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潮
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712046)
苓桂甘棗湯中大棗配伍意義辨析
楊文潮
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712046)
本文就仲景苓桂甘棗湯重用大棗的意義展開論述,認為配伍大棗不僅僅是為了補中土,治水邪,更重要是為了配合桂枝茯苓平沖降逆,養陰利水。
《傷寒論》第65條曰:“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其方配伍如下:茯苓24g,桂枝12g,甘草6g,大棗15枚。從配伍中可以發現,此方含大棗十五枚,與仲景其他使用大棗方相較已屬較大劑量,而苓桂甘棗湯證屬腎陽虛水邪挾水氣而上沖,而大棗甘緩和中,其重用大棗,豈無滋補留邪之弊耶?歷代醫家對此有諸多解釋,無外乎補脾助運、培土制水之類,然而筆者認為此方配伍大棗意義主要在于配合桂枝茯苓平沖降逆,養陰利水。下面就此論點進行簡要分析,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1 苓桂甘棗湯方證分析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味大劑量茯苓和大棗組成的。本方和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及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合稱“苓桂三方”。本方與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證看似相似,實則不然,本方中既無白術,又重用大棗,故本方的適應證應側重于小腹攣急、悸動不安、有氣上沖的癥候。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為發汗過后,出現心腎陽虛,水寒盛于下焦所致,心陽受傷不能下溫于腎,腎水妄動,則見臍下動悸,水氣上沖有欲作奔豚之勢。治宜溫通心陽,化氣利水。桂枝與甘草配伍,辛甘化陽,令心陽復而能制水,桂枝重用至四兩,平沖降逆,善治奔豚。方中特別重用茯苓至半斤,為仲景茯苓用量之最,蓋藥量重則偏走于下,意在于急瀉下焦之水寒,蓋以溫通心陽,保心氣以下伏水邪。而大棗重用至十五枚,歷代醫家多以與甘草相合培土治水論之,[1-2]認為大棗補心脾,“滋助脾土,以平腎氣”[3]。但筆者以為不然,若以培土制水言之,為何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用白術,而此則用大棗呢?惜未解仲景用藥之深意也。細研《本經》,大棗不僅安中補脾,還能主心腹邪氣,助十二經,通九竅,安大驚。所以筆者認為配伍大棗主要在于與桂枝茯苓相合平沖降逆,養陰利水。
2 方中大棗的配伍意義 《本經》:“味甘,平,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別錄》:“……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澼”。就本證而言,從以下兩方面論述配伍大棗意義。
2.1 平沖降逆 心腎陽虛,水邪下泛,下氣上逆,大棗與桂枝相伍,可緩其迫促,調其沖激,《本草崇原》載:“安中者,謂大棗安中,反邪氣上干于心,下干于腹,皆可治也。”[4]水飲邪氣在下,上沖欲作奔豚,大棗甘緩,配合桂枝,可平其沖激之勢。并主大驚,《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奔豚欲作,重用大棗既可治悸,又可治驚,其甘緩之性有良好養心安神作用。有病案如下:
李某,男,45歲,2011年3月初診。多年失眠,久治無效??滔拢侯^暈,心悸,臍周跳動,時而感氣上沖心胸,沖則心煩汗出,口干不思飲,舌淡苔白,脈沉緩。此屬寒飲上擾心神,治以溫化降逆、佐以安神,給與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加味。茯苓24g,桂枝12g,炙甘草6g,大棗15枚,酸棗仁15g,遠志4g。上藥三劑服完,即可自感睡眠稍安,頭暈、心煩、氣沖上胸感亦減弱,前方加生龍骨,生牡蠣各15g,繼服5劑,病愈。
2.2 養陰利水 其意義在于欲陽先陰,正如豬苓湯之配伍阿膠,重在養血滋陰。此證為發汗后,陽虛水泛,水不化津,液不澤槁,本經有云大棗主少津液,重用大棗,并與茯苓相伍,可使津液生,水氣化,正氣固,邪氣除,“欲奪之則先予之”,培護正氣以行利水之功,有資料記載“大棗與云苓相伍治療水飲欲作奔豚。”《本經疏證》云:“蓋棗本聯木火之德,成合火土之用者也。夫以味甘性緩臭香之物,茍無火氣運用其間,則能滯物而不能動物,惟有火氣運用,則以補中,遂能托心腹之邪?!贝髼楌B護陰液而托水邪外出。并可“通九竅”,補而不滯,瀉而不傷。其意義類似葶藶大棗瀉肺湯以及十棗湯,并不僅僅在于緩其峻下,還在于養其津液利于水邪外出。病案如下:
王某,女,82歲,1999年9月初診。自述前年曾因思想情緒緊張,自發產生此證,初起感覺一股熱氣從雙側小腿沿股內側上行入腹,再沿腹內兩側上沖至胸脅部,此時即感心煩氣躁,頭暈面赤,口苦咽干,坐臥不寧,夜不能寐。每次發作20min至1h不等,開始數日發作一次,后經治療,反而間日發作,并有加重趨勢。刻下,發作頻繁,一日數次發作。小便甚少,自感尿意頻作卻每次均有不盡之感。診其脈象舌象,脈弦沉,舌淡紅苔薄黃而水滑。處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如下:茯苓30g,大棗15枚,炙甘草6g,桂枝12g。患者服藥兩日,即感小便增多,尿意暢達,又兩日,患者自覺奔豚漸少,十日后復診,患者稱此病證已不再發作?;颊呔哂斜茧喟l作的典型癥候,且伴有“小便甚少,自感尿意頻作卻每次均有不盡之感”“ 脈弦沉,舌淡紅苔薄黃而水滑”等下焦水飲不利之脈證表現。故重用大棗和茯苓,以淡滲利水,寧心安神,健脾制水。服后小便通暢下焦水氣尋路而出,奔豚即止。
3 結 語 仲景在“苓桂”三方中,唯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重用大棗15枚,其意義并不僅僅止于健脾助運、培土治水,根據其治證及《本經》所載功用,還可論斷其配伍意義并非僅僅是為了補中土,治水邪,更重要是配合其他三味藥,起到平沖降逆,養陰利水的功效。
[1] 張志聰.張志聰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640.
[2] 唐容川.唐容川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22.
[3] 許濟群.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505.
[4] 張志聰.本草崇原[M].北京:學院出版社,2011:13.
(收稿2015-03-26;修回2015-04-18)
苓桂甘棗湯 大棗 平沖降逆 養陰利水
R289.1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