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強,孫 冰,李建坤,張 洋
(淄博市周村區人民檢察院,山東淄博255300)
檢察視閾下跨域環境污染治理研究
于 強,孫 冰,李建坤,張 洋
(淄博市周村區人民檢察院,山東淄博255300)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不斷加快,跨域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經濟發展模式落后、治理體制和制度不完善、監督和查辦不力、法律法規缺失以及違法成本低等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沒有直接參與治理跨域污染的權力,而是通過對各職能部門的監管來間接影響跨域污染治理。檢察機關可以通過體系化權力的全面運行,主動參與跨域污染治理工作。
檢察機關;跨域;污染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尤其是區域性、流域性環境污染事件在全國各地層出不窮。例如,2009年江蘇鹽城水污染事件、2010年安徽懷寧鉛污染事件、2011年云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2013年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水污染事件,等等,跨域污染事件不勝枚舉。不僅如此,諸如沙塵暴、大范圍的霧霾等問題也日益凸顯。由于部分污染問題發生在行政區域交界地區,在治理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相鄰行政區域相關部門互相扯皮、推諉,甚至出現兩不管現象。依照傳統的政府公共管理理論,每個行政管轄區都由不同的管理主體分別行使管轄權,地方政府常常無法解決復雜的區域性環境污染問題。跨域治理理論的興起和發展,為處理這類跨域污染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理論視角和有效的治理模式。
地域可以人為地進行行政區劃,但是環境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它的系統性、完整性不會改變,這就造成了人為行政區劃與環境的整體性之間的矛盾。因此,跨域污染的治理在客觀上要求走合作之路,必須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機制。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跨域污染治理及其衍生問題日益嚴重的嚴峻形勢下,應該積極延伸檢察職能,主動參與到跨域污染治理工作中,這既是檢察機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表現,也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地方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的內在要求。
(一)跨域環境污染的概念及分類
跨域環境污染,即跨區環境污染,指一個地區的污染物通過環境介質傳輸到相鄰行政地區,從而對該地區環境造成污染。[1]根據污染物種類和形態的不同,跨域污染可以分為:大氣跨域污染、水體跨域污染、固體廢棄物跨域轉移污染、輻射跨域污染等。由于光污染、噪聲污染等往往只是一定范圍內的局部污染,影響范圍較小,基本不會造成跨域污染的情況,因而不作過多論述。
(二)跨域環境污染的特性分析
跨域環境污染是環境污染的一種形式,具備污染物不易確定性、污染后果的潛伏性以及污染持續的長期性等普通環境污染普遍具有的一般特性。從政府職能的角度分析,跨域環境污染還具有判定標準和法律關系的復雜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區位性。跨域環境污染往往發生在相鄰行政區域的邊界地區,直接涉及到相關行政地區的利益,很難進行直接規制。二是技術性。由于污染物的種類、危害程度以及造成的損失必須經過特定的技術人員和設備進行監測才能得出,因此很難預先防范和及時發現。三是廣泛性。在已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中,一般存在眾多的排污者,因此很難確定污染行為的直接責任方,而污染造成的眾多受害者則直接反映出其危害的廣泛性。四是復雜性。跨域環境污染涉及的利益廣泛,各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十分復雜。[2]10
與一般性的污染相比,跨域環境污染的危害更大,其主要特征包括:一是全球化特征。地球是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大氣、土壤、水等各種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通,因此跨域污染的危害是全球性的,其影響范圍已經涉及到高空、海洋甚至臭氧層等。二是綜合化特征。跨域污染的影響不僅局限于工業“三廢”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危害,而且已經危及到人類生存空間的各個方面,因而治理跨域環境污染問題也必須要以區域、流域、國家乃至全球為單位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綜合整治。三是社會化特征。跨域環境污染可能影響到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社會階層,影響到整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全人類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治理跨域環境污染問題也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四是政治化特征。當前,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以環境為主題的國際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特別是跨域環境污染問題的國際政治化特點越來越明顯。[3]
(一)在發展上,“高投入、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某些地區仍有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以粗放型為主,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兩高”問題比較突出,即高投入、高污染,這種模式盡管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顯露。它一方面導致社會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的雙重危機;另一方面導致經濟結構不協調,形成缺乏市場競爭能力的生產體系,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沿海發達地區加大對高污染企業的綜合整治力度,這些污染企業不得不向偏遠地區“搬遷”,由于能給當地政府帶來可觀的稅收,這些污染企業在一些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地區仍然存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二)在監管上,治理體制和制度不完善
首先,環境的統一性和污染的流動性導致遭受污染的地方政府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治理,但由于處在不同的行政管轄區,彼此之間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治理標準,環境問題很難得到實質性的改善。其次,環境管理模式的分散性導致行政區之間在治理污染問題上相互脫節、各自為政,[4]加之缺乏足夠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在治理污染問題上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5]19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污染的問題。再次,跨域環境污染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區域合作,但是由于缺乏制度性的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在作出決策時,仍然以經濟效益作為其唯一的評判標準,對一些企業帶來的污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繼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之基層環保執法力量薄弱,人手短缺,對一些偏遠地區特別是行政區交界地區的污染問題缺乏有效監管,這也是造成跨域污染難以根除的原因之一。
(三)在監督上,查辦跨域環保領域失職瀆職行為的力度不夠大
一是發現難。除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背后的瀆職犯罪案件等有相對明顯的線索外,其他瀆職案件具有相當的隱蔽性,既包括職能、職責行為違規違法具有隱蔽性,也包括職能、職責行為后果評估具有隱蔽性。二是取證難。由于環境污染問題專業性較強,對調查取證工作要求較高,而檢察人員往往欠缺這方面的專業技術和設備,因此監督該類案件顯得力不從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成效。三是阻力大。部分地區和系統的領導過分強調部門利益,對查案心存顧慮,甚至怕“拔出蘿卜帶出泥”,對查案工作不夠支持,特別是在查處大案要案時有抵觸情緒,查案時受到的干擾較大。
(四)在立法上,專門的法律法規缺失
長期以來,我國在環境立法方面對跨域環境污染的規定是缺位的,導致對跨域環境污染的治理處在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態。2015年1月1日生效的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下文簡稱新《環保法》)第二十條規定,對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或者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但該條款仍是原則性的條款,缺乏細節性規定和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對于跨域污染治理沒有形成有效機制,執行起來仍然有一定難度。新《環保法》規定,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工作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的社會組織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但我國環境社會組織的發展極不平衡,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當前的環保社會組織中,符合新《環保法》提起訴訟條件的僅300家左右,其中有技術和經濟條件提起訴訟的大約不到一半,[6]因此僅僅依靠環境保護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難以真正實現維護社會公共環境利益的目的。
(五)在處罰上,環境違法成本較低
“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目前環境法律領域違法現象無法得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因素。[7]12除了極少數污染事件出于意外事故外,絕大多數的污染問題實際上不是偶然的,污染者對于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十分清楚,但為追求經濟利益,他們并未對污染物做必要的處理就直接排放。受害者可能也明白自己的損失與污染之間的必然聯系,但一般情況下很難進行舉證,因此環境污染事件往往難以形成民事追究,更難追究其刑事責任。在實施違法行為的總收益既定的情況下,違法成本越低,即意味著行為人的凈收益越高。正因為如此,一些企業才會頂風作案,就算被環保執法部門查處,在交納遠低于守法成本的一次性罰款后,就可以繼續污染環境,有的污染企業甚至是對受害者一邊進行遠遠低于治污成本的賠償,一邊繼續進行污染。另外,環境保護和監管瀆職犯罪在適用刑罰上判處緩刑、免刑較多,處理偏輕、打擊不力的現象在一些地方相當嚴重,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辦案效果,客觀上也縱容了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8]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沒有直接參與治理跨域污染的權力,而是通過對各職能部門的監管來間接影響跨域污染治理。檢察機關的權力主要有職務犯罪案件的偵查權、批準逮捕權、公訴權、民事行政案件抗訴權、其他監督權等。可見檢察權不是單一的權力類型,而是一種體系化的權力,檢察機關參與跨域環境污染治理主要就是通過這種體系化權力的全面運行來實現。
(一)強化跨域聯防聯控機制建設
首先,跨域環境污染防治是一項跨行政區域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相關區域、各部門協作聯動,整合資源,優化區域內產業結構和布局,實現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毗鄰地區的檢察機關和環保部門應保持常態化溝通和交流,建立聯席會議和執法聯動機制,必要情況下可舉行“多方會談”,共同應對較為復雜的跨域污染問題,從而實現對跨域污染問題進行聯防聯治的目的。[9]其次,為打破環保執法的區域性限制,建議省一級的環保部門授權市及區(縣)環保部門在一定范圍內進入污染重疊區域調查、取證,結合執法聯動機制,再由當地環保部門進行執法行動。再次,各級地方人大可就跨域污染治理問題出臺相關法規,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建議我國出臺《跨域環境污染治理合作法》,將跨域環境污染治理的合作上升到法律高度,進一步細化具體工作措施,讓跨域治理污染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強化打擊環境污染犯罪“兩法”銜接機制建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在對跨域污染進行治理過程中,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環保部門應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進一步暢通彼此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渠道,建立健全聯合應急處置機制和案件查辦協作制度,確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形成最佳環保執法合力。[10]特別是對群眾多次舉報、社會反映強烈、屢查屢犯,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案件要依法進行重點查處。檢察機關應加大對環境犯罪案件的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及審判監督力度,堅決防止和糾正“有案不送”“以罰代刑”、打擊不力等問題,充分彰顯刑罰的威懾力,切實提高環境違法犯罪成本。
(三)強化環境公益訴訟機制建設
在我國,雖然法律對檢察權介入公益訴訟并無明文規定,法學界對此類問題也仍然存在不同的爭議,至今尚未形成定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中央明確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為檢察機關在治理跨域污染問題過程中作為主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指明了方向。事實上,在司法實踐中已有不少地方的檢察機關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山東樂陵、四川樂山等地方的檢察機關,都曾針對嚴重破壞環境公益的行為,采取過公益訴訟方式,依法維護公眾環境利益。實踐證明,通過環境公益訴訟,能夠及時制止侵害環境公益的行為,對國家環境法律的實施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治理跨域污染過程中,檢察機關應當在深入研究公益訴訟的基本理論和程序操作的基礎上,吸收并借鑒檢察機關作為主體提起公益訴訟的成功經驗,對符合條件的環境公益案件,大膽嘗試提起公益訴訟,切實維護公眾環境權益,同時建議國家對相關法律作出相應的修改完善,以明確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地位。
(四)強化辦理環保領域犯罪機制建設
首先,在監督查辦跨域污染案件中,相互毗鄰地區的檢察機關應加強雙向聯合,進行信息溝通,資源共享,加大對有案不立、放縱犯罪背后的職務犯罪線索的排查力度,對涉嫌環境監管失職罪、玩忽職守罪、濫用職權罪等職務犯罪要及時立案查處,切實打擊環保各類瀆職犯罪行為。其次,環境類案件調查取證過程復雜、技術性和專業性較強,檢察機關對重大疑難環境類案件進行審查批捕和起訴時,應堅持提前介入,引導公安機關補充完善證據,確保案件順利辦理,為環境污染違法犯罪案件訴訟過程提供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再次,職務犯罪案件的偵破時機往往稍縱即逝,為防止因時過境遷、證據流失等原因導致案件流產,就需要在案發后及時立案并展開偵查,短時間內迅速發現、收集和固定證據。因此,對于涉及跨域環境污染職務犯罪案件,有管轄權的上級檢察機關應根據實際情況指定下級檢察機關受理,這樣既可以避免因管轄權不明引起爭議而貽誤戰機,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干預和阻力,確保查辦工作的順利進行。
(五)強化環境治理專題宣傳預防機制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樹立將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預防”轉變的觀念,發揮預防環境違法的前期屏障作用,強化從源頭上扭轉污染加劇的趨勢。檢察機關要緊緊圍繞法律監督職能定位,在執法辦案的同時,切實抓好環境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制宣傳教育,建立環保廉政警示教育展覽室,結合查辦的有影響的危害生態環境犯罪案件及其背后暴露出的瀆職犯罪等問題,發揮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在嚴肅查辦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職務犯罪案件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大力宣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資源集約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的政策法律,通過向環境監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等形式,促使其依法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檢察機關要深入企業、社區開展法制宣傳,鼓勵群眾依法舉報,引導社會公眾不斷提高同違法排污行為作斗爭的環境保護意識和通過法律渠道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11]
[1]張建肖,劉世偉.流域間跨區域污染的治理博弈分析—以陜南秦巴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為例[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4).
[2]宋茹吉.我國政府在跨界環境污染管理中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3]秦鵬,王芳.跨界環境污染的形成與危害性[J].經濟問題,2006,(8).
[4]蔣輝,劉師師.跨域環境治理困局破解的現實情境——以湘渝黔“錳三角”環境治理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2,(7).
[5]蒲靜.我國跨區域環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機制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1.
[6]李遠方.最高法明確公益訴訟“社會組織”類型[EB/OL].http://www.zgswcn.com/2014/1021/518866.shtml,2014-10-21.
[7]曹厚良.跨界環境污染治理的環境執法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8]宋寒松.當前環境保護和監管領域瀆職犯罪特點、成因及對策——從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視方看[J].中國環境法治,2008,(1).
[9]席鋒宇.霧霾頻襲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迫在眉睫——建立大氣污染嚴重區域治理聯防聯控機制成共識[N].法制日報,2014-05-20.
[10]王琳玲,劉云榮.新形勢下檢察機關如何履行環保監督職責[J].環境經濟, 2013,(12).
[11]宋寒松.檢察職能與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環境法治,2012,(2).
(責任編輯 李逢超)
2014-09-25
于強,男,山東淄博人,淄博市周村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孫冰,男,山東濱州人,淄博市周村區人民檢察院案管中心副主任、調研科科長;李建坤,男,山東淄博人,淄博市周村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法學碩士;張洋,男,河南南陽人,淄博市周村區人民檢察院調研科科員,碩士。
X50
A
1672-0040(2015)02-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