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立書
(黑龍江省穆棱市畜牧局草原站,黑龍江穆棱 157500)
牛感染伊氏錐蟲病的防治策略分析
萬立書
(黑龍江省穆棱市畜牧局草原站,黑龍江穆棱 157500)
畜牧業在我國農業中占據的比重較大,養牛業又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養牛業的發展,牛的疫病防治工作也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對牛伊氏錐蟲病的防治工作。牛伊氏錐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對農副產品的安全和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因此必須對牛伊氏錘蟲病進行重視并積極對其進行防治。只有對牛伊氏錐蟲病進行有效的防治,才能控制牛伊氏錐蟲病的傳播,保證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副食品的安全,才能促進我國養殖業的繁榮。在本文中,對牛伊氏錐蟲病的發病病因、流行特點和癥狀等進行了分析,然后對防治措施進行了探討。
伊氏錐蟲病;牛;防治
1.1 牛伊氏錐蟲病的病因分析
牛伊氏錐蟲病的主要病因是在牛的造血器官和血液中寄生了伊氏錐蟲。與大多數的寄生蟲不同,伊氏錐蟲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其活性不容易失去。伊氏錐蟲對普通藥物的耐受力也很強,一般的藥物很難將其殺死。牛伊氏錐蟲病的發病機理是牛體內有錐蟲入侵后,會進行迅速的分裂生長,在錐蟲的生長和死亡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的物質能對牛的組織器官和相應造血細胞產生破壞,從而使得牛發病。至于牛的體內如何進入了錐蟲,一般的原因是糞便、污水、小水塘和糞坑將牛的飼料污染了,或是牛誤食了含有錐蟲的雜草。
1.2 牛伊氏錐蟲病的癥狀
一般情況下,牛伊氏錐蟲病會有4~10d的潛伏期,牛在病發時會出現發熱癥狀,最高體溫可達41~42℃。眼睛的結膜出現了明顯的充血現象,眼睛流淚,然后出現蒼白、貧血的狀況,或是有黃疸出現。隨著病情的加重,病牛會逐漸消瘦,行為沒有任何力氣或是直接臥地不起,病牛末期會出現表皮潰爛、腳腫病,甚至會出現神經麻痹和其他的一些神經癥狀,從而因為嚴重的貧血消瘦而死亡。
1.3 牛伊氏錐蟲病的流行特點
該病在發病時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一般夏季發生率較高的月份是7~9月,一旦發生牛伊氏錐蟲病,其傳播和流行的速度極快,且病死率很高。牛伊氏錐蟲病主要的傳播方式是病牛和健牛間血液的接觸,牛進行直接或間接接觸都會感染伊氏錐蟲。
2.1 藥物預防要加強
對于養牛業來講,伊氏錐蟲病是一種很嚴重的牛疫,且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和傳染性。要想防治牛伊氏錐蟲病,首先需要對前期的藥物預防工作進行加強,將藥物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牛伊氏錐蟲病的防治歷史中可以發現,防治牛伊氏錐蟲病藥物注射發揮了很大的預防作用。在現階段防治牛伊氏錐蟲病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藥物的預防作用,將藥物的注射預防質量進行提高。在注射的過程中,要注意各個環節中的細節,從保管、選擇、運輸到藥物的存放等環節都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程序進行,使得藥物的安全性得到保證,并保證能順利注射藥物,將藥物對伊氏錐蟲病的預防和控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所以一定要確保牛伊氏錐蟲病的藥物預防作用。
2.2 檢疫制度必須得到相應的完善
要想徹底的防治牛伊氏錐蟲病,需要將相應的檢疫制度進行完善,這是預防牛伊氏錐蟲病的重點。在養殖的過程中,養殖戶必須定期對自己養殖的牛進行檢查,將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其中。定期對牛進行采血檢測,及時將已經感染的病牛進行隔離和轉移,以防止造成大面積的感染和流行。除了養殖場要對定期對牛進行檢疫,相關的動物衛生檢疫部門也要定期對本區的畜產品進行檢疫,并將隔離檢驗制度進行嚴格執行。只有將相關的檢疫制度完善好,才能使得檢疫工作能順利進行,才能做到有效防治牛伊氏錐蟲病。
2.3 將牛伊氏錐蟲病的宣傳工作做好
從多年的牛伊氏錐蟲病的防治工作中可以看出,防治牛錐蟲病的關鍵是廣大人民群眾和政府部門進行共同合作。只有讓廣大群眾對牛伊氏錐蟲病的嚴重性有著徹底的認識,才能在牛伊氏錐蟲病發病時進行積極的配合,幫助相關的政府防控部門進行防治工作。政府要積極對牛伊氏錐蟲病的危害性和防治方法進行宣傳,充分利用好當地的廣播和新聞媒體等工具,讓廣大的養殖戶知道如何進行安全養殖,養殖場的衛生一定要保證好,牛舍附近的糞坑和糞便等要及時進行清除,將牛舍附近的污水坑和小水塘進行及時地填充,避免牛受到錐蟲的感染。同時還要讓養殖戶明白如何防止牛伊氏錐蟲病,如何進行定期的消毒、如何噴灑殺蟲藥、如何將一些吸血的害蟲消滅掉等。對一些病死的牛尸體要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通過對養殖戶的積極宣傳,讓養殖戶能自己將這些防治工作做好,防止疫情的進一步擴大和流行。只要上下一心,政府部門和廣大群眾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防治牛錐蟲病工作得到更加有效和徹底的落實。
對于養殖戶來講,牛伊氏錐蟲病一旦發病,后果將會很嚴重。只有及時掌握牛伊氏錐蟲病的相關情況,在政府和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采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對牛伊氏錐蟲病進行積極的防治,才能使得牛伊氏錐蟲病的防治工作取得巨大進展,從而保障我國養殖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1] 馬志成.牛伊氏錐蟲病的診斷與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4,(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