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必海++高曉琴
林科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當前社會熱議的話題之一。尤其在黨的十八大強調國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后,引導林科類專業畢業生更好地服務林業行業就變得更為矚目。基于此,本文統計并分析了南京林業大學等七所國內知名林科類高等院校近年來的畢業生就業現狀數據,探討了林科類專業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困難的主要原因,從而提出了加強畢業生服務林業行業的教育對策,以期幫助更多的林科類專業畢業生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建設“美麗中國”出力,促進我國整個林業、生態行業實現有序發展。
林科類專業林業行業就業問題對策面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今天,“擴招”等原因造成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一直是引人矚目的話題之一。尤其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建設后,對林科類專業畢業生而言,他們的就業問題就變得更為矚目。然而,林科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向較為突出。眾所周知,由于林業行業自身特點的限制,林業領域往往存在畢業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用人單位往往招不到優秀人才的現象,常常出現大部分人才資源浪費的現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導林科類專業畢業生服務林業行業,幫助這些畢業生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出力,促進我國整個林業、生態行業的有序發展,就變得極其擁有現實意義。
一、林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1.就業區域較為集中
從七所林科類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布情況看,國內高校林科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區域都較為集中,基本都選擇在學校所在地進行就業,尤其是A校和G校的畢業生,五年來的平均數據分別達到了78%及91%。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高校所在地大多處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其中A校和G校更是處于經濟在全國都較為領先的長三角地區。由此可見,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很顯然,畢業生就業區域的過于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流向時的不理性,進一步加劇了就業競爭的激烈性,從而造成大部分林科類畢業生只能選擇與所學專業并不對口的工作崗位來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2.升學出國比例較高
2006~2010年七所林科類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流向統計結果表明:林科類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流向與其他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流向基本一致,依次是各類企業、升學出國、事業機關單位,這表明非公企業是吸納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
近年來七所高校林科類專業畢業生的升學出國率一直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甚至部分高校在2009年起,升學出國已成為畢業生首選的就業流向。究其原因,這與這些學校的學科優勢、整個社會大背景下本科生就業競爭力的持續下降以及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等因素密切相關。
然而,較高的林科類專業升學出國率對我國林業產業的發展來說卻并不是一個好消息。目前,我國的林業產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林業生產一線人才極為匱乏和流失嚴重。一般而言,較高學歷的人才由于對自身的未來期望較高,在選擇就業時一般持有非機關事業單位不去的想法,因而,常常出現有業不就、難下基層、即使下去也待不住的常態,近年來出現的研究生就業率不如本科生就是這一現象的最好佐證。
3.工作與專業對口率低
一般,社會上普遍認同“畢業生工作與專業對口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這一行業從業人員的質量”這一觀點。因此,文章在分析林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的過程中,將“工作與專業對口率”作為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在此次研究中,我們將“工作與專業對口率”這一概念定義為擁有全職工作并且與專業有關的大學畢業生數與有全職工作(包括與專業有關及無關)的大學畢業生數之比,并將理想值賦為100%。七所林科類高校2006~2010年林科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對口率整體偏低,并顯現出逐年下降趨勢,除部分年份突破60%外,其它各年度均維持在50%左右,甚至G校五年來的平均數據只有43%。
由此可見,林科類專業畢業生往往在進入職場的初期便與林業行業無緣,期望這部分早已流失的林科類專業人才能在后期職業發展中再走回林業行業的想法只能是無稽之談。
二、導致林業行業就業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1.林業行業工作的艱苦性
毋庸置疑,林業一直是我國最為艱苦的行業之一。由于我國的主要林區大多分布在經濟較不發達、氣候較為惡劣、基礎設施較不完備的地區,而林業產業又大多為資源依賴型產業,需要以林區資源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而,我國的大部分林業企業、事業單位就都位于交通不甚發達、信息較為閉塞、經濟環境較差的林區附近。
正如筆者在上文中提及的,區域經濟、環境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畢業生職業的選擇。因此,林業行業在地理及環境這些因素上就很難很好地幫助林科類專業畢業生無法實現個人事業理想,甚至是導致這些畢業生連最基本的生活福利都得不到保障,從而無法獲得吸引人才的優勢,更不要奢望能在后續的發展中切實地留住人才。由此,我們不難斷定林業行業所處的艱苦生活環境是導致林業行業就業比例低的關鍵要素之一。
2.畢業生求職的功利性
導致林業產業就業比例低的第二個主要原因在于畢業生的求職功利性太重。根據有關的文獻資料顯示,薪酬待遇是否豐厚、單位所在地是否在經濟發達地區、職位類別是否屬于機關事業類等正成為當代林科類專業畢業生選擇工作的重要考量標準。
很明顯,這一標準帶上了極高的求職功利性標簽,但卻也很好地表現出林科類專業畢業生對能在大城市有一份薪酬待遇較好、有利于未來發展的工作渴望。然而,眾所周知,林業產業具備如此優異條件的單位是很少的,很難滿足大部分林科類專業畢業生的這種現實需求。而相反,薪酬待遇一般、所處地理位置較偏的單位卻常常是無人問津。為此,幫助畢業生合理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減少就業過程中的盲目性,為提高畢業生前往林業行業基層單位就業的成功率而形成建議對策就變得極為重要。endprint
3.機關事業單位凡進必考制度的約束
在2006~2010年七所林科類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流向統計情況中(見表2),我們除了發現林科類專業畢業生的升學出國比例較高外,還不難發現這七所高校林科類專業的畢業生在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上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
究其原因,我們主要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還是由于畢業生求職的功利性過強。過強的功利性擇業觀使得眾多畢業生只選擇進入好的機關事業單位,導致這些崗位的競爭過渡,自然影響了進入這些單位部門的成功率;第二,林業行業機關事業單位凡進必考制度很大程度上對林科類專業畢業生成功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就業進行了制約。“凡進必考”的設置往往使林業人才產生抵制情緒,并且這樣的設計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及運氣成分,使得很多優秀的人才無法進入林業行業,為我國林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引導畢業生服務林業行業的教育對策
1.優化生源結構,給予鼓勵政策引導,提高工作與專業對口率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造成畢業生在畢業后將自身母校所在地作為首選就業區域的原因主要在于,招生時林科類高校就忽視了生源地的影響作用。一般情況下,家鄉是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僅次于母校所在地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在目前招生時,很多林科類高校卻忽視了這一要素。我們以坐落于華東地區的A校為例,該校所處的省份并非我國的林業大省,但在每年招生時,該校在本省與外省的林科類專業招生比例卻一般為2:1。由于非林業大省的緣故,該省的林科類企事業單位多為機關事業單位,自然每年所需的這方面人才數量就比較少,競爭激烈度本就比較高。而受到生源地和母校所在地的影響,大多數畢業生在畢業時也傾向于選擇在本省就業,意味著就業的競爭強度更大,多數學生只能選擇從事與自身專業并不相關的職業。
因此,若想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在招生時就仔細考慮林科類專業的生源問題,很好地優化林科類專業的生源結構,將林科類專業的招生指標合理地投放到我國的那些林業大省中區,如廣西、貴州、云南、福建等;此外,國內的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適當賦予這部分高校的招生自主權,化被動為主動,給予來自林業大省并報考林科類專業的考生加分獎勵政策,并在入學時提供給這些學生更多的獎、助學金機會,幫助這些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生活。
2.加強思想引導,激勵林科類專業學生愛林獻林
無可非議,發展好我國林業對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林業行業專業口徑窄、條件艱苦的原因,可選擇的就業單位多為基層林場、林業站等基礎設施較差的地方,所以往往造成多數林科類專業的畢業生在實習體驗過環境后,就產生了要遠離林業行業的抵觸心理。因此,若想很好地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就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專業教育時加強對學生們的思想引導,要在入學初就讓學生們做好扎根林業基層、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并采用引入鮮活案例、塑造典型形象等手段,將理想信念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幫助林科類專業的學生將國家發展、社會需要和社會理想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激發林科類專業學生投林、愛林、獻林的熱情。
3.加強就業教育,幫助林科類畢業生樹立正確擇業觀
當前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林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更是一片重災區,雖然受到擴招和體制改革帶來的影響,但與學生自身的非理性的求職擇業觀也是息息相關的。隨著2013屆本科生的畢業,我國正式迎來了首個“90后”畢業潮。而“90后”大學生因多為獨生子的緣故,從小就受到家人百般的呵護,是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所以更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他們在選擇職業時更為物質和功利,對薪資待遇、工作環境要求更高,以致對真正需要人才的基層和艱苦行業不屑一顧。
因此,幫助這些“90后”學生,尤其是位于“就業重災區”的林科類專業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就變得極為必要。我們建議高校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渠道加強對這些林科類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一是合理地利用社團文化,發揮“朋輩教育”的優勢,采用身邊人講故事的形式,將學校近年來的優秀基層就業典型編寫成案例,幫助林科類專業學生能擺正心態、合理定位,營造出良好的基層就業氛圍;二是積極邀請專家學者和心理咨詢師幫助林科類專業學生治愈心病,要讓這些學生看到長久、看到未來,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奉獻基層、受益于基層”的信心和決心;三是引入競爭危機意識教學和職業規劃意識教育,幫助他們從進入大學起就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實現不隨波逐流、不盲目就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孟雪,張福新,郭巖.林科類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及對策與思考[J].林區教學,2012,(8).
[2]杜大鵬.淺談當代林科大學生就業問題[J].林區教學,2011,(3).
[3]褚必海,孫學江.關于高校林科類專業招生就業問題的探討[J].江蘇社會科學,2012,(12).
[4]李成茂.林科類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6).
本文系南京林業大學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課題重點項目——“高校林科類專業招生就業一體化模式探究 ”(課題編號:2011A03)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