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楊德錢(指導)
(1.湖南中醫藥大學2009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湖南 長沙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408300)
臨證心得
從痰瘀論治原發性高血壓體會
周 亮1,楊德錢(指導)2
(1.湖南中醫藥大學2009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湖南 長沙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408300)
原發性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筆者從痰瘀論治原發性高血壓效果較好,體會如下。
飲食肥甘厚味滋膩之品,痰濕內生,濕濁阻滯中焦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脾虛則氣滯,氣機不暢,帥血無力,則血行不暢發為血瘀;痰瘀交阻互結,導致腦絡閉阻,氣血不能上榮頭目或蒙蔽清竅,腦失所養。
基本治療原則為燥濕化痰,活血通絡,息風止眩。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半夏、白術、天麻、茯苓、陳皮、桃仁、紅花、生地黃、芍藥、當歸、川芎、丹參、車前子、甘草等。
半夏白術天麻湯由半夏、陳皮、天麻、白術、茯苓、甘草等組成,具有燥濕化痰、平肝息風功效,主治風痰上擾引起的頭目眩暈。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天麻平肝潛陽,息風止眩,二者共為君藥;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濕,陳皮理氣化痰,三藥共為臣藥;甘草調和諸藥,并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化痰熄風之功效,使風熄痰除而眩暈自止。
桃紅四物湯由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加桃仁、紅花而成,補血不滯血、和血不傷血。方中生地黃滋陰補血,為君藥;當歸補血和血,可調經隧脈道之滯,為臣藥;芍藥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中開郁結、旁通經絡,二者同為佐藥。加入活血祛瘀之桃仁、紅花,有活血化瘀的作用[2]。
研究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具有降壓、擴張血管作用。桃紅四物湯不僅具有改善心功能、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及微循環作用,而且具有抗缺氧、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降血脂、增強免疫功能等多種功效[3]。
半夏有短暫的降壓,降血脂,抗心理失常作用。白術具有利尿作用,可抑制電解質重吸收,促進鈉離子的排出,還有降血糖,抗凝作用。茯苓可影響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而利尿。天麻素可降低外周阻力,擴張小動脈及微血管,同時調整神經系統的神經功能障礙,以達到止痛、降壓、鎮靜之效[4]。桃仁可增加腦及股動脈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況。紅花可興奮心臟,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血壓。丹參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流動,降低血壓。川芎能擴張冠狀動脈及腦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環,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生地黃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作用。芍藥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衍生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芍藥苷可鎮靜、抗炎止痛。當歸具有擴張冠脈作用,增加冠脈血流量以及抗血栓作用。車前子具有顯著利尿作用[5]。
楊德錢教授在其治療時隨證加減,若嘔吐加竹茹和胃降逆止嘔,脘悶、納差、腹脹者加木香、豆蔻、山楂、砂仁等理氣化濕健脾,肢體重著、心悸胸悶、舌苔白膩者加澤瀉、佩蘭、藿香等醒脾化濕,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棗仁等寧心安神,發熱、心煩者加黃芩、梔子等清熱除煩,眩暈嘔惡、手足震顫加龍骨、牡蠣、地龍等鎮肝熄風通絡之品。
譚某,男,47歲,2014年9月2日初診。因“反復頭暈、頭痛2年余,加重1周”入院。癥見頭暈、頭痛,頭身重著如裹,視物旋轉,動則加劇,惡心嘔吐,夜寐不謐,大便調,小便可,舌質淡紅苔白厚膩,脈弦滑,舌下脈絡瘀紫。BP164/90mmHg。此乃痰濁濕阻中焦,瘀血內生,清陽不升,腦絡失養。治以燥濕化痰,活血化瘀,息風通絡止眩。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化裁。半夏12g,白術20g,天麻10g,陳皮10g,桃仁15g,紅花12g,生地黃20g,赤芍15g,當歸20g,川芎15g,丹參30g,地龍12g,車前子30g,夜交藤30g,竹茹10g,甘草10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分服。2014年9月9日二診,頭暈、頭痛有所緩解,已能轉側安臥,夜寐明顯緩解,現覺納差神疲乏力,腹微脹滿,大便調,小便可,舌淡紅苔白微膩,脈弦滑,舌下脈絡瘀紫,BP136/78mmHg,原方佐以補氣健脾之品。半夏12g,白術20g,天麻10g,桃仁15g,紅花12g,生地黃20g,赤芍15g,當歸20g,川芎15g,丹參30g,地龍12g,木香10g,甘草10g,黃芪30g,山楂30g,白豆蔻10g。4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分服。隨訪癥狀明顯緩解,未再發。
高血壓屬中醫“眩暈”、“頭痛”范疇。痰、瘀是高血壓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產物和致病因素,痰瘀互結是重要病機。
楊德錢教授認為痰來于津,瘀本于血,痰瘀互結的理論來源于“津血同源”。飲食入胃,津液行于脈中,食谷精氣中的濃稠部分與營氣結合,于心臟化赤為血液,血液經心脈輸布以營養全身;痰瘀互結,阻于脈中,致脈道不利,血液流通不暢。痰瘀相互化生、互結形成的機理可分為兩方面。一是由痰致瘀,飲食肥甘厚膩之品,導致痰濁內生,濕濁痰阻中焦,閉阻經脈,臟腑功能失調,氣機不暢,血液推動無力則形成瘀滯;二是由瘀致痰,情志所傷,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血液瘀滯于脈中,則津液停滯不得輸布,形成痰濁。痰、瘀均為氣血津液代謝及臟腑功能運化功能失調所致,二者常常相兼為病,互為因果,既是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所謂“見者并行,甚者獨行”,故治宜燥濕化痰,活血化瘀,息風通絡止眩。方中半夏、白術、陳皮、車
前子、天麻燥濕化痰,健脾利尿,理氣化痰,息風止眩;生地黃、赤芍、當歸、川芎、丹參、紅花養血活血,化瘀生新,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化痰、理氣燥濕、活血通絡、息風止眩之功,故治療痰瘀互結型高血壓效果較佳。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版,2012:251.
[2] 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2002:263-267.
[3] 高學敏.中藥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312-324.
[4] 謝鳴.方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96-198.
[5] 王磊,王海月,劉紅軍.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濕中阻型高血壓[J].吉林中醫藥雜志,2010,30(6):478-479.
R249.7
B
1004-2814(2015)03-0255-02
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