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莉
(四川省渠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四川 渠縣635200)
?
提高渠縣小麥生產水平的途徑和方法
代莉
(四川省渠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四川 渠縣635200)
摘要:小麥是渠縣第3大糧食作物,小麥種植面積、單產和效益的提高對我縣糧食保障能力的穩定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總結了我縣小麥生產期間的氣候特點和大面積生產上的技術應用情況,提出了提高我縣小麥單產的途徑和方法。特別提出了優質高產新品種的選用、小窩疏株密植、肥水管理、化控防倒、加強病蟲草害防治等關鍵技術。
關鍵詞:小麥;生產;問題;對策;新品種;關鍵技術
小麥是渠縣第3大糧食作物,是小春主要的作物之一。渠縣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 10.91hm2,總產 53.82 萬t。其中小麥種植面積2萬hm2,總產量6.06萬t,分別占全縣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的 18.33%、11.26 %。我縣小麥單產水平較低,常年平均單產僅為202kg/667m2,單產低下導致比較效益低,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播種面積呈持續下降趨勢。因此,小麥種植面積、單產和效益的提高對我縣糧食保障能力的穩定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總結了我縣小麥生產階段的氣候特點和大面積生產上的技術應用情況,并提出提高我縣小麥單產的途徑和方法。
1渠縣小麥生產期氣候特點
1.1光照不足
我縣全年有效光合輻射量為85~90kCal/cm2,低于全國多數地區的120~180kCal/cm2,也低于我市其他縣(市、區)的90~10kCal/cm2。小麥生長期又是全年光照最低的時期。全生育期(11月至翌年5月)常年一般為41.6kCal/cm2,特別是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有效光合輻射僅10.1kCal/cm2。盡管氣溫相對較高,無明顯的停滯生長,但生長緩慢,光合產物的積累及植株生長量十分有限。進入春季隨著氣溫的迅速回升,光照也迅速增強。3、4、5月的有效光合輻射值分別為6887、8993.1、9813.7Cal/cm2(2月為4171.4Cal/cm2)。此時也正是我縣小麥的孕穗和灌漿期,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選擇使用適宜的品種、確保小麥生長中后期充足的肥水供給對實現小麥的高產十分重要。
1.2秋綿雨發生的概率較高
年頻率在90%左右,多集中在9、10月,平均每年2~3次,多的年份5~6次。對整田、播種、出苗及苗期生長不利。造成稀大窩、基本苗不足,根系發育不良,苗子細弱。
1.3小麥生長后期(4~5月)降水增多
部分年份有持續陰雨,少數年份有干旱。前者易造成稻田小麥的田間濕害影響正常的灌漿結實,還易誘發倒伏,造成減產。后者易造成旱地小麥的早衰而減產。
1.4春夏之際大風發生的頻率較高
平均每年2~6次,大風常造成植株倒伏,籽粒穗發芽而導致減產。
2當前渠縣小麥生產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
2.1作廂不規范
邊溝、主溝、廂溝較淺、相互配合不好,排水降濕的效果差。排水降濕是稻田小麥高產的基礎。濕害是影響我縣稻田小麥苗齊、苗全、苗壯的重要原因,也是誘發草害、病害及倒伏的重要因素。
2.2播種質量差
主要是“稀大窩”,總的播種量不足。苗不勻,基本苗不足。多年的研究數據表明,大面積生產上兩季田平均窩數1.47萬/667m2,基本苗19.63萬/667m2。
2.3后期田間管理不到位
一是理溝排濕不及時,田間濕害重;二是雜草防治不好,草害較重;三是后期肥水管理不力,早衰普遍。我縣在小麥施肥上偏重于前期重點是在底肥上,追肥數量少、時間早,因擔心倒伏一般過了臘月就不再追肥。由于普遍早衰,我縣小麥分蘗少,上林成穗率低,據調查上林率僅19.2%?;久绮蛔悖狭致实?,有效穗也就不足,據調查,大面積上平均有效穗18.7萬穗/667m2。同時早衰還導致穗粒數偏低,大面積平均穗粒數大多在35粒以下,平均為32.4粒/穗。四是病蟲害多有銹病、赤霉病、蚜蟲、麥蜘蛛等。
2.4品種更換嚴重滯后
我縣農戶主動換種的習慣還未形成。通過調查,當前生產上還在較大面積的種植川麥107等已經淘汰的品種,優新品種、栽培技術對我縣小麥生產的貢獻率較低。
3提高我縣小麥單產的關鍵技術
為提高我縣小麥單產,在兩季田首先要在規范化開廂的基礎上開好主溝、邊溝和廂溝,解決好田間濕害,落實好“小窩疏株”密植技術,增窩、增苗,旱地在嚴格規范化改制的基礎上,保證小麥的播幅。在施肥上實行“肥料后移”,減少底肥和苗肥,少施分蘗肥,重施拔節肥和孕穗肥。在足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數及粒重,同時強化病蟲草害的防治。重點要落實好以下關鍵技術:
3.1選用優質高產良種
通過渠縣農業技術推廣站近年來的嚴格試驗,中科麥138、川麥104等品種產量超過360kg/667m2,高產栽培可超400kg/667m2,大面積推廣可達320kg/667m2,適宜在我縣大面積種植。大面積推廣中科麥138、川麥104、蜀麥969、川麥43等優良品種是提高我縣小麥單產、總產的重要措施。

表1 渠縣2013小麥品種比較試驗調查表(“雙三0”套作)

表2 渠縣 2014年旱地小麥播期試驗經濟性狀調查表
3.2適時播種
兩季田10月下旬、旱地11月上旬播種為宜。
3.3兩季田要開好三溝
主溝溝深不低30cm,廂溝不低于25cm.邊溝依田間水的走勢由淺到深,要做到三溝相連,排水通暢。
3.4嚴格落實小窩疏株密植
兩季田3萬窩/667m2,基本苗25萬/667m2;旱地基本苗15萬/667m2。
3.5肥料后移
底肥不超過總施肥量50%,苗肥不超過總施肥量的10%,其余40%在拔節初期和孕穗中期分兩次施用。
3.6化控防倒
在拔節前葉面噴施多效唑或矮壯素防止倒伏。
3.7加強病蟲草害防治
除進行播前除草外,還應在拔節前再進行1次化學除草。
4確保渠縣小麥生產的重要途徑
4.1加大科技投入,為用戶提供科學的品種和技術決策
通過渠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試驗,篩選出了中科麥138、川麥104等高產、抗病、適宜渠縣生產應用的優良品種。今后,我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大投入,在品種選擇、技術集成、推廣應用上充分引領我縣小麥及農業生產,充分發揮科技在現代農業生產上的主導作用。

表4 2013年小麥疏株密植與常規種植產量調查表
4.2加強引導力度,為用戶提供必要的新品種信息和種植技術
經調查,我縣現行種植的小麥品種,主要還是前幾年通過政府采購良種補貼后,農戶自行留種。目前,品種已退化,而更好、更新的品種、技術還未及時應用于生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在篩選品種、集成技術的基礎上,加強實驗、示范、推廣,多渠道、多層次宣傳,讓新品種、新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在我縣小麥生產中,政府有計劃采購部分小麥良種是確保我縣小麥用種安全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4.3提高產業水平,引導我縣小麥生產向綜合的小麥產業轉變
我縣小麥生產基本局限于中筋小麥,以面條、面粉為主要用途。在今后一定時期內,應逐步擴大弱筋、強筋小麥種植面積,逐步引進紫小麥、糯小麥、釀酒小麥等特用小麥,引領我縣從小麥大縣向小麥強縣轉變。
4.4擴大政策補貼,重點引導規?;?、機械化種植
立足我縣丘區農業發展的基本點,重點引導規?;?、機械化種植。建議以2hm2為起點,凡實現機械化、規?;N植的業主,政府從資金、技術、政策上重點扶持,規模越大、效果越好,扶持力度越大。規模化、機械化是我縣農業發展及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向。
4.5產業鏈發展,大力提高小麥種植的比較效益,增強農業生產的綜合競爭力
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業主參與,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協調發展,提高小麥本身的價值,提升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附加值,我縣小麥必將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