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陰陽五行學說與肝臟象理論的三次變革

2015-04-03 16:38:15王洪弘李成衛王慶國王維廣
世界中醫藥 2015年11期
關鍵詞:理論功能

王洪弘 李成衛 王慶國 王維廣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100029)

陰陽五行學說與肝臟象理論的三次變革

王洪弘 李成衛 王慶國 王維廣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100029)

從歷代主流意識形態出發,探討主流意識形態對各時代陰陽五行學說與肝臟象理論的影響以及理論所產生的具體變化。漢唐時期,受經學“天人宇宙論”的影響,陰陽、五行指的是氣,來源于天,陰陽五行學說屬于氣的運行模式;肝藏為少陽、木氣化生,儲藏少陽、木氣,化生精氣構成相同爪、目等結構與物質。宋明時期,在理學新宇宙圖式影響下,陰陽指氣,五行指質,生于太極,陰陽五行學說屬于宇宙發生模式;肝為厥陰風木之氣,內寄相火,相火疏泄男子精液出現。清末以后,受西學唯物辯證法與生物學等影響,陰陽、五行為事物與現象的屬性,僅僅作為一種分析工具而非具體物質存在,此時,肝為功能系統,由木的特性推導肝主疏泄為核心功能,即肝氣疏泄全身氣機、防止郁滯的功能;由陰陽互根及物質與功能關系推導肝藏血為肝主疏泄的物質基礎,并以肝體陰用陽概括。

陰陽;五行;肝;藏象

概念和理論的演變并非一成不變,一線相承,而是不斷遷移與重構。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國思想史與中醫學發生的重要理論,在中國文化與中醫學理論中具有方法性作用。其基本圖式與內容所發生的變化,都會對同時代的中醫肝臟象理論產生巨大的影響。那么,這種變化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法國人類學家米歇爾·福柯說:“權利制造知識,權利和知識是直接相互連帶的”[1]知識的背后體現的是權利的分配,話語即權力,權利篩選能為自己服務的知識,并配合各種手段滲透到社會的各個細節。不同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代表了當時權利的基本分配,影響著當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本文以不同歷史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為基點,梳理歷史上陰陽五行學說與中醫肝臟象理論的三次變革及其相互關系。

1 漢唐時期,在經學影響下的陰陽五行與肝臟象理論

經學為漢唐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經學構建的“天人宇宙論”直接影響了當時中醫相關概念與理論的發生與發展。陰陽、五行作為中國早期認識世界的基本哲學概念,春秋以前是“涇渭分明,各成體系的”[2],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分類體系。戰國末期,陰陽家鄒衍首次明確將其結合,初步構建了陰陽五行學說[3],確立了時空相應、以小見大、五德轉移的宇宙論圖式,以陰陽的運動來推動五行的運轉,增強了解釋性。至西漢年間,儒生代表董仲舒為符合當時“大一統”的政治需要,用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改造了陰陽家的宇宙論,“將陰陽五行(天)同王道政治(人)做異質同構的類比聯系”,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天人相應”宇宙論系統圖式,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為漢武帝所推崇,影響了其后兩千余年的歷史,為“中國的文化心理結構”奠定了穩固基礎[4]。班固《漢書·五行志》中“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明確指出了這一事實[5]。其后,晉唐延續并固化了這一圖式。李澤厚認為,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學說正是天人宇宙論構建在科學思想中的表現[4]。

1.1 陰陽、五行均是氣,來源于天 早期的陰陽五行指的是氣,是天地之氣的分列,屬于并列關系。陰陽五行學說屬于氣的運行模式,其中陰陽二氣的基本運動是天地之氣的升降,而五行之氣基本的運行模式是四時之氣的有序更跌。現代學者[6]普遍認為最早使用陰陽一詞并帶有抽象意義對立的是《國語·周語》:“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文中伯陽父用陰陽二氣的失序解釋地震的發生。又如《慎子·外篇》指出:“氣之揫斂而有質者為陰,舒散而有氣者為陽……陰氣凝聚,陽在內者不得出,則激搏而為雷……陽氣正升,為陰氣所乘,則相持而為雨”[7],陰陽為具有不同特性的氣,陰陽二氣的升降失調是雷雨產生的原因。至《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8]明確指出陰陽五行是天地之氣的分列。

值得注意的是,“天”作為該時代哲學終極依據,是萬物化生的緣起,具有主宰地位。如《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也。”[8]指出具有主宰地位的“天”是陰陽、五行和天、地、人的開端,陰陽、五行之氣皆來源于天。

1.2 肝為木氣化生,儲藏源于天地的少陽之氣、木之氣 漢唐時期,肝為實體臟腑,由天地之間的木氣化生,應于春,儲藏少陽之氣、木氣,與膽、筋、目、爪、足厥陰肝經等共同構成一個木生系統。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辛,肝主目……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詳細列舉了木生系統相關的重要元素。又如《素問·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指出肝之氣來源于天。《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指出肝有儲藏天地精氣的功能。此時尚未有單獨的肝陰、肝陽以及肝主疏泄的概念與理論出現,而肝氣指的是儲藏于肝的天之木氣或應于春的少陽之氣,而魂為木之精氣,肝舍魂是五神臟理論中肝的功能,肝藏血、“血舍魂”附屬于肝舍魂理論,并不具備后世醫家所敘的諸多功能[9]。

漢唐時期的醫家認為,臟腑之氣皆來源于人體之外的天地五行之氣,五臟(即五藏)的主要功能是儲藏,保守精氣以抗邪、養生,生化精氣構成相同的體、竅、液、志。臟所表現的功能即所藏之氣的功能,五行之氣通過經絡進入五臟,充于體竅等,并進一步發揮其功能。相應地,臟的異常與恢復也由所藏之氣特性決定,主要表現為儲藏精氣的有余、不足以及運行的閉塞不通。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指出五臟之氣來源于天氣。如《素問·五藏政大論》“敷和之紀,木德周行……其用曲直……其臟肝”,指出天之木氣功用曲直,應于肝臟。又《素問·氣交變大論》“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瘍,耳無所聞”,指出木氣受邪,則肝生疾病。與此同時,與哲學概念中的陰陽、五行分別代表天地之氣的升降與四時之氣的有序更跌相類,五臟藏有陰陽之氣,其氣亦可升可降,如肝藏少陽之氣、肝氣升于左;五臟藏五行精氣,與其竅、體、液、志,俱生于四時之氣。

2 宋明時期,在理學影響下的陰陽五行與肝臟象理論

宋明時期,在經歷了魏晉時期玄學與隋唐時期佛學本體論思辨之學的興盛后,儒學批判性的吸收改造釋道的宇宙論、認識論,再建孔孟傳統,以張載、朱熹、王陽明等為代表的理學成為該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在其影響下,中醫理論也產生根本的變化。北宋時期,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著《太極圖說》,結合儒學倫理與道學宇宙圖式,構建了一幅“無極-太極-動靜-陰陽-五行-四時-萬物”“無極-太極-人極”的新宇宙圖式[3],具體指出了宇宙原動力的生發及運行規律,后傳于二程,再傳朱熹,為后人所尊崇。王夫之稱“宋自周子出而始發明了圣道之所由,一出于太極陰陽人道生化之終始”[10]。該圖雖然也提出“人與天地參”,但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不同的是,后者僅僅是宇宙論整體機械結構下自我調節反饋機制的一種發揮[4],而前者已經開始關注本體、內部動因,是“心性之學”。在這種新的范式,尤其是“無極-太極-人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物物一太極”等觀點的直接影響下,一方面,運氣學說在中醫理論中重新受到重視,并在其后很長一段時期成為中醫闡述生理病理等各方面理論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醫家不再一味于人體外部天地之間尋找生命動因,轉而關注人體自身內部的動因,尋找人身之太極,并相繼對中醫臟象理論做出了不同創新,創立了火熱論、元氣陰火論,相火論和命門說等理論,發展了中醫病機與臟象理論,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有學者認為,“太極圖說”是在董仲舒的“二元五構”模型基礎上,又加上一個一元的模型,形成一個“一元,二動,五構”的宇宙模型,“這個模型以其對稱與平衡的特性而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因而對中醫的影響也就越大”[11]。

2.1 陰陽是氣,五行是質,生于太極 宋明時期,受新的宇宙圖式的影響,陰陽五行不再是具體的氣,地位也不再平等,“氣之陰陽先有,質之五行后有”,為天地之間萬千形象產生的本體;太極“動則生陽,靜則生陰”的運動變化過程是陰陽五行的來源,陰陽五行學說屬于宇宙發生的模式。如《太極圖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12]指出太極動靜變化產生陰陽萬物。又《類經圖翼·五行統論》說到“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朱子曰∶五行質具于地而氣行于天。其實元初,只一太極,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天得一個四,地得一個四,又各有一個太極行乎其中,便是兩其五行而已。”[13]明確指出陰陽五行源于太極,一氣一質,相輔相成。又《朱子語類》“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14]“萬物、四時、五行,只是從那太極中來”,[14]進一步指出萬物皆有太極。

2.2 肝為厥陰風木之氣,內寄相火 宋元時期,肝為厥陰風木,主風主動,內寄相火,與腎藏精屬水屬靜相對;明代及清代早中期,此論仍盛,但漸漸被肝化生氣血陰陽,肝氣郁、有余化火、火動生風等新理論所替代。學術變革的在醫學內部的起因始于宋代五運六氣學說的興盛。一方面,六氣與五行相配,肝氣由儲藏應于春的少陽之氣,轉為厥陰風木之氣。如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15]。另一方面,六氣比五行多一個要素,故五行的中的火被分割為君火、相火兩種,二者便能匹配。后朱震亨延續劉完素等火熱論,以《太極圖說》為指導,將相火賦予新的含義。如《格致余論》“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故凡動皆屬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腎二部”,[16]提出相火論,認為相火寄居肝腎。

宋元時期藏為形、與氣合,五藏的核心功能不再是儲藏,而是在外氣象的形體。五藏病超越神志、經絡、體竅,核心轉為運氣所主疾病;治法方藥亦由運氣學說推導,逐漸發展為藥物歸經理論。此間,臟象理論的創新,先有劉完素火熱論,六氣、五志化火說;李東垣脾胃元氣陰火說,以火為元氣之賊;后有朱震亨相火說,陽有余、陰不足,倡滋陰說。明代及清代早中期,藏轉成為“居于內、形象于外”本體,藏即氣、即理、即太極。肝理論的核心是肝為厥陰風木、內寄相火,延續至清代中早期,如《四圣心源》:“風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人為肝……手厥陰心主以相火而化氣于風木……凡病之起,無不因于木氣之郁……是以厥陰之病,下之則寒濕俱盛,上之則風熱兼作,其氣然也。”[17]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后肝陰、肝陽的概念指的是肝自身產生陰陽[18],氣血亦然;該時期的肝主藏血主要服務于內寄相火說,用于涵養相火;另外元代朱震亨提出“司疏泄者肝也”,引發后世肝主疏泄理論;清代葉天士提出了體陰用陽新說。

3 清末以后,在西學影響下的陰陽五行與肝臟象理論

清末以后,由于政府與國力的衰弱,為強國,政府大力引進倡導西方技術、政策和知識,許多傳統知識都面臨著被西學重構甚至被拋棄的命運,當代的中醫理論便是在西方唯物辯證法以及結構-功能圖式、生物學等背景下重構產生的新理論。唯物辯證法即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始于19世紀初,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對立統一、辯證否定和質量互變三個基本規律,現象-本質、結構-功能、整體-部分、形式-內容等基本范疇。在這個大背景下,結合宋明體用關系,古代肝臟象理論知識等,為了和西醫進行區別或者附會,當時的學者們或為舊知識賦予新內容,提出新的觀點,如西醫重形質,中醫重氣化,五藏為功能系統等;或以西醫生理病理為框架梳理中醫理論的各個方面,如肝能“防止出血”的功能便是對西醫生理病理知識的附會。[19]

3.1 陰陽五行是屬性,是分析工具 陰陽五行是對事物與現象本質屬性的概括,而非具體事物;陰陽之間、五行之間的關系,只是分析原則或事物變化的本質規律,而非事物具體變化過程。陰陽五行被廣泛應用于理論分析,而在實踐中逐漸被邊緣化。其中,陰陽為一分為二的分析工具,可以具體化為結構與功能,物質與功能,本質與現象,以及中國古代哲學之形與氣、體與用、體與象等多種二分的關系。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20]對陰陽概念作出了明確界定。它表現在藏象學說上,代表每一藏具有特定功能的同時,需要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肝藏血即是為肝主疏泄配備的附屬功能。是故,肝主疏泄臨床應用廣泛,而肝藏血應用很少。五行是指被抽象出來的五種事物特性,古代哲學家們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五行學說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以及相互關系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屬于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范疇……以五行學說來闡釋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系以及外在環境的統一。”[20]明確指出了五行概念的定義及其在中醫理論中的作用。五行配屬五臟,五臟便是各行特性生命現象的本質,這是各臟的首要功能。如肝屬木,木曰曲直,故疏暢條達的木的特性表現為肝的功能,就是肝主疏泄,即肝主疏泄是由木的特性決定的首要功能。

3.2 肝氣具木之性、必陰陽互根而藏血 明代命門說代替相火說,又在清代晚期被元氣說替代。命門藏先天水火,諸臟藏后天氣血,臟腑氣血陰陽的人體模式逐漸流行。臟的功能即臟氣的功能,可分為陰陽,化為水火、氣血,由水火、氣血完成,其異常亦可通過調整其氣血、水火、陰陽完成。如王泰林《西溪書屋夜話錄》:“肝氣、肝風、肝火,三者同出異名”,“然內風多從火出,氣有余便是火。”[21]三者之中的演變關系中不再采用厥陰風木及相火說。

西學東漸,中醫醫匯通學派醫家構建的肝理論,基于西醫學實體解剖結構,并且強調肝臟氣的化功能的作用。如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五臟所屬》[22]:肝“舊說七葉,居左脅下,非也。西醫云四葉,后靠脊,前連膈膜,膽附于肝之短葉間”,“舊說肝居左,西說言肝居右,其系實居脊間正中,至診脈分部左右,亦從其氣化而分,非以形而分”。“后言所主,明其相制相成也”,秉承《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的五行、五臟順序相克才能保持正常人體生化過程。

當代中醫學臟象理論以五行特性作為五臟首要功能,如肝五行屬木,木曰曲直,故肝氣的特性為疏泄調達,功能表現為肝主疏泄,藉由舒暢全身氣機來維持情志、氣血、水液與、消化以及男子精液、女子生殖的功能。如《中醫基礎理論》第七版版教材中直言“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肝在五行屬木,木性曲直,肝氣具有木的沖和條達、伸展舒暢之能;肝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氣性喜條達而惡抑郁”直接用肝所屬的木之性來解釋肝的生理功能與特性。又陰陽互根,肝氣主疏泄的物質基礎是肝藏血。又“肝主疏泄,其用屬陽,有主藏血,其體屬血,故有體陰用陽一說”,用肝的陰陽屬性來解釋體陰用陽學說。

此時,五藏是生理功能與病理表現的本質概括,是一種功能系統。藏的功能由氣陰陽五行特性決定,以五行特性定義五藏核心功能,以陰陽互根協調各藏內部功能之間關系,即五行特定決定其首要功能、陰陽學說決定其次要功能,其異常表現與恢復方法由其功能直接推導而出。這些都是不同于前代的新理論。

4 結論

歷代陰陽五行學說內容紛雜,并不統一。本文以歷代主流意識形態主導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分析肝臟象理論的發展與創新,發現二者有明顯的相關性。如漢唐時期,陰陽、五行均為元氣、精氣,肝臟則由少陽、木氣化生,功能為儲藏少陽、木氣,生化精氣構成相同的器官與物質以及對抗外來邪氣;宋明時期,陰陽是氣、五行是質,生于太極,化生萬物,肝氣則為厥陰風木之氣而內寄相火,化生氣血、陰陽;當代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陰陽、五行是事物與現象的屬性,屬性決定其功能特點,故肝屬木主疏泄,又陰陽互根而主藏血。其中,歷代創新的陰陽五行學說,是歷代肝臟象理論以及臟象理論構建的新方法;各時期的臟象理論中蔵的實質、功能、相互關系與臨床應用、特點等內容均由當時陰陽五行學說決定。歷史上,陰陽五行學說與中醫肝臟象理論先后經歷了三次大的變革,前代的理論與臨床有的被拋棄,有的重新整合協調進入新的理論結構中。當代的中醫臟象理論,是當代學者,采用當代陰陽五行學說,整合古代肝臟理論、當代肝臟疾病診治知識、西醫學相關知識以及當代哲學思想,創造性構建的一個新理論。

[1](法)福柯.規訓與懲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9.

[2]王逸之.陰陽五行與隋唐術數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3]張其成.中醫哲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21,123.

[4]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4,139,236.

[5]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95.

[6]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95.

[7]慎到.慎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8]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2:487,269.

[9]李丹.基于知識考古學肝藏血的歷史考察[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5.

[10]王夫之.張子正蒙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5:2.

[11]李成衛.試論中醫學的構建與發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4):5.

[12]周敦頤.周敦頤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1:5.

[13]張景岳.張景岳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624.

[14]黎靖德.朱子語類[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19.

[15]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

[16]朱震亨.格致余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5-46.

[17]黃元御.黃元御醫學全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2-643.

[18]王維廣.肝陰肝陽概念的歷史考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7):514.

[19]司鵬飛.基于知識考古學的中醫肝虛實概念與補瀉治法的歷史考察[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20]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3,47-49.

[21]王泰林.西溪書屋夜話錄[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1.

[22]唐容川.唐容川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7-8.

(2015-11-02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Evolution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the Doctrine of Organ Manifestations

Wang Honghong, Li Chengwei, Wang Qingguo, Wang Weiguang

(SchoolofPreclinicalMedicine,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The paper aims to find out the evolution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doctrine of organ manifesta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jor thoughts in different ages.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were considered as qi, which came from nature.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is actually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qi. Liver is the results of shaoyang and wood qi processes, and it stores them and then transfer them into four limbs and eyes and so o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was believed that yin-yang is qi and five elements are its substances. They both generated from Taiji. The theory of yin-yang are the mechanism of how the universe formed. Liver is the reverting yin and wind and wood qi, which stores ministerial fire, and the flow of ministerial fire generates seminal fluid. After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theories were regarded as analytic devices to demonstrate diseases rather than some concrete substances. Liver is a functional body system that characterized by governing qi flow. To be specific, liver qi functions to control the flow of all kinds of qi in the body and to prevent stagnation. Also, it is believed that liver stores blood and governs qi flow, and it is a organ with yin nature but functions as a yang organ.

Yin-yang; Five elements; Liver; Doctrine of organ manifestations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11CB505100)

王洪弘(1988—),女,江西省,博士,研究方向: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論與歷史研究,中醫哲學,E-mail:whh-101@163.com

李成衛,男,北京市,副教授,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1號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E-mail:lichengw@126.com

R256.4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11.010

猜你喜歡
理論功能
也談詩的“功能”
中華詩詞(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關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幾點思考
懷孕了,凝血功能怎么變?
媽媽寶寶(2017年2期)2017-02-21 01:21:24
“簡直”和“幾乎”的表達功能
理論宣講如何答疑解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中西醫結合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31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粉嫩|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欧类av怡春院|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美毛片|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黄网站欧美内射|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页|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午夜久久影院|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99热亚洲精品6码|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99国产在线视频|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色视频| 亚洲午夜18| 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自拍偷拍欧美|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制服丝袜亚洲|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日本日韩欧美| 欧美第一页在线|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一线天|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97在线碰|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秋霞国产在线| 午夜天堂视频| 日韩av资源在线| 午夜毛片免费看| 欧美日韩午夜|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激情综合图区| 日韩第一页在线|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在线激情片| 亚洲欧美不卡|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啪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