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峰,夏其廷,余 波,任柏林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蔬菜工作站,四川 達州 635006)
達川區設施蔬菜生產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建議
杜云峰,夏其廷,余 波,任柏林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蔬菜工作站,四川 達州 635006)
近年來,達州市達川區設施蔬菜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筆者通過調研,分析了設施蔬菜產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
設施蔬菜;存在問題;發展建議
近幾年來,達川區設施蔬菜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產業初見成效,呈現“前快后穩”的發展態勢,正進入“提質增效期”。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及城鎮化快速推進,達川區設施蔬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下面就此談幾點看法和建議。
通過近10年的發展,達川區設施蔬菜基礎明顯加強,產品競爭力顯著上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幅度提高。蔬菜生產基本實現了由零散種植向優勢區域集中連片、由單季栽培向周年生產、由傳統粗放型向精細集約型、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跨越。老基地得到鞏固提升,新基地得到快速拓展,規模超前,效果凸顯,蔬菜淡旺季矛盾得到了有效緩解,極大地豐富了市民“菜籃子”。截止2014年,達川區設施蔬菜面積達4000余hm2(其中大棚約700hm2),大棚蔬菜每畝年均純收入達4000元,高的達10000余元,產業的大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2.1 流轉土地,規模經營,是產業發展大趨勢
發展設施蔬菜,合理流轉土地很關鍵。面對家庭承包和人多地少的現實矛盾,按照平等、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流轉土地,顯得非常迫切和必要。目前來看,我區設施蔬菜發展走“合作社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比較可行。如何規范專合社管理、降低生產風險、暢銷產銷渠道、確保菜農的經濟利益、提高生產積極性等有待探索。在流轉過程中,要做好“三個到位”:一是宣傳到位,要通過參觀學習、召開會議等多種形式,轉變群眾思想觀念;二是補償到位,制訂出切合當地實際并保持與物價水平同步增長的土地補償標準并按年度進行兌現,實行逐年增長并按水稻等實物折價的辦法來確保土地出租方的利益不受損失;三是保障到位,對于失地農民存在的生產生活問題,可通過簽訂優先用工協議等辦法來消除后顧之憂。
2.2 搞好服務,強化支撐,是產業發展的堅實保障
設施蔬菜作為新興產業,需要政府不斷支持。從2006年開始,區委、政府給予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關注前所未有。一是解決了基礎設施配套問題。已經建成達川區“趙—雙”萬畝設施蔬菜基地,農業、水利、交通、電力等部門在生產道路、排灌溝渠、農資農機等配套設施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有效提升了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二是解決資金制約問題。在我區設施蔬菜基地建設過程中,通過整合涉農項目資金來扶持產業發展。三是解決技術需求問題。為解決農業技術人員缺乏、菜農技術水平與設施蔬菜發展要求不適應的問題,區蔬菜工作站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編印實用技術資料、田間實地指導等多種形式加大蔬菜技術推廣力度,從育苗移栽、田間管理以及茬口銜接等方面進行全程服務,生產者技術水平得到了不斷提高。
3.1 大棚設施投入大、技術水平相對較低
大棚設施建造費用偏高,尤其是鋼架大棚,許多人缺乏開拓意識,不愿冒險行事。同時,改革開放以來,勞務輸出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青壯年農民失去了發展農業的興趣,大部分進城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短缺,留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
3.2 規模基地種養業不協調,生產性障礙問題日益突出
近幾年來,隨著達州市達川區蔬菜生產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一些蔬菜業主(大戶)為了片面追求效益最大化,大量施用化肥、偏施氮肥、不注重土壤培肥等諸多原因,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部分營養元素短缺、一些土傳病蟲害有加重的趨勢。
堅持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搞好服務,強化科技支撐,以集約化育苗為基礎,以春提早、秋延后反季節蔬菜生產為重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4.1 重點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規模流轉土地
農村留不住人,窮要走,富也走,土地逐步集中到少數經營者手上是必然的。中國農村發展之路在哪里?就在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中。家庭經營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國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式。但是,“堅持家庭經營不動搖,絕不是固化目前分散的、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方式”,而是在堅持一個原則(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的基礎上,“讓農民種自己的土地、讓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土地”,確保農民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為此,建議各級政府要制定好人口城市化的政策安排,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推動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從而增大老均耕地規模的空間和調整人均耕地分配制度的彈性,因勢利導,激勵、吸引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青壯年從事設施蔬菜生產,創新出租、互換、入股、出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轉新機制,促進農村產業化、經營集約化。
4.2 土壤改良,刻不容緩
部分設施蔬菜基地,由于多年種植,使用化肥較多,導致土壤鹽漬化、板結,病蟲害也逐年嚴重,經濟效益下降,務必進行改良。中國農耕文化表明,在做好深耕細作、合理灌溉前提下,注重有機肥的施用、輪作養地、必要時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從來就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的土壤改良最好方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
4.3 設施裝備,亟待完善
達川區設施菜發展目前處于鞏固提升階段,應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廣鋼架大棚、適度發展竹架大棚、因地制宜采用小拱棚+地膜覆蓋等蔬菜栽培設施。一是要做好大棚建設規劃,本著堅固、耐用、實惠的原則,根據市場需要和種植習慣,充分考慮我地雪、雨、風、霜、冰雹等自然災害發生率和實際負重進行設計、建造大棚,切不可急功近利。二是要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型保溫材料、保溫增溫設施、二氧化碳發生器、滴灌噴灌、換氣排濕等自動化、省力化裝置,逐步提高機械化程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減少人工成本。
4.4 搞好服務,強化支撐
一是注重試驗示范。強化蔬菜“三新”示范和“六良” 配套,嚴格蔬菜標準生產,完善良繁體系、病蟲害監控體系、菜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逐步提高科技貢獻率。繼續引進一批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市場潛力大的新品種,推廣立體栽培、生物肥料等一批新技術、新材料,同時搭建平臺,實行蔬菜集約化育苗,實現蔬菜良種全覆蓋。二是加強科技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印發資料等方式,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菜農種植技術與管理水平,造就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科技素質較高生產能手。三是健全科技服務。建立適應新形勢的技術推廣體系,大力培養鄉鎮一線農技人員和科技示范戶,提高他們科技素質。同時,鼓勵區(縣)級部門科技人員到重點基地和主要產區開展技術咨詢、田間技術指導和片區技術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