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補絡補管湯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68例
劉衛東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筆者用張錫純補絡補管湯加減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取得較好療效,總結如下。
共68例,住院治療18例,門診治療50例,男28例,女40例;年齡10~58歲,平均(31.23±11.27)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3.51年;皮膚瘀點為主30例,鼻出血為主6例,牙齦出血為主10例,月經過多為主22例;血小板計數均在80×109/L以下,血紅蛋白26~78g/L、平均51g/L。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首屆中華血液學會全國血栓與止血學術會議修訂標準》[1]。①多次化驗檢查血小板計數減少;②脾臟不增大或者僅輕度增大;③骨髓檢查巨核細胞數增多或者正常,有成熟障礙;④潑尼松、切脾治療有效,血小板抗體IgG增多,血小板抗體補體c3增多,排除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87年8月全國中醫急癥研討會修訂”[1]。①血熱妄行型:主癥為肌膚斑色鮮紅或紫暗,甚或發黑,發熱,煩渴;次癥為起病急驟,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或弦數。②氣虛失攝型:主癥為肌膚斑色淡紅,神疲乏力,氣短;次癥為病程較長,時發時愈,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自汗,食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③陰虛火旺型:主癥為肌膚斑色鮮紅或紫暗,五心煩熱,口干,潮熱盜汗;次癥為起病緩慢,時發時愈,頭暈目眩,便秘,舌干紅少苔,脈細數。④瘀血內阻型:主癥為肌膚斑色紫黑,面色晦暗或唇舌青紫。次證為心悸,失眠,胸或腰腹固定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診斷標準的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辨證符合氣虛失攝型。
排除標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合并其他嚴重疾病。
用補絡補管湯加減。藥用生龍骨30g,生牡蠣30g,山茱萸30g,三七6g,黃芪30g,當歸15g,仙鶴草30g,血余炭6g,甘草10g。氣虛者加黨參20g、白術15g,血虛者加熟地15g、阿膠10g,陰虛者加生地15g、麥冬15g,腎陽虛者加菟絲子10g、補骨脂12g,胃熱者加石膏30g、知母15g,血熱盛者加丹皮15g、赤芍15g,伴有感染者加金銀花15g、敗醬草12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治療1個月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顯效:血小板恢復正常,無出血癥狀,2年以上無復發。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以上或較原水平上升30×109/ L,無或少出血癥狀,持續3個月以上。進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癥狀改善,持續2周以上。無效:血小板及出血癥狀無改善。
顯效14例(20.59%),良效20例(29.41%),進步30例(44.12%),無效4例(5.88%),總有效率94.12%。
王某,28歲,2000年5月10日初診。患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年,曾住院治療,先后用激素、免疫抑制等藥,雖有緩解但血小板計數從未恢復到正常水平。現上、下肢紫斑已10天,血小板計數32×109/L,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乏力,月經量多色淡,四肢紫斑隱隱,腹部隱痛,形寒肢冷,腰酸腿軟,胃納不佳,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證屬脾腎陽虛,血失統攝。治宜益腎健脾養血和營。用補絡補管湯加減。生龍骨30g,生牡蠣30g,山茱萸30g,三七8g(研末沖服),黃芪30g,當歸15g,甘草10g,山藥30g,白術15g,肉蓯蓉15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服6劑后月經凈,續服12劑后四肢瘀斑明顯減少,頭暈心悸減輕,胃納增多。原方去龍骨、牡蠣,加熟地15g、巴戟天15g,服20劑后四肢瘀斑基本消失,血小板計數73×109/L。又服20劑后血小板計數112×109/ L,開始停藥。隨訪2年,4次復查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及毛細血管脆性試驗等均正常。
本病屬中醫“血證”范疇。急性期如果失治或治療不當,邪氣留戀,日久不解,耗散正氣。治當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止血。補絡補管湯加減方方中生龍骨平肝潛陽,收斂固澀,安神;生牡蠣重鎮安神,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兩藥伍用,止血、軟堅散結之力更強[2]。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澀。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正如張氏所說,“龍骨牡蠣萸肉皆收澀,又兼具開通之力,故能補肺絡與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原為治扭之妙品”[3]。久病傷正,氣隨血耗,血虛氣亦虛,故用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益氣養血。仙鶴草、血余炭收斂化瘀止血,兩者均有明顯的促凝血作用[4],朱良春常以仙鶴草配以黃芪、大棗為基本方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療效頗佳[4]。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達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止血之功。
因此,補絡補管湯加味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確切。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80-184.
[2] 呂景山.施今墨對藥[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280-281.
[3]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3-46.
[4]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03,305.
R255.754.6
B
1004-2814(2015)03-0209-01
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