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曉明
戚曉明,南京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 210095
新世紀以來,國家在政策層面明確了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張力:《縱論我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義務教育》,〔北京〕《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年第9期。。比較突出的做法有:2006年在《義務教育法》中明確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財政保障新機制;2007年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免學雜費、免課本費,提供家庭困難寄宿生生活補貼);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惠及農村家庭的計劃;等等。在近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屢次提及農村義務教育工作,例如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提到“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種種跡象表明,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總體呈現出向好的發展態勢[2]鮑傳友:《中國城鄉義務教育差距的政策審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但是,農村義務教育實際情況究竟如何?作為最具有發言權的農村義務教育對象——學生的家長們對農村義務教育各個方面是否滿意?他們是如何評價農村義務教育的?農村義務教育還有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了解和掌握這些情況對改善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水平、對國家以及各級政府在今后制定更適宜的教育政策、對推進新時期義務教育的城鄉一體發展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義務教育是政府提供的一種公共物品或者說公共服務。從邏輯上說,教育滿意度是與公眾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滿意度評價一脈相傳的[1][6]胡平、秦惠民:《戶籍、教育水平及社會職業等級對家長義務教育滿意度的影響研究——以北京市為例》,〔成都〕《軟科學》2011年第10期。。事實上,從學術界關于農村公共物品滿意度的研究來看,農村義務教育往往被作為農村公共物品中的一類,在分析農村公共物品滿意度時必然要提及農村義務教育滿意度[2]參見李偉、燕星池、華凡凡:《基于因子分析的農村公共品需求滿意度研究》,〔西安〕《統計與信息論壇》2014年第5期。方凱、王厚?。骸痘谝蜃臃治龅霓r村公共品農民滿意度評價研究——以湖北省農戶調查數據為例》,〔北京〕《農業技術經濟》2012年第6期。朱玉春等:《欠發達地區農村公共服務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西北五省1478戶農戶的調查》,〔北京〕《中國人口科學》2010年第2期。何精華等:《農村公共服務滿意度及其差距的實證分析》,〔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李燕凌、曾福生:《農村公共品供給農民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北京〕《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第8期。。因而,有關農村公共物品滿意度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從其研究視角還是其研究方法來講都可以為農村義務教育滿意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從研究視角來講,農村公共物品滿意度的研究大都是從公共物品服務的對象——農民這個角度去分析滿意度的;從研究方法來講,以定量研究為主,從一般的定量描述到回歸模型的運用到因子分析再到幾種定量分析方法的結合,充分顯示了農村公共物品滿意度研究的精細化。
在關于教育滿意度的專題研究中,國內外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于高等教育的滿意度評價方面[3]參見Karl L A.Schools,Achievement,and Inequality:A Seasonal Perspective.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2001(2).劉凱、張傳慶:《中外高等教育滿意度研究述評》,〔武漢〕《高教發展與評估》2013年第2期。,而關于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滿意度評價的研究還較少?;A教育滿意度研究是當前教育評估研究中的一個新的領域,也是相對薄弱的領域,但研究的空間很大[4]李偉濤:《基礎教育公共服務滿意度研究述評》,《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第1期。。作為其中一部分的義務教育更是如此。當前已有的為數不多的關于義務教育滿意度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大多是家長的滿意度,也有的是公眾的滿意度,例如趙丹[5]趙丹:《縣域義務教育聚享發展:公眾滿意度評價及問題透視》,〔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通過對于西北五縣的實證調查描述性地分析了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公眾滿意度。而在家長滿意度的研究中,學者們主要對義務教育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例如胡平、秦惠民[6]通過定序邏輯回歸模型分析了戶籍、教育水平及職業等級對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長教育滿意度的影響;張娜等[7]張娜、王玥、許志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家長教育滿意度的影響研究》,〔北京〕《教育學報》2013年第3期。也運用回歸分析考察了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北京市家長教育滿意度的影響;李支峰、趙承福[8]李志峰、趙承福:《基于SEM的義務教育滿意度研究——以山東省為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3年第1期。則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山東省義務教育滿意度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此外,胡平、秦惠民在分析家長滿意度的基礎上對政府在義務教育服務中的績效進行了探討[9]胡平、秦惠民:《政府在義務教育服務中的績效分析——基于北京市義務教育滿意度的調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1年第4期。,他們還分析了滿意度對家長擇校意愿的影響[10]胡平、秦惠民:《擇校意愿的心理機制——義務教育服務滿意度模型與實證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第4期。。
從以上的研究來看,關于義務教育滿意度的研究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滿意度的研究甚少,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從研究內容上來看,目前學者主要分析了人口學因素對義務教育滿意度評價的影響,而實際上義務教育中涉及到的教育質量、教學方式、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義務教育的滿意度水平,這些方面對義務教育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因而可作進一步研究。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公共物品滿意度的研究已經運用了因子分析法等多種定量研究方法,而義務教育滿意度由于其研究起步較晚,方法的運用較為單一,因而可借鑒公共物品滿意度研究的相關方法。鑒于此,本文在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江蘇省的實地調查數據,采用因子分析法,對農村義務教育家長滿意度進行研究。
1.研究方法
農村義務教育家長滿意度是個總體概念,具體來講它包括了家長對農村義務教育中的教育教學水平、師資隊伍、管理水平、辦學條件、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的滿意程度。而這每一塊下面又可以細化為很多方面。籠統地調查家長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整體滿意度難免太過簡單,難以全面、有效地反映家長的意愿。通過細化農村義務教育的具體內容,能較為全面地反映義務教育的真實情況;但細化又會導致數據的龐雜和信息維度過大的問題,因而需要借助降維工具進行數據處理[1]李偉、燕星池、華凡凡:《基于因子分析的農村公共品需求滿意度研究》,〔西安〕《統計與信息論壇》2014年第5期。。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農村義務教育家長滿意度。
因子分析法是將眾多具有復雜關系的變量進行合并、綜合,用較少的幾個相對獨立的綜合變量(即因子變量)來描述,從而通過較少的幾個因子來反映原有變量大部分信息的統計學分析方法。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為:

其中Xi是原有的變量,共有p個;Fj是公共因子,共有m個;aij是因子載荷,表示第i個原有變量和第j個因子變量的相關關系;εi是特殊因子,表示原有變量不能被因子變量所解釋的部分[2]宋志剛等:《SPSS16實用教程》,〔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版。。
當w(j,k)→∞時,當w(j,k)→-∞時,即當待處理系數|w(j,k)|越大于λ時,處理后的 越靠近w(j,k).說明使用新閾值公式方法處理后的信號不會產生一個固定偏離.
2.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家庭年均收入等;第二部分是被調查對象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總體滿意度評價;第三部分是被調查對象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具體方面的滿意度評價。結合已有的研究并根據近年來我國以及江蘇省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規劃,從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教育均衡這5個方面設計了22個具體的測量指標。在測量過程中,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1-5分別代表“很不滿意”、“不太滿意”、“一般”、“比較滿意”、“很滿意”。具體的滿意度評價指標如表1。
3.樣本情況
研究所用的數據資料來源于2015年1-3月春節期間對江蘇省農村的實地問卷調查。本次調查范圍為江蘇省13個市(連云港、鹽城、徐州、淮安、泰州、南通、宿遷、揚州、南京、蘇州、鎮江、無錫、常州)。從每個市里按照人均GDP選取一個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的縣,每個縣隨機抽選2個鄉,每個鄉隨機抽選3個村,每個村發放10份問卷(在調查過程中注意剔除孩子在城市上學的家長)。共發放問卷780份,回收有效問卷729份,有效回收率93.46%。問卷調查對象為學生家長,其中小學階段學生家長占59.5%,初中階段學生家長占40.5%,年級分布大致均衡。問卷調查內容為農村義務教育的各個方面,包括師資隊伍、管理水平、辦學條件、教學水平、教育均衡發展等。
在被調查的樣本中,男性占48.3%,女性占51.7%;平均年齡36歲,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49歲;文化程度分布中,小學及以下占20.7%,初中占40.3%,高中或中專、職高占27.7%,大專及以上占11.3%;職業分布方面,農業勞動者占34.7%,農村管理者占4.9%,農村智力勞動者(包括醫生、教師、農技員、文化工作者等)占4.9%,鄉鎮企業職工11.8%,農村私營企業員工、個體工商戶占21.5%,外出務工人員9.9%,其他人員占12.2%;家庭平均年收入5.94萬元,最低年收入0.3萬元,最高年收入500萬元。
1.信度檢驗
本次調查所用的問卷是自行設計的,在深入分析之前首先要對問卷的品質進行檢驗,從而保證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常信度檢驗用Cronbach’sα系數來評價,當α>0.8時,表示問卷的信度很好??迫R福德提出Cronbach’s系數小于0.35時可靠性較低,在0.35和0.7之間可靠性一般,大于0.7時可靠性較高[1]蔣麗芹、吳寶泰:《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公眾滿意度研究——以江蘇無錫為例》,《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在運用SPSS19.0進行信度檢驗后發現Cronbach’sα系數為0.951,說明問卷的可靠性較高。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在被調查的所有家長中有48%的家長對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評價是一般;有33.2%的家長對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評價是比較滿意;有4.7%的家長對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評價是很滿意;有13%的家長對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評價是不太滿意;還有1.1%的家長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評價是很不滿意。其中,一般及以下的比例達到62.1%,可見農村義務教育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影響農村義務教育滿意度的因子分析
(1)Bartlett和KMO球形度檢驗。原始變量(即農村義務教育滿意度測量的各具體指標)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可以根據Bartlett和KMO球形度檢驗來判斷。經檢驗,原始變量的KMO檢驗值為0.950(>0.7),Bartlett球形檢驗p值為0.000(<0.001),表示原始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適合作因子分析。
(2)特征值與方差貢獻率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4個公共因子(F1、F2、F3、F4),見表2。方差貢獻率是衡量公共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標。從表2中可知公共因子總方差貢獻率達到70.426%,說明公共因子能較好地反映原始變量的信息。其中,第一個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最大,為50.671%,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其次是第二個公共因子;接著是第三個公共因子;影響最小的是第四個公共因子。

表2 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
(3)因子旋轉分析。公共因子與原有變量指標的關聯程度由因子載荷值表示,因子載荷值越大,表明該因子包含相應原始標量指標的信息量越多[1]朱永東等:《基于因子分析的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廣州〕《高教探索》2014年第5期。。采用正交旋轉中的方差極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旋轉在5次迭代后收斂。經過旋轉后,公共因子變量含義更加清楚。從表3可見,第一個公共因子在教師學歷、師生比、骨干教師比例、專任教師比例、考核體系、文化建設、管理水平、規章制度上的載荷系數較高,反映了師資隊伍與學校管理情況;第二個公共因子在入學機會公平、均衡編班、政府政策、教育資源均衡、就近入學上的載荷系數較高,反映了教育均衡情況;第三個公共因子在教育方式、課業負擔、教學質量、課程設置、素質教育上的載荷系數較高,反映了教育教學情況;第四個公共因子在校舍建設、學校規模、校園環境、教學設施上的載荷系數較高,反映了辦學條件情況。所有變量的共同度及公共因子對變量的載荷均大于0.5(見表3),顯示出良好的區別效度和聚合效度。
(4)因子得分分析。利用SPSS19.0軟件采用回歸法統計得出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如表4。根據因子得分,因子變量可以表示為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
F1=- 0.102X1- 0.090X2- 0.130X3-0.076X4+0.177X5+0.194X6+0.193X7+0.250X8+0.262X9+0.257X10+0.233X11+0.207X12-0.070X13-0.067X14-0.090X15-0.109X16-0.126X17-0.075X18-0.020X19-0.064X20-0.029X21-0.033X22,F2、F3、F4以此類推。根據表2的方差貢獻率,將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來計算綜合得分F綜:
F綜=0.7195F1+0.1419F2+0.0728F3+0.0658F4
由此算出綜合得分和總排名,見表4。
4.因子分析結果的解釋
(1)公共因子的解釋。如表2所示,22種農村義務教育具體方面的滿意度最終在4個公共因子上得以反映,表現了家長在農村義務教育滿意度評價上具有明顯的聚合特征。其中師資隊伍與學校管理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50.671%,教育均衡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9.992%,教育教學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5.128%,辦學條件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4.635%。這表示農村義務教育家長滿意度中的很大部分是由師資隊伍與學校管理滿意度來進行解釋的,顯示出家長對師資隊伍和學校管理的重視程度較大。而我們在問卷最后問及家長“對農村義務教育最關注的是什么”時,教師素質被列為第一位,和這里的結果也相吻合。確實,教師作為學校的教學主體,對學生的思想知識行為等各方面都會起到很大的影響。教育均衡因子和教育教學因子在解釋農村義務教育家長滿意度方面占據了第二重要和第三重要的位置,這兩個因子和第一個因子一起構成了農村義務教育的軟件因子。而處于最末位的辦學條件因子則屬于農村義務教育的硬件因子。由此可見,農村義務教育家長滿意度的絕大部分是由農村義務教育的軟件因子來進行解釋的,較小部分是有硬件因子來解釋的。這說明,隨著義務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家長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軟件因素有更高的要求,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供給中可進一步帶有針對性地加以考慮。

表3 旋轉成分矩陣表

表4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2)因子綜合得分的解釋。首先,師資隊伍與學校管理因子F1涵蓋了教師學歷、師生比、骨干教師比例、專任教師比例、考核體系、文化建設、管理水平、規章制度這八個具體方面。教師學歷、師生比、骨干教師比例、專任教師比例這四個具體變量的得分排名分別在第19、18、21、16位,排名較后,反映了家長對師資隊伍評價較低。而這其中又以骨干教師比例這個變量的排名最后,且在所有22個變量中居于倒數第二位,可見農村義務教育中骨干教師的比例尚不盡如人意,有待提高。考核體系、文化建設、管理水平、規章制度這四個具體變量的得分排名分別在第8、6、7、3位,可見家長對學校管理方面基本持認可態度。
其次,教育均衡因子涵蓋了均衡編班、入學機會公平、政府政策、就近入學、教育資源均衡這五個具體方面。這五個具體變量的得分排名分別在第1、2、4、5、15位,前四個變量排名都靠前,最后一個變量排名處于中間位置。總體來說,在教育均衡方面家長的評價較好。這和近年來江蘇省啟動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計劃相關。2010年江蘇省出臺了《關于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建設意見》;2012年江蘇省教育廳又頒布了《江蘇省縣(市、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主要指標》及《江蘇省申報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縣(市、區)公眾滿意度調查方案》;2014年江蘇省下發《關于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加快實施義務教育學?,F代化工程的意見》等,這一切都推動了教育均衡的發展。教育資源均衡這個變量的排名為15位,這說明盡管教育均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教育資源均衡方面仍可進一步提高。
第三,教育教學因子涵蓋了教學方式、課業負擔、課程設置、教學質量、素質教育這五個具體方面。這五個具體變量的得分排名分別在第14、17、20、22、13位。其中教學方式和素質教育排名處于中等位置,這和近年來江蘇省推動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相關。江蘇省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其中有一條就是推動農村素質教育發展,江蘇省要求中小學要開好藝術課程,尤其是讓每一所農村學校都開足開好藝術課程,并實行藝術教師區域流動、“走教下鄉”等政策。而課業負擔、課程設置和教學質量這三個變量排名處于末位,這表明農村義務教育在教育教學方面還面臨著很大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水平。
第四,辦學條件因子涵蓋了校舍建設、學校規模、校園環境、教學設施這四個具體方面。這四個具體變量的得分排名分別為第9、12、10、11位,這表明家長對辦學條件方面評價尚可。這和近年來江蘇省實行的相關措施有關。早在2007年江蘇省就曾對城鄉中小學校舍、設施、規模等方面的建設提出過城鄉均衡的要求;2010年又進行過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學校改善工程以及農村中小學運動場地塑膠化建設工程;2014年9月前江蘇省各地基本完成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的整改工作。
農村義務教育家長總體滿意度中有62.1%的家長滿意度為一般及以下,有37.9%的家長滿意度為很滿意和比較滿意??梢娹r村義務教育家長總體滿意度有待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總體滿意度由師資與學校管理因子、教育均衡因子、教育教學因子和辦學條件因子共同解釋。師資與學校管理因子解釋方差最大,達到50.671%;教育均衡因子次之,接著是教育教學因子以及辦學條件因子。這說明農村義務教育中的軟件因子尤其是師資隊伍與學校管理在解釋家長總體滿意度上貢獻較大,而農村義務教育中的硬件因子(這里指辦學條件)在解釋家長總體滿意度上貢獻較小。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供給中尤其要考慮軟件方面的因素。
就農村義務教育的具體方面來講,其對總體滿意度的影響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首先,由于政府自身對農村校舍建設、學校規模、校園環境、教學設施等硬件辦學條件方面的供給具有較大的力度,硬件方面基本上滿足了家長的要求,獲得相對適中的評價。其次,家長對農村義務教育軟件因素方面的態度較為復雜:對教育均衡、素質教育近年來取得的改革成績表示肯定,但在個別指標如教育資源均衡方面仍有進一步提高的需求;對學校管理方面的評價尚可;對師資隊伍和教育教學方面的評價較低,尤其是骨干教師比例、教學質量評價最低。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政府要關注家長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實際需求,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軟件方面的投入,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總體滿意度。首先,調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薪酬水平,建立教師成長服務平臺,完善優秀教師、骨干教師的動態均衡配置機制,實現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在區域、城鄉和校際的流動,從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骨干教師、優秀教師比例。其次,深化教學改革,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育部門多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提供校外學習、培訓和交流的機會,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制定課業負擔的監督、檢查和問責機制,嚴格控制課業量。第三,加大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落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推動義務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早在2012年江蘇省就頒布了《縣(市、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主要指標》,在其后的每一年教育部門工作要點中基本也都會涉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內容,但時至今日很多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例如教育經費的分配多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傾斜;確保教育起點上的機會公平,所有學校均衡編班,不分快慢班、重點班等;推動教育資源在城鄉、校際的流動、共享,消除城鄉校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