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做人做事,要講規矩。有的規矩是公開的,是明文規定;有些是口口相傳,一代傳一代的;有的是只做不說,靠自己揣摩,要依靠你善觀察,開竅了才能明白的。
國人有自己的規矩,演藝圈從來就有不少規矩,如大家都是演戲的,就不能聚眾公開喝倒彩,不能公開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些行為,被稱作“踢場”、“踩場”。這種惡劣行徑,正經人、江湖中人都極為反感,也都心中憤然。換作今天,有一戶新的商場開張,在剪彩慶典時有人突然“嗷嗷”狂叫,扔磚頭,潑油漆,這種人不講規矩,不成人之美,可稱為歹徒。年輕時,不少人接受長輩的教導,大多有一句話,要求你“中規中矩”做人做事,希望你“出門看天色,入門看臉色”,時間長了,覺這些樸實的語言充滿哲理,令人受益無窮。我們也學會在農村的待人接物,家有喜慶,鄰人必成座上賓客。即便殺豬,左鄰右舍也必須分有一份,如沒有肉分,也要煮好肉,盛一碗去送鄰居。又如稻田熟了,村里有一戶人沒人手干,那么村里一定有人施以援手幫忙收割,這些積陰德的事是必須干的。
在工廠,年輕工人尊敬老師傅,如工廠的8級師傅,享受的禮遇一點也不低于官場的廳局級干部。師傅一掏出香煙,徒弟就劃火柴或掏打火機幫忙點;師傅茶杯空了,徒弟就會沖茶倒水。總之,要顯示你是一個懂規矩的人,師傅才會把真正的手藝傳給你。這些事,筆者年輕時候都干過,放下身段才會樹立好形象,懂得規矩才能走正道,全世界都一樣。“慶豐包子”為什么好吃,每道工序都是十分講究的,整個制作是要守規矩的,一環出錯環環錯,中規中矩才能出好貨。“慶豐包子”名不虛傳。
趙本山的事情具有典型意義,在這再說幾句。趙本山現在一見人,就雙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詞,見了誰都“恭維”地笑著,把您當大爺。為啥呢?整怕了唄。說實話,趙本山被突襲,像炸“珍珠港”那樣炸趙本山,他是有些“過失”被抓住的。這過失是,國人有“不露富”的規矩,俗話是“錢不露眼”,但趙本山忘了,戴飾物,穿名牌,買飛機等,這是其一;其二是擴張太盛,傷了同行,占了人家地盤,人家便恨你,文藝圈的“領土”意識一直很重,你占地經營,等于亂拆遷,能服你嗎?;其三是沒有歸順意識,你一支山寨隊伍,有名有利有地位,你叫正式的團隊臉往哪撂?名不正言不順,你趙本山始終要歸順一個部門,才叫背靠大樹好乘涼。宋江為什么辛辛苦苦排名次,他老人家是希望名正言順啊。
打趙本山的人同樣觸犯了規矩。省內省外,國內國外,趙本山被罵得像秦檜一樣,像和珅一樣,像甫志高一樣。要是一般的人,要是一個要面子的人,早就面朝大海,當然不盼春暖花開,而是萬念俱灰。規矩是約束眾人的事,一方守規,一方不守規,事情就不會圓滿,我們的足球、籃球、拳擊,所有什么大項目都設裁判的,目的就是一個—大家遵守規矩,不要違規。這些都可以折射到人生的大舞臺上,如果沒有規矩,那只會亂作一團,無所適從,一生無所作為。
規矩是多種多樣的,有各式各樣行規,各種的規章制度,我們就要善于發現和挖掘一些安身立命的重要規矩,一些做人做事不可違反的規律,那就會坦然、坦蕩、坦誠。你所走的人生之路,也可變成坦途,一路無阻。這些規矩是什么呢?不少書中都有,其中像孔孟之道的指點,像《道德經》的啟發,像《弟子規》的約定,像《三字經》的通俗可操作,這都是人生的一些規矩,人生中必須掌握的要領,不可違。
講規矩的人,凡事有交待的人,凡事有頭尾的人,總會給人一個良好的印象。反之,不講誠信,不講規矩的人,則形象不佳,廣州話稱這些人是:“無料到,無嘢到。”筆者認識一個常悔棋的人,那人是沒有人愿意和他下棋的。他拿著裝著棋子的膠袋一家一家動員,別人都不肯跟他下,說他沒規沒矩。去到誰的家,每家的男人都說偏頭痛、心絞痛、血壓高,能推則推,說不方便下棋,并說這是醫囑。
其實,做人做事也大抵如此,不守規矩之人,誰愿和他謀事共事呢?下棋如此,做人做事同樣,這類事無城鄉差別,無職業分別,無階層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