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 俊,桑有順,陳 濤,馮 焱,湯云川
王 波,張 林,李 倩,劉 鋒,駱松華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四川 溫江 611130)
?
成都平原冬春作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藥效試驗
淳俊,桑有順,陳濤,馮焱,湯云川
王波,張林,李倩,劉鋒,駱松華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四川 溫江 611130)
摘要:為篩選出更多有效的可供交替使用的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藥劑,為其田間應用提供科學依據,本試驗對5種化學藥劑科佳 100g/L SC、銀法利 687.5g/L SC、金雷 68% WP、百泰60% WG和德勁 47% SC進行了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藥效試驗,從防治效果、保產率、安全性3個方面對供試藥劑進行評價,發現德勁 47% SC田間表現最好,其次為金雷 68% WP、百泰60% WG和科佳 100g/L SC,而銀法利 687.5g/L SC或因多年使用導致其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關鍵詞:馬鈴薯;晚疫??;防治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也是中國重要的糧、菜作物[1],特別是2015年初我國提出的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將發展馬鈴薯成為繼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并推進其作為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的加工,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更加體現未來對于其種植面積、技術及手段、單產水平、總產量等多方面的要求。
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de Bary引起的馬鈴薯晚疫病是限制我國馬鈴薯生產和實現產業化的第一大障礙[1],特別是對早熟品種危害更大,造成減產甚至絕收,或引發貯藏期間塊莖腐爛問題,帶來巨大損失[2,3]。目前,除了建立無病留種地,擴大行距、縮小株距等栽培措施以及選育種植抗耐病品種之外,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仍是化學藥劑防治[4]。盡管不斷有新的殺菌劑出現,但國內馬鈴薯生產過程中,藥劑頻繁單一使用、菌-藥互做或病原菌遺傳結構改變等原因產生的殺菌劑田間抗性,仍是化學藥劑防治晚疫病面臨的難題與挑戰[5]。本研究旨在通過田間小區試驗,對5種化學藥劑進行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藥效及保產效果的比較,篩選出更多有效的可供交替使用的藥劑,為其田間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供試藥劑(見表1)
1.1.2供試材料供試植物為馬鈴薯品種費烏瑞它,該品種早熟,休眠期較短,適于馬鈴薯二作區春、秋兩季栽培,豐產且薯型、口感好,但易感環腐病、青枯病和晚疫病,在成都平原冬春作主要表現為清明節后晚疫病高發。

表1 供試藥劑種類
1.2試驗方法
本試驗在成都崇州市羊馬鎮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現代農業產業園進行,土壤類型為棕色水稻土(pH值為6.82),肥力中等,為馬鈴薯常年種植區和晚疫病多發區。
1.2.1試驗處理本次試驗供試的5種藥劑的編號、用藥量、用水量及施藥時期如表2所示。

表2 供試藥劑安排
1.2.2小區安排本試驗設5個處理,1個空白對照,3次重復,共18個小區。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本試驗結合實驗要求、場地及人力等實際因素,確定小區面積為20m2,開4壟,栽種密度為5000~5500株/667m2,行距82.5cm,株距14.6cm。試驗于2014年12月30日播種,出苗后,在2015年3月18日框定田間位置,空白對照區設在5個處理區中間,處理四周為保護行。
1.2.3施藥施藥方式為保護性莖葉噴霧,于馬鈴薯封行前進行。施藥時藥液均勻噴施到馬鈴薯葉片、莖稈的正、背面上。施藥器械為金花牌背負式電動噴藥器,容量20L,工作壓力為0.4mpa,噴藥速度0.5~1m/s。
1.2.4藥效調查馬鈴薯晚疫病分級標準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6],于施藥7d左右進行防治效果調查。
1.2.5收獲測產于2015年5月8日對各個小區進行收獲測產。按照馬鈴薯塊莖分級標準:150g以上為大薯,50~150g為中薯,50g以下為小薯,將所收塊莖分為大中薯和小薯,分別計算重量和比例,并同時記錄總產量(kg/hm2)。
1.2.6安全性調查于對照藥劑每次施藥前及末次藥后7d左右調查所有處理藥劑對作物的安全性,如發現有藥害癥狀(變色、枯黃、壞死、簇生、枯萎、生長發育延緩、畸形等),按照0~100%記錄癥狀的嚴重程度;如未發現藥害癥狀,則記錄藥害嚴重程度為0。
1.2.7試驗安排試驗期間的具體安排及天氣情況記錄如表3所示。

表3 馬鈴薯晚疫病藥效防治試驗施行安排及天氣情況
2結果
2.15種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本試驗雖然自播種到2015年清明節前沒有有效降雨,一直干旱,前兩次調查各小區均未出現晚疫病發病現象,但并未影響試驗結果。節后溫度升高伴隨有效降雨,如表4所示,空白對照晚疫病爆發且來勢迅猛,兩周內病情指數從4.70%陡升至 96.22%。同時,對照藥劑表現符合預期,除長期使用的銀法利687.5g/L SC或因出現耐藥性,表現不夠理想,后期防效僅為55.56%,其余4種藥劑均達到了80%以上的防治效果。特別是德勁 47% SC和金雷 68% WP田間表現優秀,在此次試驗中的防治效果分別維持在97%和93%左右,同時百泰 60%WG及科佳 100g/L SC的后期防效也分別達到87.98%和80.22%。

表4 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藥效比較
2.25種藥劑對馬鈴薯的保產效果
從表5可以看出,在此次供試的5種藥劑當中,保產效果最好的是德勁 47% SC,折合產量為18535 kg/hm2,其中大中薯率為90.82%,保產率達到了34.16%。其后保產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金雷68% WP (25.08%)>百泰 60% WG(23.85%)>科佳 100g/L SC(22.95%)>銀法利 687.5g/L SC(18.02%),前三種殺菌劑也有一定的保產效果,其中施用百泰 60% WG和科佳 100g/L SC的田塊的大中薯率也達到了90%以上。
2.35種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安全性評價
于對照藥劑每次施藥前及末次藥后7d調查所有處理藥劑對作物的安全性,整個試驗期間均未發現有藥害癥狀(變色、枯黃、壞死、簇生、枯萎、生長發育延緩、畸形等),藥害嚴重程度記錄為0,此次供試的5種藥劑科佳 100g/L SC、銀法利 687.5g/L SC、金雷 68% WP、百泰60% WG和德勁 47% SC均對馬鈴薯品種費烏瑞它具有安全性。

表5 馬鈴薯晚疫病藥效防治產量比較
3 討論
目前,化學防治仍是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如何解決藥劑頻繁單一使用產生的田間抗性仍是重要難題。銀法利 687.5g/L SC本來也是不錯的殺菌劑,田間表現良好,但由于多年重復使用,在本試驗中的防效及保產率均排在最末,由此可見篩選出更多有效的可供交替使用的藥劑,避免同一種藥物產生耐藥性從而降低防效,是當前化學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并做好科學防治的緊要任務。
本次供試的5種藥劑對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為德勁47% SC>金雷 68% WP>百泰60% WG>科佳100g/L SC>銀法利687.5g/LSC,而保產率從高到低也是按上述順序排列,可見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保產增收聯系緊密,具有正相關關系,即做好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工作對保證馬鈴薯產量至關重要。另根據試驗結果,建議德勁47% SC 、金雷68% WP 、百泰60% WG 和科佳100g/L SC可作為成都平原馬鈴薯晚疫病防治供選藥劑交替使用,而銀法利687.5g/L SC暫時慎用。
參考文獻:
[1]金光輝.我國馬鈴薯晚疫病的研究現狀和建議[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2(6):28-31.
[2] 胡尊艷.6種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藥效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0,24(2):106.
[3] 劉波微.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新農藥篩選及經濟效益評價[J].西南農業學報,2013,26(2):595-600.
[4] 彭麗娟.5種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12):115-117.
[5] 從心黎.馬鈴薯晚疫病化學防治農藥應用概述[J]. 農藥, 2005, 44(5):198-201.
[6]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GB/T17980.34-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