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昌,楊 慶,劉雄業,王榮生,何立文,許育東,王偉雄
(信宜市人民醫院骨科,廣東 信宜 525300)
普通解剖接骨板內固定治療鎖骨中段骨折57例
王煒昌,楊 慶,劉雄業,王榮生,何立文,許育東,王偉雄
(信宜市人民醫院骨科,廣東 信宜 525300)
目的 探討普通解剖接骨板內固定治療鎖骨中段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57例鎖骨中段骨折并采用普通解剖接骨板內固定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57例隨訪6~12(6.5±1.2)個月,骨折全部解剖復位并骨性愈合,未發生內固定松動、切口感染、延遲愈合。美國肩與肘協會評分系統(ASES)評分:優53例,良3例,可1例,優良率為98.24%。結論 普通接骨板內固定治療鎖骨中段骨折有助于患者早期肩關節功能鍛煉,治療效果滿意。
鎖骨中段骨折; 普通解剖接骨板; 內固定
鎖骨連接上肢和軀干骨,為“S”型,起到一定的支撐上肢的作用。鎖骨無明顯的髓腔結構,髓內固定在推進時并不容易,需要有經驗的術者進行操作,而其“S”型結構也適合鋼板固定,是臨床鎖骨骨折進行內固定主流方式[1]。鎖骨骨折中最常見的為鎖骨中段骨折,約占80%[2]。傳統觀點認為鎖骨中段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會出現很多并發癥,建議非手術治療,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和治療理念的更新,臨床常建議采用手術治療。本研究選取信宜市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57例鎖骨中段骨折患者,均行普通解剖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將其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57例鎖骨中段骨折患者,均采用普通解剖接骨板內固定治療。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齡15~76(45.32±5.40)歲。均為閉合性新鮮骨折,右側鎖骨中段骨折31例,左側鎖骨中段骨折26例。受傷時間2.5~72.0(14.0±5.7)h。受傷原因:側方摔倒傷24例,交通傷21例,運動傷2例,高處墜落傷3例,直接暴力打擊傷7例。均無明顯手術禁忌證,手術時間為傷后1~6(2.0±1.3)d。骨折類型:橫斷型骨折14例,短斜型骨折17例,粉碎型骨折26例,均未合并血管、神經損傷。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采用頸叢神經阻滯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骨折側肩部用棉墊墊高約5 cm,常規手術區域碘酊、乙醇消毒,鋪無菌手術單,無菌塑料貼膜粘貼術區皮膚,接電刀吸引器,沿鎖骨中段骨折部位取橫行切口,切口長度為5~10 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筋膜,顯露骨折斷端,避免剝離過多骨膜,足夠放入鋼板即可;小刮勺刮除骨折斷端血凝塊及嵌入的軟組織,查找骨折碎片,用帶針頭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沖洗骨折斷端。持骨鉗夾住兩側骨折端,向兩側牽引,將有移位的骨折進行解剖復位,若有較大的骨折碎片,則用拉力螺釘或者可吸收絲線進行捆扎固定。使用6~9孔接骨板,將接骨板選取合適位置放于鎖骨上面,電鉆使用套筒進行鉆孔,鉆孔時用骨膜剝離器放于鎖骨下面,避免鉆頭鉆入胸腔及損傷鎖骨動靜脈,鉆孔后將螺釘釘入接骨板至對側皮質,骨折端兩側分別鉆入3~4枚螺釘。若骨折斷端缺損較大,可適量植骨。對有活動性出血點進行止血,生理鹽水、碘伏依次循環沖洗傷口,查視無活動性出血后依次縫合皮下筋膜、皮下脂肪層、皮膚切口。縫合皮膚之前撕去塑料貼膜,避免破損貼膜殘留于切口內。乙醇再次擦拭切口周圍,無菌敷料覆蓋包扎。
1.3 術后處理
術后密切觀察患側上肢血運及感覺運動功能,常規24 h內預防應用抗生素避免術后切口感染,定期進行切口換藥,用吊帶將上臂懸吊7~14 d。平時可適當活動上肢,并進行肩關節及肘關節的功能鍛煉以及手腕部正常范圍活動鍛煉。骨折一般于術后2~3個月愈合,骨折愈合前避免上肢舉過頭,定期拍攝肩關節正位X線片觀察骨折愈合情況。
1.4 療效評價
采用美國肩與肘協會評分系統(ASES)[3]進行肩關節功能評分。包括疼痛(50%)和生活功能(50%)兩部分,滿分100分。優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
57例患者手術切口拆線為術后10~12(11.0±0.5)d,手術切口均為Ⅰ類切口,甲級愈合。隨訪時間6~12(6.5±1.2)個月,骨折全部解剖復位并骨性愈合。ASES評分:優53例,良3例,可1例,優良率為98.24%。復查X線片示骨折愈合時間為3~6(3.2±1.1)個月。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鎖定接骨板、解剖接骨板、記憶合金環抱器、彈性髓內釘等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可以有效避免克氏針與重建接骨板所產生的問題。解剖接骨板一方面可以動力加壓以保證固定效果,另一方面又較符合鎖骨解剖形狀[4]。鎖定接骨板可以較少地剝離骨膜等軟組織,利于骨折愈合,對于骨質疏松患者有一定優勢,但價格昂貴。重建接骨板現已少用因其難以與鎖骨解剖形狀匹配,可能導致骨不愈合。記憶合金環抱器的優點有材料輕、生物相容性好、有效對抗剪切力、操作簡便等,非常適用于鎖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其缺點是操作時需要暴露骨折端并充分剝離,嚴重影響骨折部位血運。目前,鎖骨骨折臨床多采取解剖接骨板進行治療。
鎖骨骨折主要因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造成,本組病例提示間接暴力較多,共24例,占42.1%(24/57)。常見致傷為側方摔倒,因外側肩部著地,力量傳到鎖骨,導致骨折。鎖骨中段骨折有橫型、斜型、粉碎型,其中橫型和短斜型較多。粉碎型骨折的骨折片若向下移位,可能會損傷鎖骨下靜脈和神經,向上則可能造成開放性骨折。近年來鎖骨中段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因為傳統的手法復位配合橫“8”字繃帶或者鎖骨帶固定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且治療時間長,容易導致皮膚擦損、壓迫神經、血管以及骨折畸形愈合[5]。鎖骨骨折明確的手術指征有:1)合并神經、血管損傷;2)開放性鎖骨骨折;3)鎖骨外端Ⅱ型骨折;4)浮動肩;5)鎖骨粉碎性骨折,骨折塊間夾有軟組織;6)多發損傷,肢體需要早期開始功能鍛煉時;7)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而愿冒骨折不愈合的風險;8)并發神經系統或神經血管病變,不能夠長期忍受非手術制動[6]。
手術治療可以使骨折達到解剖復位,本研究中所有骨折均解剖復位并骨性愈合。對患者治療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患者術后拆線平均(11.0±0.5)d,ASES評分優良率高達98.24%,充分說明普通解剖接骨板是治療鎖骨中段骨折的理想固定方式,有助于患者肩關節和上肢功能的早期恢復。但在臨床應用中,普通解剖接骨板仍存在一些問題。本研究中1例患者手術應用的接骨板不符合鎖骨的解剖形狀及生物力學原理,接骨板及過長螺釘較大的占位效應,螺釘未打入對側皮質導致固定不牢固,骨膜剝離的范圍比較大導致骨不愈合,治療后療效可。所以,在手術操作時應盡量避開接骨板自身的不足,避免發生并發癥,例如打螺釘時盡量打入對側皮質,但同時不能穿出對側過多,避免損傷重要血管神經;剝離骨膜時應盡量少剝離,防止骨折延遲愈合;盡量解剖復位并剝離骨折斷端血腫及軟組織,使接骨板與鎖骨盡量帖服,鞏固內固定效果;若骨折斷端下方有骨質缺損,需植骨以防止骨折處折頂或向上成角造成接骨板斷裂;接骨板需足夠長度,骨折兩端需分別固定3枚或3枚以上螺釘,并且需固定雙側皮質,這樣才能有效地對抗旋轉應力和彎曲應力,達到堅強內固定的目的。
綜上所述,只要合理應用普通接骨板,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避免其不足,可使普通接骨板治療鎖骨中段骨折取得理想的效果。
[1] 邱勻峰,歐陽明.解剖型接骨板對治療鎖骨中段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0):23-24.
[2] 陳茂西,陳凱,張軍,等.經皮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鎖骨中段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9):865-866.
[3] Richards R R,An K N,Bigliani L U,et al.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houlder function[J].J Shoulder Elbow Surg,1994,3(6):347-352.
[4] 高技連,楊正芳.解剖鋼板在鎖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急癥手術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3):371-372.
[5] 曾浪清,陳云豐,劉燕潔,等.鎖骨中段骨折治療現狀[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2,33(6):374-375.
[6] 章寧杰.鎖骨骨折的臨床研究現狀[J].臨床骨科雜志,2012,15(6):695-698.
(責任編輯:羅芳)
2014-07-16
R683.41
A
1009-8194(2015)01-0045-02
10.13764/j.cnki.lcsy.2015.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