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崢楠,唐方文,蒲軍華
(四川省青川縣農業局,四川 青川 628100)
?
加快農業經濟轉型 實現農業產值翻番
——青川山區農業發展戰略思考
向崢楠,唐方文,蒲軍華
(四川省青川縣農業局,四川 青川 628100)
摘要:根據青川縣農業現狀,經分析認為,青川發展現代農業應采取的戰略措施是穩定糧油生產,發展蔬菜,主攻特色經作,實行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整合農業資金,集約投入,實施差異化發展,強化疏理流通領域,大力進行農村經濟轉型,促使農業總產值在“十二五”期間,從2010年的8.69億元上升至2015年的17億元,在“十三五”末的2020年達到30億元,力爭在10年內,全縣農業總產值翻兩番。
關鍵詞:農業;轉型;創新;產值;翻番
1基礎情況
青川縣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毗連川、甘、陜三省,南北寬85km,東西長95.1km。可用于農業耕地面積62500hm2,占幅員面積19.43%,分為平壩、臺地、高丘陵、低山、低中山、中山和水面7個類型,地面結構是“四水七六山,二十地和田”。
2青川農業歷史優勢
2.1茶葉
盛唐時期,青川七佛茶葉進貢為朝庭之用,天長日久,朝庭官員稱之為“七佛貢茶”。七佛貢茶采制方法沿用至今,經久不衰。
2.2土產
山珍海味是產自山野和海洋的名貴珍稀食品,言極為帝王貴族名貴珍稀的最佳菜肴。青川自古有黑木耳、白木耳、竹蓀、香菇、羊肚菌等食用菌,野豬、娃娃魚、青鱔、盤羊、青鹿、山雞等珍稀動物,還有銀杏、珙桐、天麻、靈芝等中藥材,名貴土特產品種繁多,數量巨大,歷史悠久,長期盛名。
2.3稷粟
1980年青川縣喬莊鎮發現戰國木牘(公元前309年)《為田律》,據考證唐虞之際青川已設置農官,迄今在青川縣關莊鎮尚存“農官梁”碑碣。建文帝朱允炆避難于青川縣青溪鎮境內(現存遺址華嚴庵),仰食懷兒谷粟米,懷兒谷產于青川縣橋樓鄉境內,后來成為朝庭貢米,為帝王之食。
3青川農業經濟轉型成果
改革開放后,在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中擴大油料種植,增加蔬菜種植基地;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主攻特色經濟作物,把食用菌和茶葉作為青川農業的支柱產業;農村經營模式從農戶經營進入了“企業+科技+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改變了農業生產和經營模式,農業從種植業經濟轉向了特色經濟作物產業經濟和第三產業經濟發展,農業經濟轉型取得了初步成果。
3.1 綠色山珍產業發展迅速
1984年,青川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主要從事黑木耳、香菇、竹蓀和天麻等食用菌研究。1998年,通過與浙江廣元食用菌研究所合作,提高科技含量,其產量得到逐年提高。2014年,全縣食用菌達到1.25萬t,產值達到7.78億元,其產量和產值比2002年翻4番有余,食用菌(綠色山珍)已成為青川農業的主導產業。
3.2茶葉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
1997年,青川縣抓住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對口幫扶的機遇,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茶葉生產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工程來抓,經過十幾年不懈的發展擴大,至2014年茶葉面積達到15667hm2,比1985年增長10.95倍,產量達到3620t,比1985年增長76倍,產值達到3.5億元。青川縣被農業部確定為優勢茶葉發展區域,授予“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七佛貢茶已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四川名牌”產品,2014年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課題組評估價值為7.13億元,同時入選為“中國茶葉詞典”,七佛貢茶餅茶制作以“傳統技藝”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茶葉產業已成為青川農業的主要產業之一。
4戰略目標
根據青川縣農業現狀,經分析認為,青川發展現代農業應采取的戰略措施是穩定糧油生產,發展蔬菜,主攻特色經作,實行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整合農業資金,集約投入,實施差異化發展,強化疏理流通領域,大力進行農村經濟轉型,促使農業總產值在“十二五”期間從2010年的8.69億元上升至2015年的17億元,在“十三五”末2020年達到30億元,力爭在10年內,全縣農業總產值翻兩番。
5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可行性
2010年后,隨著青川縣農業項目的實施,現代農業裝備水平的提高和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產業體系迅速發展,農業總產值高速增長,2010年農業總產值為8.69億元,2014年末農業總產值達到14.8億元,年均增長速度超14%,如果以后逐年遞增率按14%計算,“十二五”末2015年農業總產值可以達到17億元,“十三五”末2020年農業總產值可以達到30億元。由引可見,通過努力這個增幅指標是可以實現的。
6當前存在的問題
6.1農村土地政策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農村土地承包前改田改土,小塊變大塊,有利于機械化耕作;承包后是大塊變小塊,同一塊地成了若干承包戶的地,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同一塊地上,張家要種小麥,李家要種水稻,王家要種蔬菜,趙家要栽果樹,不利于規模經營。改革開放后,許多農民外出務工,現在農村中85%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或經商,出現人去樓空、土地無人耕種的尷尬局面;特別是2008年青川遭遇特大地震災害后,災民舉家外遷,縣內50%左右的居山農戶遷往平壩,但是,他們仍然是山林、土地的承包戶,形成了山林無人管,土地無人種,農村的優惠政策他們仍然享受的普遍現象。在農村出現了“人在平壩住,地在老林頭;相隔幾十里,去地日竿頭。日正當空午,不敢林中休;從早忙到黑,種地沒賺頭”,“戶去地還有,雙頭馬兒優;人走地常在,政策我享受;不種是我地,他種我來收;鬧到信訪去,合同最可依”的合法不合理的新格局。
6.2農業投入不足
農業項目少,資金少,規模小,建設慢,建成后沒有扶持性資金再投入,建成的項目經濟效益低,沒有持續增長性。
6.3農業人才少
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相應產業的人才少,專家少,科技隊伍跟不上《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2010~2020)》的要求,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6.4企業上市難
青川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企業1個,省級企業5個,市級企業21家,他們的資產不雄厚,經不起風吹浪打,滿足不了國家上市公司的要求,不能躋身于上市公司之列,不利于農村經濟的轉型,制約了農業經濟增長速度。
7戰略措施
7.1繼續擴大災后重建項目成果
2008年“5.12”地震后,依靠中央基金完成了種植業重建項目17個,應繼續管好用好災后重建項目資金,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特色產業基地,抓好農業園區建設,擴大設施化農業,開拓創新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模式,不斷增產增值,擴大項目成果。
7.2 進行農村工作重點轉移
筆者認為: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完成后,統計全縣種地實有人數,土地荒蕪面積,多少山林沒有人管理等情況;了解人走地在,戶空地在的農戶數量,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平臺,土地規范化經營機制,把農村土地有效運轉起來,發揮更大的效益優勢。農村工作應該進行四大轉移:一是農村人口集中化,促向城鎮化轉移;二是對農民技能化培訓,促進勞動力向第二產業和服務業轉移;三是根據當前農村存在的問題,提出農村工作新措施新政策,促進聯產承包合同轉移;四是農村山林土地確權后,成片規劃,向產業化轉移,在規劃區域內極大地減少山林土地承包人進行生產和經營,由懂技術,會經營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社或企業業主進行生產和經營。
7.3力推特色產業企業向國家級上市公司發展
力推產業型企業成為國家的上市公司,通過農村經濟工作重點轉移,山林、土地、水域規劃集中,現代農業園區產村一體,做強做實現有產業,產業向企業集中,企業向國內國際發展,力推現有產業型企業成為國家級上市公司。
7.3.1力推青川山珍公司上市成功2005年國家級青川縣川珍實業有限公司安裝了ERP分銷管理系統,從生產、購進、加工、銷售到市場資金回攏等環節全程管理和監控,加強了抵抗各類風險措施。2009年省級龍頭企業四川省唯鴻食品有限公司落戶青川,公司按照“統籌規劃、連片建設、集中打造、梯次推進,整體實施”的思路運作,進展快,效益高,資產雄厚,市場競爭能力強。青川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展目標中,到2020年末青川黑木耳、香菇、竹蓀等食用菌總產量要突破1.8萬t,產值突破10億元。如果青川縣川珍實業公司與四川省唯鴻食品有限公司相互合作,形成集團,整合強大資產,使資產和規模達到國家上市公司條件要求,力爭在“十三五”期間成為上市公司,將有力推動青川食用菌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7.3.2推進茶葉企業進入上市公司行列繼續提升青川“七佛貢茶”產品質量和品牌知名度,努力打造青川縣七佛貢茶集團,力爭“十三五”期間七佛貢茶集團成為國家級上市公司。在“十三五”期間青川茶區95%以上新茶園進入茶葉盛產期,茶葉產量將成直線上升,其產值將成倍翻番,青川七佛貢茶集團成為國家級上市公司很有可能。
7.4強化農業科技隊伍建設
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2010~2020)》的要求,全國人才發展將從現在的1.14億人增加至1.8億人,增長58%的總體目標。青川在農業方面應從人才優先,重視培養復合型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強化農業科技隊伍建設,以實現《青川縣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的目標要求,到2020年縣鄉兩級建立120人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縣級要有農業科術推廣研究員、高級農藝師、總農藝師和農藝師職數相配,符合條件的鄉鎮要配備高級農藝師,實現零的突破。
總之,農業是第一產業,種植業又是農業中的主體,光靠種地是無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需從農業改革政策入手。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與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將農業科普教育輻射到田間地頭,家喻戶曉,生產高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與經營;二是拓展農業功能,將農業與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旅游服務業緊密結合起來,開發休閑農業;三是形成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發展領軍人、農業服務超市“1+3”等廣元特色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農業生產力,創新農業生產和經營模式,徹底進行農業經濟轉型。青川要站在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上,內引外聯,沿著縣委、縣政府確定的“生態旅游目的地、生態經濟先行區、生態文明示范縣”三大目標和實現“生態青川·美麗家園”奮勇前進!
作者簡介:向崢楠(1986-),男,漢族,農學學士,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