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報告·
隱匿性乳腺癌1例報告
患者女,54歲,因發現右腋窩腫塊4個月于2014年7月入院。查體:神志清,右側腋窩胸大肌外緣可觸及一大小約3.0 cm×2.0 cm質硬腫塊,表面光滑,活動度可,無壓痛。雙側乳腺未觸及異常。胸片及腹部超聲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雙側乳腺、腋窩右鎖骨上區彩超示雙乳腺輕度增生、右側腋窩及右側鎖骨上區多個淋巴結腫大。經陰道超聲未見子宮及雙側附件區明顯包塊。雙側乳腺鉬靶示雙側腺體內未見明顯腫塊,右側乳腺外上限見沙粒樣鈣化影,右側腋下見明顯腫大淋巴結,皮膚乳頭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血清癌胚抗原(CEA)100 ng/mL,糖類抗原(CA-153)20 U/mL,鐵蛋白(FREE)103.32 ng/mL。右腋下腫塊細針穿刺細胞學結果示淋巴結轉移癌可能性大。右腋窩腫塊活檢:淋巴結轉移性低分化腺癌,考慮乳腺來源可能性大,免疫組化結果:ER(-),PR(-),Her-2(+++),CK7(++),CK20(-),P53(+),TTF-1(-),Ki-67為25%。擇期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中沿乳腺最大徑以0.5~1.0 cm的間距連續切開,切面灰白色質韌,未見明顯腫塊,乳腺外上象限距乳頭3.0 cm增生組織中見一直徑0.3 cm組織,其顏色為淡紅色。另送檢(右)腋窩淋巴結42枚,(右)鎖骨上淋巴結11枚。病理檢查示呈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像,癌細胞呈條索狀排列,向間質浸潤性生長,周圍見乳腺導管內癌并存,間質血管中見癌組織侵犯。術后病理診斷為(右側)乳腺浸潤性導管癌伴(右腋窩)淋巴結(42/42)及(右鎖骨上)淋巴結(11/11)癌組織轉移。患者術后2周轉腫瘤科行化療。
討論:隱匿性乳腺癌是指以腋窩淋巴結轉移癌為主要臨床表現,體檢及影像學檢查均未發現乳腺內原發灶的特殊類型乳腺癌,臨床較為少見。國內報道發生率占乳腺癌的0.3%~0.5%。隱匿性乳腺癌多見于絕經后的中老年婦女,可表現為腋窩單發無痛質硬腫物,也可為多發腫物甚至為團塊狀,有時甚至可有局部的神經及血管的壓迫癥狀[1]。隱匿性乳腺癌不屬于早期癌,即便原發腫瘤尚未被臨床發現,淋巴結出現轉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應高度重視對與乳腺有關的淋巴結檢查。本例查體乳腺內未捫及實質性腫塊,僅表現為腋窩腫塊而就診,起病隱匿,臨床表現不典型。
為了提高隱匿性乳腺癌的診斷率,應注意以下方面[2]:①對腋窩淋巴結轉移癌患者,尤其是女性,要考慮到隱匿性乳腺癌的可能,并排除其他乳腺外原發癌,如惡性黑色素瘤、甲狀腺癌、肺癌、胃癌和肝癌等;②對原因不明的腋窩腫塊,均應切除行病理檢查,以防延誤診斷;③重視乳腺局部的細微變化,對有患側乳腺輕微脹大或局部組織增厚變韌感以及有異常影像學征象者,應行定位活檢;④對有病理性乳頭溢液患者,特別是血性溢液,應常規行涂片細胞學檢查和乳腺導管鏡檢查,必要時行病變導管切除以明確診斷;⑤所有腋窩腫塊標本應常規做抗人乳腺癌單克隆抗體M4G3免疫組化檢查。牛昀等[3]認為抗人乳腺癌單抗M4G3對隱匿性乳腺癌檢測具有較高的特異性,M4G3陽性的隱匿性乳腺癌病例術后標本經全乳大切片檢查有84.62%患者可找到原發灶,而未找到原發灶的病例也可以發現重度乳頭狀瘤病或重度導管上皮增生,提示M4G3在隱匿性乳腺癌診斷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對臨床考慮為隱匿性乳腺癌患者的術后乳腺標本,取材時一定要認真,將乳腺標本沿最大徑連續以0.5~1.0 cm間距切開,尋找有無腫塊,觀察其顏色、質地變化或擠壓有無粉刺樣物溢出等,仔細尋找微小病變。本例患者經多次取材,僅發現乳腺標本中一直徑為0.3 cm的組織,其顏色與周圍組織不同,對此處行病理檢查而確診。我們認為,對于臨床及影像學檢查均未發現乳腺異常的腋窩轉移癌應考慮到隱匿性乳腺癌的可能,病理檢查取材時應認真細致,連續切片檢查,以發現原發病灶。
參考文獻:
[1] 黃清豐,呂晶,霍彥平,等.隱匿性乳腺癌72例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分析[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14, 8(2):112-115.
[2]霍建設,谷敬鋒,崔專義,等.隱匿性乳腺癌的診斷與治療[J].河北醫藥,2012,34(5):739-740.
[3]牛均,傅西林,牛瑞芳,等.抗人乳腺癌單抗M4G3在隱性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3,20(7):645-656.
(收稿日期:2014-09-03)
doi:陳仲濤1,張英2(1漢川市人民醫院,湖北漢川431600;2漢川市實驗高中醫務室)10.3969/j.issn.1002-266X.2015.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