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龍萬
“變型拖拉機”到底如何監管?
■鐘龍萬
近年來,一種被稱為“變形金剛”的“拖拉機”,在國省道上成群結隊地闖卡闖關,屢屢奏效,司機們稱這種拖拉機“超東風,越解放,實力賽過自卸王。”變型拖拉機掛著拖拉機的“牌子”,從事道路交通運輸,與普通貨車相比“變形拖拉機”的優勢明顯:裝載多、駕駛員準入門檻低、年檢成本低、違法成本可以忽略。“變拖”作為事故多發車輛,農機部門有權管它,卻不能上路執法;交警部門能上路執法,卻無法監管源頭。
變型拖拉機的安全性比貨車差,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可明知“變拖”安全性比不上貨運汽車,為何“變拖”仍然大行其道?其一,變型拖拉機與載重貨車相比價格要低一截,而運載能力卻不相上下;其二,拖拉機比貨車在過路過橋過渡費、保險費、營運管理費等相關費用上要少;其三,有些地方對拖拉機交通違法行為的處罰標準比載貨汽車要輕;其四,生產廠家繼續大規模生產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少拖拉機生產企業因沒有汽車生產資質,所以只能繼續生產拖拉機,廠家也是迎合市場需求,對變拖不斷進行改造提升。
尷尬之下,為規范管理,很多地方選擇不再辦理變型拖拉機的落戶、掛牌等手續,“管不了”的農機部門只能公告注銷省內所有“變形拖拉機”的信息了事。根據現行法規,農業(農業機械)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提供拖拉機登記等數據,以便后者對拖拉機駕駛人做出處理。但長期以來,這些信息卻沒有在兩個部門間有效共享。
以一紙公文注銷“變形拖拉機”信息了事,但注銷并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本就“管不了”的拖拉機更沒人管。現在許多地方的“變形拖拉機”成了“黑戶”,依然奔跑在各地的干道上。交警執法一再面臨尷尬。罰,不合法;不罰,不合情理;罰與不罰皆是難題。不少“變形拖拉機”的車主希望能早日有個名分,好安心上路,但農機部門表示,車輛注銷后,掛牌年審肯定不行。交警部門則表示,由于不在汽車產品目錄里,沒有完整的車輛手續,肯定不能在交管部門登記。
如何避免變型拖拉機帶來的無人監管的尷尬局面?當務之急是完善、修改相關法規,明確責任主體,把這些特殊車輛納入相關部門的管理范圍,莫讓“管不了”再為不作為買單。
一是加強聯合監管。各地農機安全監理機構要明確相關負責人,加強與當地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的聯系,按照地方統一部署,配合做好聯合專項整治工作。在配合做好變型拖拉機牌證信息協查的同時,結合本地區變拖安全生產實際,聯合地方安監、公安、交通部門共同開展變拖道路交通違法行為集中治理工作。
二是配合排查隱患。對于公安部門在道路交通違法行為檢查中發現需要核查的本省牌證變拖及駕駛人,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及時通過查詢并反饋變拖登記和檢驗情況、駕駛人持證情況。公安部門需要正式函復的,發放牌證農機安全監理機構積極給予回復。對于持有外省拖拉機牌證的變拖及駕駛人,農機安全監理機構也積極配合公安部門,向有關省份發送牌證信息協查函。
三是強化源頭管理。各地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嚴格執行變型拖拉機及其駕駛人“停牌、停訓、停考、停證”政策。對已經領取了本省拖拉機牌證的變拖嚴格執行“上線檢測、一年雙檢、逾檢注銷”制度,發現改型改裝等安全隱患應責令整改,并與所有人或駕駛人簽訂安全責任書。在受理變型拖拉機及其駕駛人相關牌證業務時,嚴格比對監管系統“公安交管數據”中的拖拉機及駕駛人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對吊銷、撤銷駕駛證、終身禁駕,或者拖拉機道路交通違法、事故未處理完畢的,不得受理相關牌證業務申請;對于一個記分周期內違法記分滿12分的變拖駕駛人,按規定及時組織安全教育和考試。
四是加強宣傳教育。各地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平安農機通短信平臺等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發動,營造整治氛圍。同時還應深入合作社、村組開展上門宣講活動,對變型拖拉機所有人、駕駛人進行面對面的安全宣傳教育,宣講安全文明駕駛常識,增強守法意識,并告誡違法作業、阻礙執法造成的社會后果和承擔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