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勤,賴 佳
(四川省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 )
?
小麥穗發芽的發生與防治
王冬勤,賴 佳
(四川省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 )
小麥穗發芽是一種世界性的自然災害,臨近收獲期穗發芽嚴重影響其產量和加工品質。引起小麥穗發芽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水分、溫度、光照等;二是小麥自身的生理生化特性,包括種子的休眠性、α-淀粉酶活性極其抑制劑、GA和ABA等內源激素、穗部形態及籽粒特征等。針對小麥穗發芽的原因分析,建議從品種選用、適期播種、肥水調控、降漬除澇、應用化學調控制劑等方面著手防治。
小麥;穗發芽;成因;防治
小麥穗發芽是指小麥從成熟期到收獲前一段時間,遭遇陰雨或潮濕環境,籽粒在穗上萌動發芽的現象。穗發芽在世界范圍內均有發生,尤其是收獲季節易降雨的地區,如北歐和西歐沿海地區、加拿大的薩斯坎切溫、安大略和曼尼托巴地區,美國的華盛頓、沃勒岡、密西根和紐約,澳大利的東部小麥帶,都是穗發芽威脅特別嚴重的地區。在我國,長江中下游、西南冬麥區和東北春麥區是穗發芽危害頻繁和嚴重的地區,黃淮和北部冬麥區也偶有發生。
穗發芽是小麥籽粒內部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應的結果。充足的水分環境下,α-淀粉酶等水解酶類的活性升高,導致胚和胚乳中蛋白質、淀粉等儲藏物質降解,進而造成產量、出粉率、沉降值等下降,影響小麥的加工品質和利用價值,對小麥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有些小麥在成熟時雖然外觀上沒有發芽的跡象,但籽粒內部α-淀粉酶活性很高,倉庫儲存時易發生發芽或霉變等現象,播種時種子的萌芽率明顯偏低。
引起小麥穗發芽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環境因素;二是小麥自身的生理生化特性。
2.1 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對小麥穗發芽造成影響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溫度、光照等。
2.1.1 水分 水分是導致穗發芽的直接外因。種子的含水量和吸水速率是小麥穗發芽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小麥通過吸水膨脹作用,種皮被軟化,通透性增強,并且由于α-淀粉酶活性增強,儲藏物質被分解成可溶性物質,為小麥穗發芽提供了營養條件。
2.1.2 溫度 溫度是穗發芽的主要調節因子。籽粒收獲后的發芽能力會受到發育期間和萌芽期間大氣溫度的影響。一般籽粒發育期間的低溫(≤10℃)或者萌發期間的高溫(≥26℃)有助于休眠,反之則會打破休眠,促進萌芽。
2.1.3 光照 光照變化影響種皮的厚度和顏色。在籽粒干燥過程中,酚類物質發生氧化作用形成深色物質,造成種皮顏色變化的同時也降低了種皮的滲透性,而種皮的硬度與種子的干燥程度有關,種子越干燥,種皮硬度越高,反之越低。光照還可以影響種子的激素水平與敏感性。
2.2 小麥自身的生理生化特性
小麥籽粒在穗子上發芽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小麥自身的生理生化特性也會對穗發芽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包括小麥種子的休眠性、α-淀粉酶活性及其抑制劑,GA和ABA等內源激素,穗部形態及籽粒特征等。
2.2.1 種子休眠性 種子休眠是植物為了適應環境和生存延續的一種方式,是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結果。休眠期的長短與籽粒的穗發芽強弱呈顯著正相關。休眠期長的品種籽粒穗發芽抗性強,休眠期短或者無休眠的品種穗發芽抗性弱,易發生收獲前穗發芽現象。休眠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種皮引起的休眠和胚休眠。
種皮引起的休眠主要是通過種皮細胞抑制胚的生長,同時阻止水分吸收、氣體交換進而引起小麥籽粒表現為休眠性,或者通過種皮向胚內分析萌芽抑制物質等阻止籽粒萌發,誘導休眠。胚休眠是指由于胚本身需要后熟過程,或者種子內存在發芽抑制物,種子成熟后,籽粒進入休眠狀態而不直接萌芽的現象。胚的后熟可分為形態后熟與生理后熟。胚引起的休眠機理可能與籽粒內源激素平衡和特異基因的表達有關。
2.2.2 α-淀粉酶活性及其抑制劑 淀粉是小麥籽粒中最主要的儲藏物質。內源α-淀粉酶的活性對小麥穗發芽的影響巨大。α-淀粉酶活性低的品種穗發芽抗性強,活性高的品種則抗性弱。因此抑制內源α-淀粉酶的活性是解決小麥穗發芽的關鍵,α-淀粉酶活性可以作為穗發芽鑒定的重要指標。
2.2.3 GA和ABA等內源激素 種子休眠和萌發與植物激素有明顯關系,其中GA與ABA是調節籽粒休眠與萌芽的主要內源激素。GA與ABA對籽粒休眠與萌芽的調節作用相反,GA通過促進胚乳中儲藏物代謝,打破種子休眠,誘發萌芽;而ABA則能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進而抑制胚乳中儲藏物質代謝,誘發休眠。
2.2.4 穗部形態及籽粒特征 小麥穗部形態與籽粒特征影響種子吸水性,進而影響小麥收獲前穗發芽。在小麥等禾谷作物中,穗子本身的大小、彎曲程度、蠟質狀態、有無絨毛、小花開放狀態、芒的有無、穎殼的堅韌度、形狀、包裹籽粒緊實度等因素對小麥穗發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小麥穗發芽由于受多種因素調控,防治難度較大,可以從品種選用、適時播種、肥水調控、降漬除澇、應用化學調控制劑等方面著手防治。
3.1 選用抗穗發芽品種
選育抗穗發芽或早熟、適應當地種植的小麥品種。一般來說,紅皮小麥品種比白皮小麥品種種子休眠時間長,穗發芽抗性更好。根據成都盆地氣候和生態特性,建議選用高產優質紅粒小麥品種川麥60、川麥104等。
3.2 適時播種,及時收獲
根據當地梅雨季節到來時間,適當早播,盡量趕在連陰梅雨天氣到來前收獲?;蛘哌m期遲播,連陰雨天氣到來時,小麥成熟度較低,使小麥成熟期盡量躲過當地的雨季,減少種子穗發芽的發生。
3.3 合理肥水調控
栽播期間合理調控肥水,防止肥料施用過遲、過多,造成小麥貪青遲熟。
3.4 降漬除澇
在栽培管理上,凡一切降漬防倒的措施均有利于減少田間穗發芽的發生。建好田間配套溝系,確保灌排暢通,以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穗發芽發生條件。
3.5 應用化學調控制劑
在目前白皮小麥抗穗發芽能力普遍偏弱的情況下,采用化學防治也是防止穗發芽的一種較為簡便而有效的手段。應用較多的是多效唑和穗萌抑制劑,在小麥花后一定時期內噴施,可以控制穗發芽。
[1] Groos C,Gay G,Perretant MR,etal.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harvest sprouting and grain color b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alysis in a white×red grain bread-wheat cros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2,104:39-47.
[2] Xiao SH,Zhang XY,Yan CS,etal.Germplasm improvement for preharvest sprouting resistance in Chinese white Ograined wheat: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rategy[J],Euphytica,2002,126:35-38.
[3] 肖世和.小麥穗發芽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10.
[4] Neilsen M T.Effects of weather variables during maturation on pre-harvests prouting ofhard white winter wheat[J],Crop Science,1984,24:779-782.
[5] BewleyJD,Black M.Seed physiology of development and ermination[C].New York:Plenum Press.1994,199-389.
[6] Derera N F, Bhatt G M. On the problem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of wheat[J]. Euphytica, 1977, 26: 299-308.
[7] 孫果忠,閏長生,肖世和,等.小麥穗發芽機制研究進展.中國農業科學報,2003,5(6):13-17.
[8] Derera N F,Bhatt G M,Mcmaster G J.On the problem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of wheat[J]. Euphytica,1977,26:299-308.
[9] 張海峰.小麥穗發芽抗性機理與遺傳研究[J].作物學報,1993,19(6):523-530.
[10] Koomneef M,Benisink L,Hilhorst H.Seed dormancy and germirlation[J]. CurrO PinPlant Biol,2002,5:33-36.
[11] 肖世和.國外小麥抗穗發芽研究概況[J] .國外農學-麥類作物,1985 (6): 13-16.
[12] 蘭秀錦,王志容.小麥抗穗發芽的鑒定及其灌漿過程中胚、種皮和穎殼三因素與籽粒發芽率的關系[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1996,14(4):533-536.
2015-5-17
王冬勤,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作物遺傳育種專業農學碩士,研究生期間主要從事麥類作物穗發芽抗性相關基因研究?,F供職于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糧油科,主要負責全市糧油技術推廣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