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娜
(山東省單縣東大醫院,山東 單縣274300)
分期治療面神經炎75例
趙偉娜
(山東省單縣東大醫院,山東 單縣274300)
目的:觀察面神經炎分期治療效果。方法:75例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分別采取不同的針灸等治療方法。結果:治愈62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100%。結論:分期治療面神經炎療程短,效果顯著。
面神經炎;分期;綜合治療
2007年以來,筆者用分期治療面神經炎75例取得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
75例均為我院針灸科門診患者。男36例、女39例,年齡18~70歲,病程1天~3個月,急性期20例、恢復期32例、后遺癥期23例。
診斷依據:①起病突然,發病前2天內有受風史;②患側眼裂大,眼瞼不能閉合,迎風流淚,額紋消失,不能皺眉;③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側牽引;④患側乳突部疼痛。
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以下及70歲以上者;②大腦實質性病變、腮腺炎、頜后化膿性淋巴結炎、中耳炎并發癥等累及面神經的病變;③合并有慢性胃炎、貧血、糖尿病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導致身體極度虛弱者;④不能按照療程配合治療者。
急性期:發病1~7天內,宜少針淺刺,并以針刺健側穴位為主。①取健側風池、下關、太陽、陽白、合谷、太沖,得氣后不行針,不加電刺激,留針20min,期間可用紅外線燈照射患側面部。②起針后用閃罐法在患側太陽、陽白、翳風、下關、牽正穴拔罐,每穴1min左右。③輔助按摩及康復訓練:醫者先將雙手搓熱,同時按摩患者雙側面部,用拇指指腹抹揉前額部,由下而上往返治療,使局部產生溫熱感。用小魚際部著力,在雙側面部由輕到重從前正中線向耳根方向推拿數次。然后讓患者進行皺眉、舉額、露齒、鼓腮、吹哨等動作,每次10min,每日2次,以促進患側面部的神經、肌肉功能恢復。
恢復期:發病7天~1個月,以針刺患側為主。①先取患側陽白、太陽、地倉、牽正、翳風,每穴用一次性采血針點刺3下,隨即拔罐后留罐5min,每周治療2次。②次取陽白透魚腰、陽白透頭維、四白透睛明、頰車透地倉、攢竹透魚腰、承泣透迎香、太陽透下關及顴髎、牽正、承漿、翳風、完骨、合谷、三間等穴,每次選6~8個穴位,留針30min,并加電針。電針儀用G6805-Ⅱ型,用疏密波,逐漸加大電流量,以能夠耐受的最大強度為宜,通電15~20min。期間用紅外線燈照射患側面部。③輔助按摩及康復訓練同急性期。每日1次,7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休息3天,治療1~3個療程。
后遺癥期:發病1個月~6個月,加用灸法。①用刺絡拔罐法每周治療1次;②透刺法治療,不加電針,每次取4~5個穴位,脾氣急躁者加刺雙側太沖,隔日治療1次;③取雙側足三里,溫針灸,每穴點燃2壯艾炷為度;④患側熱敏灸:在陽白、太陽、承泣、迎香、下關、聽宮、地倉、顴髎、頰車等穴區分別進行回旋、雀啄、往返、溫和灸。先用20cm長純艾條行回旋灸2 min溫熱局部氣血,繼以雀啄灸2min加強敏化,再施以溫和灸發動感傳,開通經絡。當穴位出現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時,此即是所謂的熱敏化穴[1]。探查所有熱敏穴后,選取最敏感點2~4個施以灸療,覺熱感透向深部并向四周擴散或局部有緊、壓、酸、脹感,灸至熱敏感消失,隔日治療1次。治療10~30次。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癥狀及體征均消失,閉眼好,額紋及兩側鼻唇溝完全對稱,鼓腮露齒無障礙。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體征較治療前明顯改善,額紋及兩側鼻唇溝在靜止時對稱,閉目及露齒輕度障礙。有效:癥狀稍緩解,且體征較治療前有所改善,額紋及兩側鼻唇溝不完全對稱,閉目及露齒有障礙。無效: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均無變化,額紋及鼻唇溝明顯不對稱,閉目及露齒嚴重障礙。
痊愈62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100%。治療次數最少5次,最多40次。其中發病即治療者均痊愈,未遺留后遺癥。療效欠佳者是先在外院用他法治療,發病20天~2個月以后才用本法治療者。
面神經炎是由于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癥引起,導致局部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成。本病發生、發展的規律顯著,即從面神經水腫受到卡壓逐漸發生并發展到頂峰,然后炎癥消退神經功能逐漸恢復[3]。由于不同發展階段的臨床特征各異,因此不同時期應該采取不一樣的治法。
中醫認為,本病早期屬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入絡,病在絡,故在治療上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為主,局部刺激不宜過重,宜少刺、淺刺、輕刺、遠道刺,以防其影響療效或使痊愈率下降[4]。如過早采用多針深刺或帶電強刺,易加重面神經水腫、變性,面部肌肉腫脹,不利于面神經功能的恢復,甚至出現面肌痙攣。針刺健側穴位可通過大腦的調節功能、興奮患側神經,減少炎性滲出[5]。臨床發現,凡早期治療方法不得當者,包括僅輸液治療或外貼膏藥未及時針灸、多針深刺患側及帶電強刺,大多導致病情遷延難愈。而早期及時、得當的治療,病程一般不超過45天,且不會遺留后遺癥。可見,急性期正確治療是痊愈的關鍵。恢復期邪氣由絡入經,留戀不去,治療宜采取深刺、透刺以增強疏通經脈的作用,并加用電針,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提高神經的興奮性,促進神經纖維再生,增強肌纖維的收縮[6]。但是,須注意選穴宜精,交替使用,忌連續反復刺同一穴。電針刺激也不宜超過20min,以免機體產生適應性。另外,刺絡拔罐可以祛瘀生新、活血通絡,改善病灶部位毛細血管的微循環能力,促進血液流通和末梢神經的興奮、修復、再生,
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后遺癥期由于正氣不足,筋脈失養,兼有余邪未凈,故治療應以補益氣血為主。不宜用電針強刺激,以免出現面肌痙攣[7]。在患部進行熱敏灸,能更好地使“氣至病所”,發揮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溫針灸足三里可大補氣血,提高自愈能力。
[1] 陳日新,陳明人,康明非.熱敏灸實用讀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4.
[3] 王利民.中西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醫藥學報,2011,39(3):121-124.
[4] 侯書偉,張昌元,王長春.論面癱針灸治療量的控制[J].中國針灸,2012,32(7):607-610.
[5] 呂周煥,田劇寶.周圍性面神經炎的分期治療[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8):14.
[6] 韓麗斌.透刺法加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45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1):57.
[7] 徐向暉.綜合療法治療面神經炎80例[J].河南中醫,2004,24(4):30.
R277.751.2
B
1004-2814(2015)03-0251-02
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