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豐 劉 偉 李玲玲 張炳立 馮學瑞
(天津中醫藥大學世界中聯教指委秘書處,天津,300193)
海外中醫藥
美國中醫現狀及問題分析
江 豐 劉 偉 李玲玲 張炳立 馮學瑞
(天津中醫藥大學世界中聯教指委秘書處,天津,300193)
中國中醫學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為世界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對美國中醫發展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探索總結中醫在西方文化背景國家健康發展的思路與方法。
美國;中醫;現狀;問題
中醫學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人文哲學思維認知自然物質規律,以防治疾病,因其使用方便、療效顯著,被廣泛傳播。在現代自然科學思維占優勢的社會氛圍下,中醫學的人文思辨思維受到局限,曾一度有“廢(中)醫存(中)藥”的爭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中醫學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為世界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美國是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中心,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國家之一,通過對其中醫發展現狀及問題的分析,探索總結中醫在西方文化背景國家健康發展的思路與方法。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18世紀中醫藥由歐洲傳入美國,至今在美國發展已有300余年的歷史[1]。1848年美國西部大開發期間大批中國勞工進入美國,中醫藥隨華人系統地傳入美國[2]。但由于文化差異美國對中醫持排斥態度,中醫一直未取得合法地位,長期以來中醫藥的使用多限于旅美華人。
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后,在美國掀起了“中國熱”“針灸熱”,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愿意接受中醫治療,中醫針灸醫師的需求增加,中醫針灸培訓學校應運而生。美國醫學界逐漸認識到中醫學安全有效、通用廣泛的特點,也開始學習中國針灸[3]。中醫針灸合法化運動相繼開展,1973年美國第一個中醫法在內華達州誕生,承認針灸合法化,接著俄勒岡、馬里蘭,加利福尼亞等各州紛紛行動,相繼承認中醫針灸合法[4]。1995年3月,美國聯邦政府的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將針灸用具列入“醫療器械管理法”,美國政府策略地認可了針灸療法。至2011年在全美51個州和特區中,已有44個州和1個特區已承認中醫針灸合法[5]。
美國把西醫稱為傳統醫學,中醫、泰醫、蒙醫、漢醫、藏醫等均被視為補充替代醫學(CAM)。美國政府逐漸重視CAM研究,1992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內部成立替代醫學辦公室(OAM)以探索“非常規醫療實踐”,年研究經費為200萬美元,到1999年NIH將OAM擴建為國家針灸和東方醫學證書委員會(NCCAM),研究資助力度增加,2006年NCCAM獲得美國國會1.23億美元的研究資助,其中有關中醫藥的課題共61項,資助額度為1 728萬美元,占年度總資助額的14.08%[6-8]。據美國Eisenberg調查,美國在60%以上的成年人接受過傳統醫學的治療,1998年美國用于另類醫學的費用近150億美元。
在美國,盡管廣大中醫工作者都在使用中藥,但中藥仍被視為食品補充劑,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中藥通過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的審查成為藥品。不過美國聯邦政府衛生保健部門逐漸認識到中國固定組方成藥的臨床療效,近期美國FDA通過的《天然藥物法規指南》指出,只要藥物確實有效,可通過FDA論證。
美國中醫教育呈現良性發展態勢,開始進入大學課堂,形成比較正規的教育教學體系。2009年ACAOM發布的《2005-2007年美國針灸中醫學校招生與師資情況分析》顯示美國針灸中醫學校連續3年總招生人數都在8 000人左右。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現有80余所中醫高等教育機構,其中有61所中醫學院獲得了認證。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醫教育開始進入著名醫學院的課堂,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等的醫學院均開設有中醫相關課程。中醫現已成為美國西醫師繼續教育中最熱門的課程。1996年開始美國NIH在全國的替代醫學研究中心設立中醫博士后項目,鼓勵美國醫生進行高水平的替代醫學研究等。
2.1 中醫藥立法 美國對中醫藥的管理可分為對中醫醫療行為的管理和對醫療器械或藥品的監管。中醫醫療行為中針灸在美國占主導地位,盡管美國多個州已經對中醫針灸立法,但是各州對針灸師的規定不盡相同,如州司法機構對使用執照針灸師、認證針灸師、注冊針灸師等頭銜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稱呼[7]。
與中藥直接相關的聯邦法律法規主要有如1906年《控制假藥聯邦藥法》、1938年《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簡稱FDCA)、2007年《補充和替代醫學產品及FDA管理指南》等11部法律法規[9]。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如《公共衛生安全和恐怖應對法》要求出口美國的食品企業必須先在FDA注冊等條款方面進行補充和修改;《植物藥研制指導原則》指出植物藥不同于化學藥,承認植物藥是藥品[10]。
美國中醫針灸、中藥立法工作已取得較大進步。但由于美國是各州分治的政治體制,目前美國尚沒有全國統一的中醫法律法規,且美國法律約束的范圍主要是針灸,美國對中醫及其他醫療技術的立法工作仍滯后于當地中醫藥發展,影響了其在美國的健康發展,相關立法工作亟待推進和完善。
2.2 中醫藥管理 美國對中醫藥的管理分為3個層次:1)聯邦政府對中醫藥的管理,如美國FDA對中藥產品的監管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家補充與替代醫學中心對中醫藥進行的權威信息指導,主要從政策導向層面進行規劃,引導產業合理發展;2)州政府中醫藥管理機構對中醫師行醫執照的管理,主要從行業技術層面進行管理,制定標準和規則規范行業科學合理發展;3)中醫藥行業管理機構對針灸甚至整個“補充與替代醫學”的管理等,這個層面是行業市場的自我規管行為,確保在符合規范要求的條件下高效率、自由發展。美國中醫藥行業管理機構眾多,其中獲政府相關部門認可,影響較大的主要有:1)全美中醫公會(AAAOM)主要指導針灸實踐,促進針灸研究和掌握針灸政策,對推動中醫藥立法發揮著重要作用;2)美國針灸與東方醫學資格認定委員會(ACAOM)評估美國的中醫藥教育情況,促進美國中醫藥教育的規范化發展,審核認證全國的針灸及東方醫學教育;3)國家針灸和東方醫學證書委員會(NCCAOM)對針灸師、中醫師進行資格考試和認證;4)美國針灸與東方醫學學院委員會(CCAOM)檢查中醫學院的各種硬件和軟件設施是否符合標準等。
美國為工業化國家,長期工業化發展積累豐富管理經驗。美國中醫藥管理機制層次清晰,機構組織發展完善,分工明確。政府負責法規、政策制定,行業組織受政府委托實施行業監督管理,相關機構實體充分競爭、自由發展。整個行業產業鏈分化完整,分工合作,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便于行業的發展與進步。但是在行業市場化同時也存在一定弊端,由于受利益驅動,行業的健康發展容易受到利益沖擊,導致行業發展畸形化。醫學當高于科學,工業化可以促進醫學產業的發展,但應時刻注意其對行業發展的不利影響。如何在中醫針灸行業市場化發展的同時兼顧專業理論內涵的專業性、系統性、完整性,是保障中醫藥在美國健康發展的關鍵。
2.3 中醫藥教育
2.3.1 教育形式 美國中醫教育有多種形式:如中醫學院教育、醫學院的中醫教育、西醫師的中醫繼續教育、NIH博士后教育及中醫職業者的繼續教育等。美國已有80余所中醫學院,而且其數量還在增加;1996年,NIH在全國的替代醫學研究中心設立了中醫博士后項目;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的一些著名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等的醫學院或附屬醫院相繼成立了補充替代醫學中心,并開展相關教育培訓和研究工作。當前,中醫學院提供的針灸或中醫藥學碩士證書或文憑教育為美國中醫教育的主流。美國中醫針灸學校都是私立的,學校規模不等,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院校,數量上基本持平。營利性院校主要進行靈活多變的培訓式教育,以滿足社會知識技能需要,非營利性學校主要從事學歷教育,以探索傳播知識、培養社會合格公民為目的。
美國中醫教育形式多樣,各界人士對中醫藥充滿興趣和熱情,但同時對其又缺乏了解和認識,不斷嘗試發展。不僅辦學形式多樣,經營方式也存在差異。一方面形式多樣有利于新鮮事物的生存、發展,另一方面形式各異也存在分散發展動力,耗費社會資源的弊端。美國中醫藥應盡快走出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成功之路。
2.3.2 院校規模 美國中醫針灸院校現有在校生8 000余人,不同規模的院校學生人數差距很大,可以從幾十到幾百不等。大者如新英格蘭針灸學院、太平洋中醫學院、美洲中醫學院等,在校生數約400~500人,中等規模學院的在校生數在200~300人左右,小者僅30~100人。大部分院校的教師人數在20~60人之間,大部分教師為兼職教師(約占2/3),他們除了在學校兼課外,一般還擁有自己的私人診所等。
教育機構規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機構的綜合實力和聲譽,美國的中醫教育機構規模差異較大。教育規模差異大一方面是由于辦學形式和經營理念差異引起的,如一般非營利性院校規模大于盈利性院校規模,因為盈利性院校更重視課程設置的實用性,針對某一專業技能進行職業培訓提高,一般對學員專業基礎要求較高,而非營利性院校則更重視人才的綜合能力培養,教育具有普適性。美國中醫藥教育更加實際,分化更加明確,體現了美國中醫藥教育的靈活性。
2.3.3 專業學制學時 2002年的《針灸師教育標準提案》規定:到2005年,中醫針灸的基本訓練將達3 000 h,到2010年則將達4 000 h,最終要把中醫教育提高到博士水平。ACAOM規定針灸專業課程最低時長不少于3個學年(至少修夠105學分或者學習1 905 h)。東方醫學專業課程最低時長不少于4學年(至少修夠146學分或者學習2 625 h)。獲得NCCAOM考試合格證書是在美國進行中醫針灸醫療活動的前提,但是參加NCCAOM針灸考試要求必須是從正規全日制中醫針灸學院畢業,教育學時不少于1 725 h,至少已完成1 000 h的培訓和500 h的臨床實習等,完成學業并獲得畢業證書。接受正規中醫針灸教育已成為美國唯一可獲得針灸考試資格的途徑,因此美國中醫針灸教育院校實際上必須以此開展中醫針灸教學活動。另外,NCCAOM要求注冊針灸師每4年需獲得60分繼續教育學分,學校或個人舉辦的講座可提供學分,學校及個人也樂于舉辦一些小型的中醫講座,滿足中醫針灸執業者的繼續教育需求。
美國中醫針灸教育發展相對完善,已形成完整產業鏈。但由于發展階段原因,當前產業層級較低,發展仍較艱難,其社會影響力和業界認可度亟需強化。專業學制學時等環節設置仍處于發展完善階段,這種自發發展模式亟需規范引導。中醫學教育國際行業組織正在搭建專業標準體系,將為各國中醫學教育發展提供指導。政策支持仍需各地民眾積極推動,努力爭取適合自己發展的政策環境。
2.4 中醫藥科研 美國重視對包括中醫藥學在內的傳統醫學的研究,每年研究經費投入不斷加大,如2004年NCCAM投入到補充替代醫學領域研究的經費就高達1.165億美元,2005年投入1.213億美元,之外NIH的其他部門也投資進行補充替代醫學研究,這些研究以機制研究、探索性臨床研究等作為首選。為提高研究質量NCCAM還制定了有關政策、指南和研究計劃。分別鼓勵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和補充替代醫學從業人員或研究者進行不同領域的研究探索。
美國傳統醫學研究有助于進一步理解認知傳統醫學(包括中醫藥),豐富和發展本土醫學體系。通過現代研究方法的檢驗,確定中醫藥物的成分、有效性、藥理學、藥代動力學特性以及安全性,闡明中醫療法的有效適應證,并揭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讓現代民眾能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醫藥,為中醫藥贏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的選擇關鍵要符合中醫專業理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探知中醫學的內在規律,因此美國中醫藥現代研究人員應首先提高中醫藥理論素養,然后才能開展符合中醫藥實際的研究活動。
綜上,美國中醫藥發展已取得一定成績,在中醫藥立法、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經驗,各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但是總體上看,與美國本土醫學相比中醫藥發展仍處在相對低級的層次,各方面仍有相當大的進取空間,當然各方面也現實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只有迎難而上逐個攻克以上問題美國中醫藥發展的潛能才能真正得以釋放。
[1]高瑪莉.美國中醫藥和中醫教育的發展[J].八桂僑刊,2000(3):59-61.
[2]馮詩婉.針灸醫學在美國的歷史與現狀及前景[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3.
[3]黃羨明.針灸醫術向美國傳播的回憶——紀念尼克松總統訪華35周年[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5):47-48.
[4]陳林興,江南,張強,等.中醫藥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現狀及比較[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5,38(1):83-85.
[5]劉偉.美國中醫教育概況及調查分析——中醫教育走向世界的策略[D].天津:天津中醫藥大學,2011.
[6]劉潤蘭,宋強.美國的中醫藥教育發展現狀[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11):998-1007.
[7]傅俊英.美國補充替代醫學的科研現狀及其與中國中醫藥研究的比較[J].中醫西醫結合學報,2008,6(6):551-554.
[8]田力欣,王超,王衛,等.歐美中醫教育概況[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4):1-4.
[9]李新華.中醫藥在美國發展現狀[J].亞太傳統醫藥,2006,3(5):39-44.
[10]秦裕輝.中醫國際化教育要先行——美國中醫藥教育考察報告[J].中醫藥導報,2005,11(9):67-71.
(2015-06-23收稿 責任編輯:王明)
Current Situation and Issues of TCM in America
Jiang Feng, Liu Wei, Li Lingling, Zhang Bingli, Feng Xuerui
(EducationCommitteeSecretariatoftheWorldFederationofChinesemedicine,Tianji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 300193)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which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ound the world.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ssues of the TCM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CM health development in countries of western culture could be provided.
America; TCM; Current Situation; Issues
本文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ISO中醫藥國際標準研制專項-中醫藥服務貿易中醫學專業教育標準體系研究”支持
江豐(1978.10—),男,醫學博士,助理研究員,從事中醫學高等教育和心腦血管疾病臨床研究,Tel:(022)59596183,E-mail:wecm@sina.com
馮學瑞(1945.11—),男,本科,教授,秘書長,中醫教育,E-mail:Fengxr@tjutcm.edu.cn
R229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