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林,岳文喜, 朱克永,隋 明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都江堰 611800)
?
高職院校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以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為例
鄧 林,岳文喜, 朱克永,隋 明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都江堰 611800)
通過分析四川省和國內食品行業的發展現狀,綜合企業調研、專家研討會等結果,對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的主要崗位群進行能力、工作任務分析,構建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規格的“無縫”對接,做到人才培養“源于企業,用于企業”。
高職;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食品產業歷經數10年的發展,在技術進步、產業成熟度、骨干企業發展、產品國際化、帶動關聯產業發展以及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等方面,成為中國技術領域中經濟和社會效益貢獻最大的產業[1]。目前,我國食品行業從業的專業人才主要來源于兩類專業:一類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以食品科學理論和食品工程技術為核心;另一類是生物技術專業,教學以生物學理論和生物工程技術為核心。此兩類專業均不能很好地滿足現代食品工業對人才的需求[2]。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學科教育,它更強調畢業生能直接從事生產一線的技術操作和管理,這決定了人才培養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與企業技術盡量“零距離”對接。因此,對高職院校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和創新,是適應時代、社會和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3]。
目前,在全國高職院校中開設食品相近專業如營養與檢驗專業或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的院校有70多所,基本都是在2000年后開始招生并進行專業建設,基礎都比較薄弱,特別是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迄金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專業建設的體系。各校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師資力量薄弱,雙師素質教師少,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與行業職業技能要求不一致,實踐課程比例較低,校內外專業實訓基地不能滿足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校外實訓基地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專業為行業提供服務不夠,影響力不強等問題[4]。
課題組對四川省開設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的高職高專院校進行統計和分析(見表1)。由表1可知:省內食品生物技術與相近專業高職人才每年畢業學生不超過600名,遠遠不能滿足四川省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四川食品工業急需大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應用性人才,急需運用科技提高四川食品產業的生產效率,適應行業的發展需要。
綜合食品企業調研、實踐專家研討會,對食品生物技術面向的主要崗位群進行能力、工作任務分析、總結,結合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生物技術專業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以及就業率等多種因素,最終確定培養目標定位的主就業崗位:食品生產一線操作、關鍵設備操作操作;輔就業崗位:基層管理人員、一線QC。技術技能達到操作中級工及以上水平。
經過行業企業充分調研和實踐專家深層訪談,得到食品企業所需要的一線人才除應具備基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外,還應具備職業素養好、外語水平高、動手技能強,并且懂原理、會電腦的綜合素質人才,以上這些決定了目標崗位“技術復合型”的特征。我們所培養的畢業生不僅能完成經驗層面的操作工作, 更重要地是能完成故障判斷和質量檢驗等核心內容的高技能人才,發展定位于一線管理崗位如(車間主任、工藝主管等)。
對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的工作崗位及主要職責分析見表2,典型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見表3。

表1 四川省高職高專院校開辦食品生物技術及相近專業情況

表2 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的工作崗位及主要職責

表3 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的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
按照企業的需求,以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以項目工作為導向,依據對專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重新劃分專業課程門類,最后根據崗位工作任務完成順序、項目難易程度順序設置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通過新課程體系的建立,實現“校企合作,六位一體”,即學校和企業單位、科研院校等合作,教學目標與職業標準、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教學組織與工作流程、教學場所與職業環境、教學評價與崗位評價、專任教師與能工巧匠一體化,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按照行業企業對人才崗位、規格的需求,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有效促進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保證畢業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符合生產一線崗位要求。針對用人單位對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相關崗位群的特殊需求,通過以現場典型的真實任務為主要實訓內容,實現技能訓練和崗位要求相一致,培養目標和企業用人標準相一致,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規格的“無縫”對接,做到人才培養“源于企業,用于企業”。食品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持續改進模式見圖1所示。

圖1 人才培養方案持續改進圖
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上,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打造自己的專業特色和品牌,在專業培養目標的確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開發、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在機制上、制度上、措施上、途徑上和實施方案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體系,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要求、學生實際要求的對接,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明顯增強,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認可度高,畢業生在用人單位干得好,留得住,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同時,通過引進優質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和學校資源優勢,本著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原則,為企業培訓、培養、輸送合格技術人才;同時提升專業教學水平、提升專業老師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通過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因需施教、因材施教,為企業提供“員工型”畢業生,提升專業服務四川食品飲料行業乃至于全國食品行業發展的能力。
[1]劉艷芳,張德欣.關于高職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思考[J].長沙大學學報,2014,28(3):138-140.
[2] 王大紅,李敏.食品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J].科教導刊,2013, (1):67-68.
[3] 于曉燕.談高職院校食品科學專業人才培養[J].職教與成教,2011, (18):607.
[4] 吳威,孫明哲.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 11(12):178-179.
2015-5-7
全國食品工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高職院校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研究”(編號:SH-040)
鄧林(1977-),女,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食品生物技術方面的科研和教學。E-mail:dd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