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代華,王 劍, 伏榮桃,龔學書,張 鴻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
水稻稻曲病發生與輕簡化防控關鍵技術對策
盧代華,王劍, 伏榮桃,龔學書,張鴻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針對稻曲病在四川不同水稻種植區發生的情況,本文從稻曲病癥狀、發生特點、流行因素及輕簡化防控技術對策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指導生產上對于該病的正確認識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將病害的發生控制在最低限度。
關鍵詞:稻曲病;發生特點;防控關鍵技術
近年來,水稻稻曲病的發生為害日益加重。據2013~2014年對我省生產主栽品種的調查統計,稻曲病的自然病穗率最低平均達到5%左右,最高可達22.71%,重病田塊病穗率可達80.55%,病穴率平均達到78.36%,最高可達100%。稻曲病不僅影響水稻產量,且因病菌含有毒色素,對人體的健康有不良影響,同時受染稻谷加工后品質和商品性都明顯降低。
1癥狀
水稻稻曲病(rice false smut)又稱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稱“豐產果”,其拉丁學名:U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1]。由于感病后的稻曲表面厚垣孢子為粉狀,因風雨或手動而脫落成粉霧,故農民也稱該病為“灰包病”。該病只發生于穗部,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內形成菌絲塊漸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后包于內外穎兩側,呈黑綠色,初外包1層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兩側生黑色扁平菌核,風吹雨打易脫落。
2發生特點
2.1病害侵染循環特點
病菌由落入土壤中的菌核或附著在種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7~8 月,當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適宜條件時萌發產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借氣流傳播,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侵入水稻花器及幼穎,造成谷粒發病。后病菌落入土壤中或附著在種子上,成為下年初侵染源[2]。
2.2危害特點
稻曲病對產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結實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產量損失隨著每穗稻曲病粒數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情況下,每個病穗上有稻曲病粒1~2 粒,則可造成減產5%左右;每個病穗上有稻曲病粒3~5 粒,可造成減產10%~15%;每個病穗上有稻曲病粒10~30粒,可造成減產8.5%~45.5%,空秕粒達30%~40%,千粒重下降5%以上[3]。
3流行原因[4、5]
3.1菌源
菌源是稻曲病發生的先決條件,其菌源數量與發病程度呈正相關。凡是上一年發病的田塊,第2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病,并且近水口處、田邊四周發病較田塊中間發病重,而帶菌種子則可以遠距離傳播。防治不當或不防治,造成田間菌的大量積累及致病力的增強,是水稻稻曲病發生危害逐年加重的直接因素。
3.2品種抗性
從品種調查情況看,只要有菌源存在和具備病菌侵染繁殖的各種條件,幾乎所有的品種都能感染稻曲病,沒有對稻曲病表現高抗性的品種,但是不同類型的水稻品種之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這種抗性差異與水稻某些株型性狀、品種類型、生育特性有密切關系。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發病重,粳稻比秈稻發病重,矮稈、穗大、葉片寬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適宜密植的品種有利于稻曲病的發生。
3.3氣候條件
適宜的氣候條件是造成病害大發生的主要因素。水稻孕穗末期至抽穗揚花期,雨季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為病害流行創造了有利條件,適宜的氣候條件與水稻易感病的生育階段相吻合,是造成病害發生流行的關鍵。水稻破口前后幾天的降雨量與病穗率關系密切:濕度主要影響稻曲病菌的侵入能力與發病的普遍程度,溫度對稻曲形成有明顯作用,故與發病輕重程度關系明顯。
3.4栽培管理
如果農藝措施不當,栽培管理粗放,密度過大,灌水過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穎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長茂盛時氮肥施用過多,會加重病情的發展,病粒數亦相應增多。目前在水稻生產中,過量施用氮肥(尿素、碳酸氫胺等),磷肥、鉀肥、微肥用量偏少或不用,農家肥等有機肥施用量嚴重不足,致使水稻營養失衡,濃綠茂密,抗性減弱,導致稻曲病發生逐年加重。
4輕簡化防控關鍵技術對策[6]
4.1選用抗病品種
水稻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選用抗病良種是防治稻曲病經濟有效的措施。根據多年鑒定調查,可選用目前在田間表現抗病的品種如D優6511、宜香2115、K優877、川香198、C優2095、F優498等。
4.2種子消毒處理,選擇適宜播期
播種前用15.00%三唑醇可濕性粉劑100~150g拌種子100kg,24~28h后不經催芽直接播種;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2d。根據不同水稻種植區域氣候特點,通過播種期的調節,將水稻揚花期錯開處暑前后一段時間內連陰雨的天氣,如對于高山、半高山地區可選用早熟品種或適當提前播種,以避開抽穗揚花期間的陰雨天氣,降低發病率。
4.3改進栽培管理技術
搞好水稻健身栽培是預防稻曲病的最佳農藝措施。發病稻田秋季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將菌核埋入土中;春季清除病殘體及田間病源物;水稻插秧前打撈田間漂浮的菌核,以減少侵染源;淺水勤灌,適時曬田,保證田間通風透光,使水稻生長健壯,增強植株抗逆能力。在肥料運籌上,要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狀況,正確把握好施肥量和施肥時間,采用平衡施肥法。穗肥使用氮肥過多、過遲的水稻,抽穗后生長嫩綠,寄主抗病性下降,易感病。水稻穗肥不要偏施氮肥,以適量使用氮磷鉀復合肥為好。
4.4科學用藥技術
目前,藥劑防治仍然是控制水稻稻曲病危害的重要措施。選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紋曲寧(2.5%井·100億活芽孢水劑或粉劑,蘇科農化)進行防治,防治適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7d(含大苞、大肚期)用300mL/667m2對水50kg/667m2,常發重病區連續用藥2次,第二次在水稻破口期(水稻破口50%左右)施藥,齊穗期防治效果較差。也可選用愛苗、嘉潤,此類藥劑可同時兼治水稻紋枯病。
參考文獻:
[1]S.H.OU.RiceDisease[M].Commonwealthmycological institute,1972:288-295.
[2]Biswas A. False smut disease of rice: a review[J]. Environment and Ecology,2001,19( 1):67-83,126.
[3]季宏平,甄鴻杰.國內稻曲病研究現狀[J].黑龍江農業科學,1995,5:40-41.
[4]黃正興,劉才南,徐潤成.稻曲病發生規律的初步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84,(6):28-32.
[5]Bhagat A P, Prasad Y,Yadav B P. Effect of environment on flase smut infection rice[J]. Journal ofApplied Biology. 1993, 3(1-2): 56-59.
[6] 孫立晨.稻曲病在日本的發生及防治對策[J].農業與技術,2000,20(6):35-36.
作者簡介:盧代華( 1970 - ) ,女,四川華鎣人,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水稻病害,E-mail:453831354@qq.com。
基金項目:四川省科技廳支撐計劃項目(2013NZ0024)
收稿日期:201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