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妍 孟鳳仙 劉 慧
(1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00029; 2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北京,100078)
中醫痛風相關病名的演變與發展
陸 妍1孟鳳仙2劉 慧2
(1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00029; 2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北京,100078)
按照痛風病在中國醫學史上被認識的過程,對痛風相關病名及涵義的演變進行梳理,為正確認識目前中醫痛風概念及形成背景提供豐富的理論研究依據。
痛風;病名;疾病史
痛風是一種以關節腫痛為突出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已存在數千年,而痛風作為醫用名詞始見于南北朝時期[1]。此前以及此后,痛風這一疾病現象始終存在,在疾病分類粗放的時期,與眾多關節病混雜[1]。以致中醫定義下的痛風及其相關病名的歷史演變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隨著認識深化,概念漸至清晰完整。我們通過對痛風相關病名及涵義演變的梳理,尋找其發展脈絡,并以此為規范使用痛風這一病名稱謂提供依據、解釋與辨析。
1.1 痹病 關于痹病,歷代中醫前賢、學者多有研究及立論。迄今幾千年中醫理念的共識為:因邪氣留著于體內,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閉塞不通所致以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候都歸屬于痹病[2]。《黃帝內經》中多篇論痹,痹病包括的范圍相當廣泛。其中對后世貢獻最大的內容當指以關節、肌肉酸痛、拘急為主癥的一類疾病的定義[3-4]。而且認為此痹病病因有二:一為外感之邪,痹病與六淫之風寒濕甚為相關,故名為行、痛、著痹。“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5](《素問·痹論篇》)。以及認為“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熱痹”(《素問·痹論篇》)[5]。二為臟腑損傷,“此亦其飲食居處為其病本也”“諸痹不已,亦益內”“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五臟皆有舍,病之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5]。《素問·痹論篇》明確指出,五臟過用,氣血失調,痹病內生。或病痹不治,內舍臟腑,后患無窮[6]。痛風屬于關節病的一種,在沒有形成獨立病種之前,被泛指關節病的痹病所包含。其腫熱疼痛,與飲食相關的特點在《內經》中已初見端倪,被正確的描述和認識。
1.2 歷節 歷的本義之一為:逐個,一一地。引申有游走遍歷之意。中醫學以歷節專指關節病,首先見于東漢末期的《神農本草經》:“蔓椒,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歷節疼,除四肢厥氣,膝痛。”“天雄,味辛溫。主大風,寒濕痹,歷節痛,拘攣……”[7],及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載:“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并黃汗出,故曰歷節。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8]。隋《諸病源候論·歷節風候》:“歷節風之狀,短氣,自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也。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強調了歷節痛的特點:1)遍歷全身骨節的游走性疼痛[9]。尤怡注:“歷節者,遇節皆痛也”[10],有“諸肢節疼痛”“病歷節不可屈伸”“腳腫如脫”“獨足腫大”的癥狀特點[11];2)歷節病的病機有肝腎先虛,復為外邪所侵,內外合邪而致。“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11-12]。又有形盛氣虛,里熱濕濁交阻而致。“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11],可以看出其陽明熱盛,濕濁中阻致痹的病因病機飽含了現代痛風病的色彩,后人提及痛風的淵源常會追溯到歷節這一病名[13]。
1.3 白虎 白虎病作為一種以劇烈的關節痛為特征的疾病首見于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卷十三·白虎方》:“<近效>論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畜于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晝靜而夜發,發即徹髓,酸疼乍歇,其病如虎之嚙,故名曰白虎之病也”[14]。宋代,白虎與歷節相提并論[15],許叔微《普濟本事方·風寒濕痹白虎歷節走注諸病》載:“(麝香圓)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游走無定,狀如蟲嚙,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不測疼痛”[16]。然而《圣濟總錄》作為政府修訂的權威醫學資料,將歷節風與白虎風并列在《諸風門》下,視為兩種病,“歷節風者。由血氣衰弱。為風寒所侵。血氣凝澀。不得流通關節。諸筋無以滋養。真邪相搏。所歷之節。悉皆疼痛。故謂之歷節風也”[17]。“白虎風之狀。或在骨節。或在四肢。其肉色不變。晝靜而夜發。發則痛徹骨髓”[17]。而白虎風晝靜夜發,徹髓劇痛,乍歇乍止,更加符合痛風病的特點。這種疾病分類的進步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疾病的認知更具體,痛風作為獨立疾病已俱雛形。
1.4 氣腳 在痛風的諸多相關稱謂中,氣腳、腳氣概念曾混淆其中。早在晉唐以前成書的《中藏經》提出了氣腳與腳氣病名,并區別為:“夫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流于肢節,或注于腳膝,其狀類諸風、歷節、偏枯、癰腫之證,但入于腳膝,則謂之氣腳也。若從外而入于足,從足而入臟者,乃謂之腳氣也”[18]。其中氣腳為邪毒流注于腳膝,而腳氣為外感風寒暑濕“本從微起,浸成巨候,流于臟腑”的慢性疾病[18]。然而這兩者的概念還是被后人混淆了,宋代《女科百問》就將治療“諸般風邪濕毒之氣留滯經絡、流注腳手,筋脈拳攣,或發赤腫,行步艱辛……及一切痛風走注,渾身疼痛”的活血丹列在腳氣論治門下[19]。此處的腳氣、痛風根據文意與《中藏經》的氣腳所指基本相同。但盡管腳氣與氣腳的稱謂混亂使用,宋代痛風概念的開始游離于腳氣或氣腳,與它們漸行漸遠[20]。由此可見,在宋代以前漫長的醫學發展史上,雖然沒有形成痛風的明確定義,還只能從以上幾種疾病的記載中尋找與痛風有密切聯系的只言片語,但是具有明確特征的痛風作為客觀事實就存在于疾病譜中。
2.1 痛風名稱的寬泛指代 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最早記載痛風一詞:“獨活,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新久者”[21]。意為:獨活為祛風藥物,主治因風邪所致的關節疼痛。此處痛風為一種關節疼痛癥狀。痛風病名形成的早期,并未立即被醫家所認可接受,醫籍中出現幾方面的混亂使用,此處泛指因受風寒而致的關節疼痛。又如唐《外臺秘要·卷第十八·腳氣服湯藥色目方一十九首》言:“又第二大竹瀝湯,療猝中風,口吃不能語言,四肢緩縱偏痹,攣急痛風,經五臟恍惚,恚怒無常,手足不隨方”[22]。其“痛風”指代中風后遺癥,肢體拘攣疼痛。宋《針灸資生經》中也有關于痛風的記載:“中府,治肺系急,胸痛悚悚……肩背痛風汗出”[23]、“啞門,治頭痛風,汗不出”[23]。針刺中府和啞門治療“肩背痛風”和“頭痛風”,痛風二字指癥狀而言,為感內外風邪導致的肢體疼痛。痛風還只是比較空泛的概念。金元時期,醫籍中關于痛風的論述內容明顯增多,痛風的概念廣泛使用。明代樓英所著《醫學綱目》明確將痛風歸入痹癥:“諸部分痛,各入本門,入痛風入痹門,目痛入目門……”“痛痹即痛風”[24],認為痛風等同于痛痹,屬于痹癥,對后世有廣泛影響;明朝張景岳還認為張仲景《傷寒論》的中風即痹,也指痛風:“觀仲景之論中風者如此,其所云半身不遂者,此為痹,乃指痛風之屬為言”[25]。“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25]。明清以降,痛風成為普遍接受的病名。清代醫著中,主流觀點認為痛風屬于痹癥。《證治匯補》言:“痛風即《內經》痛痹也。因氣血虧損,濕痰濁血留滯經絡,注而為病”[26]。《醫門法律》言:“痛風一名白虎歷節風,實即痛痹也”[27]。中醫外科古籍《瘍醫大全》載:“蓋風氣勝者為行痹,故痛風者即痹門之行痹也”[28]。痛風一詞的含義仍處于豐富而混雜的狀態[29]。
2.2 以白虎、歷節名痛風 痛風病仍沿用“歷節”“白虎歷節風”等相稱。另一方面,痛風名詞出現之初,描述、指代痛風這一疾病時仍有沿用“歷節”“痛痹”“白虎”等。《瘍醫大全》載:“痛風者,古名痛痹,俗謂之白虎歷節風,即四肢骨節走痛也”[30]。清劉清臣著《醫學集成》言:“由風寒濕雜合成病,近世曰痛風,曰流火,曰歷節風”[31]。清趙學敏《串雅內編》:“白虎疬節風,感風濕而成,遍身掣痛,足不能履地……”[32]。《醫學傳燈》也記載:“痛風者,遍身疼痛,晝減夜甚,痛徹筋骨,有若虎咬之狀,故又名白虎歷節風”[33]。
3.1 痛風與其他關節病漸分涇渭 金元時期,朱丹溪明確提出了痛風的病因病機、癥狀特點、治療方法及鑒別診斷,正因為有如此全面的認識與論述,痛風作為獨立病名的地位被確立[1,34-35]。元朝朱丹溪的代表作《格致余·痛風論》記載:“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風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36]。對痛風的癥狀、病因病機做了具體分析。痛風作為獨立病名得以確立。《丹溪手鏡》中還指出痛風、歷節、鶴膝風、白虎風之間的不同,將關節病按照癥狀特點做了詳細的區別:“歷節風痛走注不定;痛風有定,夜甚;鶴膝風膝大,或痹,或痛不痛,筋動難,或仁不仁。飲痹往來如歷節風:白虎飛尸痛淺,按之便;附骨疽痛深,按之無益”[37]。朱丹溪的論述令痛風特征更鮮明,邁出了痛風獨立命名的第一步[38]。
3.2 醫學發展促使痛風概念獨特完整 現代醫學平臺給中醫認識痛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近現代以來,隨著中醫研究規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西醫痛風概念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痛風獨特的病理機制、臨床特征、發病誘因及預后被揭示[39-42],痛風病自成體系也被現代中醫學認同[43-45]。1995年1月1日起實施的《國標·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痛風進行了明確定義[46],即由血尿酸升高導致的四肢關節紅腫熱痛,國標所言中醫的“痛風”與西醫痛風性關節炎含義基本相同[47-48],至此,痛風成熟為一個確切醫學概念。
縱觀痛風一病的稱謂在中醫史上的發展,出現了波折、反復、朦朧、混同的漫長過程,曾與多種病名之間含義相互交通,彼此既有承接關系,又分別具有各自的內涵特點,貌似繁雜,而無論如何,正是這樣網絡般的發展脈絡,給痛風病最終自成一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9]。然而,在制定臨床工作診療規范,醫學交流時,由于痛風病名歷史上有諸多歧義,醫學工作者至今仍存在一定的困惑[1,50-51]。本文對痛風病名的來龍去脈做一簡要論述,以求中醫臨床工作者能夠了解痛風概念的演變,正確、規范使用痛風概念,并以此為基礎對痛風做更深入的研究。
[1]張玉萍,肖梅華.宋元以前“痛風”及其相關中西病癥比較[J].中華醫史雜志,2004,34(4):199-204.
[2]黃少華,何淼泉.痹證病名發展演變[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3):600-601.
[3]包潔,謝志軍,范永升.淺析《黃帝內經》關于痹病病因的認識[J].新中醫,2013,45(4):9-11.
[4]徐桂琴,劉健.《內經》關于痹病的認識探討[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1):1-3,88.
[5]王洪圖主編.內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16,626,620,617.
[6]姜玉寶.《黃帝內經》營衛不和致痹理論鉤玄[J].光明中醫,2011,26(4):648-650.
[7]尚志鈞.神農本草經校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191,204.
[8]漢·張仲景.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
[9]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8.
[10]清·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15.
[11]漢·張仲景.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19.
[12]王春微,張亞峰.《金匱要略》黃汗病證探討[J].吉林中醫藥,2012,32(6):547-549.
[13]黃仰模,田黎.《金匱要略》痛風病治療探要[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9):1814-1815.
[14]唐·王燾.外臺秘要[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641.
[15]江丹,林明欣,李紅,等.立足《內經》與《傷寒論》,再探扶正祛邪治則[J].世界中醫藥,2013,8(3):267-268.
[16]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49.
[17]宋·趙佶編.圣濟總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99,312.
[18]華佗.中藏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3.
[19]清·齊仲甫.女科百問[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25.
[20]楊倉良.痛風中醫病名探究[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9):50-53.
[21]梁·陶弘景.名醫別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38.
[22]唐·王燾.外臺秘要[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893.
[23]宋·王執中.針灸資生經[M].北京:中國書店影印,1987:127,194.
[24]明·樓英.醫學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596,371.
[25]明·張介賓.景岳全書(上)[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184,220.
[26]清·李用粹.證治匯補[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53.
[27]清·喻昌.醫門法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7.
[28]清·顧世澄.瘍醫大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1035.
[29]周臘梅,陶娟.痛風中醫文獻解析[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5):45-47.
[30]清·顧世澄.瘍醫大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1037.
[31]清·劉清臣.醫學集成[M].上海:益新書局,1999:342.
[32]清·趙學敏.串雅內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72.
[33]清·陳歧.醫學傳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399.
[34]張玉萍,肖梅華.宋元以前"痛風"及其相關中西病癥比較[J].中華醫史雜志,2004,34(4):199-204.
[35]劉洪瓊.試論丹溪治痹五方[J].中國中醫急癥,2005,14(4):360-361.
[36]元·朱丹溪.格致余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2.
[37]元·朱丹溪.丹溪手鏡[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84.
[38]殷海波,張錦花,石白.丹溪痛風思想與臨床驗案分析[J].北京中醫藥,2013,32(1):35-37.
[39]陳祎,陸妍,王亞南,等.復方青秦液對尿酸性腎病大鼠腎組織Toll樣受體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4(6):722-727.
[40]商學征,馬衛國,周鹍,等.復方青秦液對尿酸性腎病大鼠腎組織血管緊張素Ⅱ及環氧化酶-2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4(7):819-825.
[41]商學征,馬衛國,白羽,等.復方青秦液對尿酸性腎病大鼠腎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9):31-33,36.
[42]孟鳳仙,劉世菊,張繼勝,等.青秦液對高尿酸血癥大鼠尿酸代謝及相關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4):33-34,46.
[43]吳文靜,王世東,周鑫,等.基于因子分析的痛風病病機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3,8(5):491-494.
[44]朱婉華,顧冬梅,蔣恬,等.濁瘀痹—痛風中醫病名探討[J].中醫雜志,2011,52(17):1521-1522.
[45]YUAN HY,ZHANG XH,ZHANG XL,et al.Analysis of patents on anti-gout therapies issued in China[J].Expert Opin Ther Pat,2014,24(5):555-72.
[4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
[47]楊雪芳,王永昌,王苗慧,等.痛風的發病機制與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2014,20(6):89-92.
[48]王紅權.高尿酸血癥的中西醫研究概況[J].新中醫,2012,44(4):120-122.
[49]劉慧,遲蕾,閻志翻,等.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的流行特征及影響因素[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7):106-108.
[50]樊蕾,殷海波,趙際勐,等.近代痛風文獻18篇述要[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5(5):488-490.
[51]周臘梅,陶娟.痛風中醫文獻解析[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5):45-47.
(2014-10-28收稿 責任編輯:張文婷)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mes of Gout and Relating Diseases
Lu Yan1, Meng Fengxian2,Liu Hui2
(1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2DongfangHospital,theSecondClinicalMedicalCollegeof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78,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cess of how gout is recognized in China medical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name of gout and relating diseases in order to form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provide rich theoretical research basis for the present and formation of gout.
Gout; Name of disease; History of disease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級課題資助校級課題《基于臨床需求的中醫痛風文獻研究》(編號:2013-X-023)
陸妍(1986.9—)女,學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學的風濕免疫及內分泌代謝方向,E-mail:tracyloo@163.com;孟鳳仙(1955.8—),女,博士研究生,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學的風濕免疫及內分泌代謝
劉慧(1978.3—),女,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診治風濕病,E-mail:liuhui_dfyy@126.com
R2-09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