億元人民幣。根據全國44個耐火材料廠的統計,每例塵肺病患者每年的經濟損失達3.41 萬元,按照目前塵肺病42 萬人計,直接損失就達120 多億元,新增塵肺病病例的經濟損失也以每年6 億多元的速度增加。專家估計還有60 多萬可疑塵肺病患者。他們中的多數經過數年后有可能成為塵肺病患者,將使我國塵肺病患者總數達到世界其他國家塵肺病患者的總和[5]。我國從事職業衛生工作的專業人員約(4~5)萬,肩負著近5 億勞動者健康安全“保衛者”,服務比例為1∶ 10 000。發達國家職業衛生覆蓋率一般達50%~80%,部分發達國家可達20%~50%,而我國僅約10%[9]。專家就全國粉塵作業工人和職業性體檢情況作出分析,按國家有關規定應在年內進行職業性體檢的400 萬名接塵工人,實際只有不到1/3 (29.8%)的應檢工人接受了檢查,其中隸屬鄉鎮企業的應檢工人的受檢率只有16%[5]。
2.1 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齊抓共管 職業病防治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協同配合,把職業病的管理提高到“國管病”的高度加以控制。職業病的防治不只是衛生部門和勞動部門的事,它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勞動者的健康、企業自律的大事。要把職業衛生工作看作是全社會的事業、全民的事業,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源頭上治理職業有害因素,關鍵在于重視。有調查分析,由職業病造成經濟損失與預防職業病的資金投入之間的比例為7∶ 4∶ 1,即如果企業發生職業病和職業性損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7,那么發生這些損害之前就對生產中的職業性危害進行治理,所需投資只有4,如果企業在新建時就將預防職業危害的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建設,其投資僅為1[5]。2006年6 月公布的WHO 工人健康宣言指出,職業衛生的目標是:促進和保持從事所有職業活動的人在身體上、精神上以及社會活動中最高度的幸福;預防由不良工作條件而使勞動者失去健康;在工作中保護勞動者免受健康有害因素的傷害;安排并維護其在生理和精神心理上都能夠適應的環境中工作。做到ILO 提出要勞動者“有尊嚴地工作(decent work)”。各部門對此應高度重視,把眼光放得更遠些,齊抓共管,才能把職業病的發病率控制下來,才能有望達到國家職業病防治規范(2009-2015年)中提出的目標。
2.2 執法必嚴,從源頭控制職業危害因素 《職業病防治法》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勞動者、政府監管部門、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四方的權力、義務與責任。而且指出:從源頭上控制職業病的發生,要對新建、改建、擴建企業進行建設項目的預評價與控制效果的評價,在現實工作中自覺遵守法律規定,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項目評價申請單位比例很低。例如,福建省在“關于全面落實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的通知”中指出截至2015年1 月底,福建省對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摸底調查中已建檔的5 000 多家企業進行梳理查遺補缺,全省僅有2 197家用人單位完成職業危害項目申報。使最有效的“三同時”控制手段難以發揮效力,使職業病的發生難以避免。這些不受監管的企業,一旦出事,往往是嚴重的職業衛生問題,回過頭來再治理,為時已晚?,F實的政策只管理了那些遵守法律的企業,對違法企業,也是日后要出問題的企業沒有監管到位,這是目前監管不利的突出問題。要變由企業主動申請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的評價到監管部門主動出擊,深入主管轄區,查處沒有經過職業病危害評價就建設開工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往往是自身也不懂職業病的防治,更無從談起對勞動者健康防護與職業衛生教育,就業前、定期體檢、建立職業健康檔案都是空白。只有嚴格管理,增強企業管理者的職業病防護責任意識,才能真正地從源頭上控制職業有害因素,把住職業病發生的關口。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的企業和個人嚴懲不貸,加大處罰力度,使職業病防治法如同高壓線一般,不敢觸犯,職業病的發生才能得到控制。地方政府應把當地的職業病發病情況納入到各級政府政績考核指標中去,把職業病的防治工作當做大事、要事來抓,長期不懈。
2.3 加強職業病防治機構建設 目前,我國對職業病預防體系投入過少。全國獨立存在的省級職業病防治院(所)只有12 家,地市級職業病防治機構大多已經合并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級的職業病防治人員更少。以職業衛生基礎相對較好的廣東省為例,平均每萬名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人員只擁有職業衛生監督人員0.68 人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人員2.18 人。據衛生部統計,2009年各級職業衛生防治機構列入監控12 192 032 人,以2億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人數計算,只有6.1%納入監控[10]。職業衛生人員隊伍的缺少,是服務缺失、監管不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據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介紹,至今,全國尚未有50.84%的有害作業點未得到監測,約有2/3 接觸有害作業的工人得不到應有的職業性體檢[5]。說明加強職業衛生隊伍的建設不可再等了。把職業病防治機構的建設納入到中央和地方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中,使職業衛生服務應當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它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也是廣大勞動者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們心中的“中國夢”。
2.4 建立職業健康安全信息系統和企業HSE 管理體系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研究所陳曙揚教授透露,全國約有2/3 接觸有害作業的工人得不到應有的職業健康檢查和有關部門的監測[5]。如果能像控制傳染病那樣高度重視的話,建設建全各級職業健康安全信息網絡,并覆蓋到區(縣)、街道(鄉)、村,這樣才有可能統計上來真實職業病發病率,使鄉鎮企業、個體經營戶和外資企業不成為監測的難點與盲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要建立健康、安全與環境(HSE)管理體系,規范的HSE 管理體系是企業體現人文關懷、實現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HSE 管理體系,是一種事前識別風險、評價風險、控制風險和消除風險的科學管理方法,能真正做到“企業負責”,保持和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增強社會生產力。
[1]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09-2015年) [J].中國社會保障,2009,16 (8):67-69.
[2]歐文.衛生部通報2010年職業病防治工作情況和2011年重點工作[J].安全與健康,2011,31.
[3]牛僑.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M].2 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12.
[4]國家衛生計生委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關于印發《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的通知[J].勞動保護,2014,(2):I0008-I0010.
[5]顧列銘.觸目驚心職業?。跩].管理與財富,2007,(1):20-22.
[6]楊愛萍,張鈺.鄉鎮企業職業衛生工作狀況調查分析[J].山西職業醫學院學報,2010,20 (4):62-64.
[7]樸英姬.淺談我國職業衛生工作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J].中南預防醫學,2008,34 (6):78-80.
[8]張冉然.職業病威脅兩億人口[J].瞭望,2007,(19):33-35.
[9]金泰廙,王生,嗚堂春,等.現代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0-22.
[10]2 億勞動者的職業健康如何保護[J].半月談,201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