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瘤性息肉2例報告
患者1,女,63歲,因發現宮腔占位1年余于2013年5月29日入院。自然絕經4年,1年余前當地體檢超聲提示宮腔占位,考慮子宮肌瘤,囑隨診。于2013年4月來我院復查超聲提示:宮腔內偏高回聲團,息肉可能性大;子宮肌壁低回聲結節,小肌瘤不除外。既往有高血壓病史6年,2年前因乳腺癌行手術治療,術后化療8個療程,并長期口服他莫昔芬。查體心肺腹未及明顯異常,婦科檢查:陰道暢,宮頸光滑,子宮稍大,質中,無壓痛,活動好,雙附件未及明顯異常。陰道超聲示子宮后位,宮腔內可見一偏高回聲團,大小約3.7 cm×2.6 cm×3.0 cm,邊界清楚,內可見多個小透聲區,CDFI內可見血流信號。初步診斷: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擇期行宮腔鏡探查術,術中見宮腔后壁白色結節,行宮腔贅生物電切術,術后病理示子宮腺肌瘤性息肉。術后隨訪13個月無異常。
患者2,女,38歲,因陰道出血1月余于2014年6月4日入院。患者有避孕環避孕史。查體心肺腹無異常,體型肥胖,婦科檢查:陰道內有血跡,宮口脫出一直徑約4 cm球形紅色贅生物,質中,有蒂來自宮頸管。陰道超聲示子宮后位,宮內可見O環回聲,宮頸后唇可見一不均低回聲團,上端與宮頸內膜分界不清,遠端似脫出于宮頸外口,大小約4.2 cm×4.2 cm×3.0 cm。CDFI宮頸后唇不均低回聲團內可見血流信號。初步診斷:子宮黏膜下肌瘤?,節育器移位?。擇期行宮腔鏡探查術,術中見宮腔贅生物,蒂部粗約1 cm,源于宮腔后壁下段,O型節育器斜置于蒂部。行宮腔贅生物切除術+取環術。術后病理示宮腔贅生物符合子宮腺肌瘤性息肉。術后恢復好,術后1個月復查無異常。
討論:子宮腺肌瘤性息肉是子宮內膜息肉的一種特殊少見類型,與普通的子宮內膜息肉無異,其形態為帶細小蒂自宮腔底部長出,組織學上含有大量的內膜腺體,同時混雜有平滑肌成分和后壁血管,文獻報道約占子宮內膜息肉的8%[1]。臨床上缺乏特異性癥狀及體征,術前診斷困難,需病理確診。本病的發生機制尚不清楚,本組2例患者發病年齡分別為絕經期和生育期年齡,1例患者有口服他莫昔芬病史,1例患者有肥胖、帶環史,考慮其發病與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及長期機械刺激導致的致炎作用有關。
子宮腺肌瘤性息肉在臨床上少見,缺乏特異性改變,未脫出宮口時很難發現。異常子宮出血為常見的癥狀,出血可能因息肉使宮腔面積增大或息肉表面出血壞死所致。文獻報道其超聲特征性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宮腔占位性中強或高回聲團塊,內可有單個或多個小透聲區[2]。本組2例患者超聲檢查均符合上述特征。
本病缺乏特異性癥狀及體征,易被誤診及忽視。因本病常以陰道流血為主,婦檢見宮頸脫出腫物、帶蒂,易被誤診為子宮黏膜下肌瘤。本組2例患者術前均考慮為子宮黏膜下肌瘤,術后經病理檢查確診。應注意與子宮內膜癌的鑒別,子宮內膜癌多發生于絕經后女性,主要是依靠病理檢查鑒別。
息肉間質內含有平滑肌纖維組織,被以單層內膜上皮,多數有蒂與肌壁相連,腺體增生明顯及部分腺體擴張,間質是纖維結締組織與厚壁血管軸心含少量平滑肌纖維[3]。病理檢查時應注意是否存在不典型增生的腺體,此時應與子宮不典型性息肉狀腺肌瘤相鑒別,后者為低度惡性或具有惡性潛能。
鑒于子宮內膜腺肌瘤性息肉組織病理學的特殊性,藥物治療和刮宮術不能獲得滿意效果,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是最佳的治療方案,其創傷小,可以直視下完全切除息肉,療效高,復發率低。對于脫出宮頸口的腺肌瘤性息肉也可考慮鉗夾術摘除,但難于保證息肉根蒂部的完全切除。本組2例患者均采取了宮腔下息肉電切術,術后恢復好,隨訪無異常。
參考文獻:
[1] 彭雪冰,夏恩蘭,段華,等.官腔鏡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4,25(4):522-524.
[2]Furuhashi M, Miyabe Y, Oda H. Adenomyomatous polyp mimicking hydafidiform mole on ultrasonography[J]. Arch GynecolObstet, 2000,263(6):198-200.
[3]陳樂真.婦產科診斷病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78-179.
(收稿日期:2014-11-28)
doi:牛翠麗(邢臺市第三醫院,河北邢臺054000)10.3969/j.issn.1002-266X.2015.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