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英
(遼寧省朝陽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朝陽 122000)
羊前后盤吸蟲病的防治技術
張鐵英
(遼寧省朝陽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朝陽 122000)
前后盤吸蟲病又名同端吸盤蟲病、胃吸蟲病或瘤胃吸蟲病,是指由前后盤科的吸蟲寄生于瘤胃引起的疾病,因而稱為瘤胃吸蟲病。成蟲寄生在羊的瘤胃和網胃壁上,為害不大;幼蟲則因在發育過程中移行于真胃、小腸、膽管和膽囊,可造成較嚴重的疾病,甚至導致死亡。該病遍及全國各地,南方較北方更為多見。這是綿羊的一種急性寄生蟲病,早期以十二指腸炎與腹瀉為特征。
前后盤吸蟲病;診斷;防治
病原為前后盤吸蟲(paramphistomum)。本科中的種類很多,其代表種是鹿前后盤吸蟲(paramphistomum cervi)和在我國最常見的長菲策吸蟲(fischoederius elongatus)。其成蟲主要寄生在反芻動物的瘤胃壁上,有時在網胃和重瓣胃也可發現。大多數羊均有大量蟲體寄生,危害一般不嚴重。如果有很多童蟲寄生在真胃、膽管、膽囊和小腸時,可以引起嚴重的寄生蟲病。蟲體形態因種類不同而差別很大。有的長數mm,有的達20余mm;有的灰白色,有的深紅色.它們的共同特征是蟲體肥厚,呈圓錐狀或圓柱狀。口吸盤在蟲體前端,另一吸盤較大,在蟲體后端,故不稱雙口吸蟲,而稱前后盤吸蟲。
鹿前后盤吸蟲:為淡紅色,圓錐形,長5~11mm,寬2~4mm.背面稍拱起,腹面略凹陷,有口吸盤和后吸盤各一。后吸盤位于蟲體后端,吸附在羊的胃壁上。口吸盤內有口孔,直通食道,無咽。有盲腸兩條,彎曲伸達蟲體后部。有兩個橢圓形略分葉的睪丸,前后排列于蟲體的中部。睪丸后部有圓形卵巢。子宮彎曲,內充滿蟲卵。卵黃腺呈顆粒狀,散布于蟲體兩側,從口吸盤延伸到后吸盤。蟲卵的形狀與肝片吸蟲很相似,灰白色,橢圓形,卵黃細胞不充滿整個蟲卵,只在一方面集結成群。
長菲策吸蟲:為深紅色,長圓筒形,前端稍尖,長為10~23mm,寬3~5mm。體腹面具有楔狀大腹袋。兩分叉的盲管僅達體中部。有分葉狀的兩個睪丸,斜列在后吸盤前方。圓形的卵巢位于兩側睪丸之間。卵黃腺呈小顆粒狀,散布在蟲體的兩側。子宮沿蟲體中線向前通到生殖孔,開口于腸管分叉處的前方。蟲卵和鹿前后盤吸蟲相似。
前后盤吸蟲的生活史與片形吸蟲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中間宿主是小椎實螺或尖口圓扁螺。而且羊感染囊蚴后,童蟲先在真胃、膽管、膽囊、小腸中寄生3~8周,最后返回到瘤胃中發育為成蟲。
該病遍及全國各地,南方較北方更為多見。主要發生于夏季、秋季。其中間宿主分布廣泛,幾乎在溝塘、小溪、湖沼、水田中均有大量小錐實螺,與本病的流行成正相關。
童蟲在體內移行時患病羊會出現明顯癥狀,病羊精神不振、厭食、消瘦,頑固性拉稀,糞便呈水樣,惡臭,混有血液。發病后期,精神萎靡,極度虛弱,眼瞼、頜下、胸腹下部水腫,衰竭死亡,成蟲引起的癥狀是消瘦、貧血、下痢和水腫,但經過緩慢。
剖檢可見尸體消瘦,黏膜蒼白,唇和鼻鏡上有淺在的潰瘍,腹腔內有紅色液體,有時在液體內還可發現幼小蟲體。真胃幽門部、小腸黏膜有卡他性炎癥,黏膜下可發現幼小蟲體,腸內充滿腥臭的稀糞。膽管、膽囊膨脹,內有童蟲。成蟲寄生部位損害輕微,在瘤胃壁和胃絨毛之間吸附有大量成蟲。
(1)成蟲寄生時,可用水洗沉法在糞便中查找蟲卵,蟲卵的形態與肝片吸蟲很相似,但顏色不同;(2)童蟲引起的疾病,其生前診斷主要是結合癥狀,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做出推斷;用驅童蟲的藥物試治,如果在糞便中找到相當數量的童蟲或者癥狀好轉,即可做出判斷;(3)死后診斷可根據病變及大量童蟲或成蟲的存在做出確診。
7.1 預防
(1)定期驅蟲,驅蟲的次數和時間必須與當地的具體情況及條件相結合。如每年進行1次驅蟲,可在秋末冬初進行;進行2次驅蟲,另一次驅蟲可在翌年的春季。(2)及時對畜舍內的糞便進行堆積發酵,以便利用生物熱殺死蟲卵。盡可能避免在沼澤、低洼地區放牧,以免感染囊蚴。飲水最好用自來水、井水或流動的河水,并保持水源清潔衛生,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輪牧方式,以減少病原的感染機會。(3)肝片吸蟲的中間宿主椎實螺生活在低洼陰濕地區。消滅中間宿主可結合水土改造,以破壞螺螄的生活條件。流行地區應用藥物滅螺時,可選用20mg/L的硫酸銅溶液或2.5mg/L的血防67對椎實螺進行浸殺或噴殺。
7.2 治療
(1)硫雙二氯酚:按80~100mg/kg,1次灌服;(3)硝硫氰醚(7804):按35~55mg/kg配制成懸浮液,1次灌服;(3)氯硝柳胺(滅絳靈):75~80mg/kg,1次灌服。
[1] 葉莉,童澤恩,李柏林.綿羊前后盤吸蟲病的診斷與治療[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4,(6):47-48.
[2] 牡丹.羊前后盤吸蟲病的診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