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東 紅
(陽泉市郊區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山西 陽泉 045000)
東城城市概念規劃設計與分析
張 東 紅
(陽泉市郊區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山西 陽泉 045000)
以陽泉東城城市概念規劃設計為例,介紹了建設東城的必要性,分別對東城的地理位置及區位關系、東城自然特征、現狀評價作了分析,提出了重要次級中心區目標、規劃設計思想和技術路線,并對功能分區、道路交通系統規劃、綠化系統規劃、城市空間規劃設計進行了闡述,為類似工程規劃設計積累了經驗。
城市,概念規劃,設計,空間
陽泉面對出現的諸多城市問題,依靠現有空間資源已難以調節,擴展新的城市空間勢在必行。建設北部生態新城可為老城區的功能轉移,人口疏解提供騰挪空間,同時也為城市功能和形象提升,新興產業發展,高端人才進入創造有利條件。
隨著京昆高速、新中高速、陽五高速、新城大道、漾泉大街等重大工程的實施,郊區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規劃建設57 km2的生態新城,必將進一步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之地、擴容提質的必經之地、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和要素流動的聚集之地。
1.1 東城的地理位置及區位關系
東起207國道(陽盂公路),西至白蔭鐵路,南起白泉工業區,北至上、下千畝坪村南。規劃總用地面積5.8 km2。新建的東城是郊區政府所在地——蔭營鎮區向東擴展開辟的“新城”。東城位于蔭營鎮區東部,依托新建的江正大街和區政府行政中心,是主要向東南方向擴展的區域。使郊區政府所在地由原來沿蔭營河帶狀窄溝區域,向東擴展為較開闊的發展區域,使郊區政府所在地形成規模化、現代化的陽泉市區重要的次級中心區。
1.2 東城自然特征
規劃區域地貌類型為山區丘陵,自然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林里河東西向貫穿區域,形成北高南低的溝谷。基地南側是著名的玉泉山關王廟,廟內有現存最早的宋代建筑。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山脊線,山體呈西北—東南走勢,兩條山脊上各有幾處相對較高的制高點,兩兩東西相望,形成對景。林里河自西向東穿越兩山體之間,形成的沖積開闊地成為主要開放空間,使基地的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山脈、水脈、風脈走勢相同,形成三脈歸一的景觀特征。水文、氣象: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且冬夏季較長、春秋季偏短。年均氣溫10.1 ℃,年均降水540.2 mm,無霜期160 d左右。礦產資源有鋁礬土、硫鐵礦、粘土、鐵礦石、白云石、石灰石、石英砂、紫砂陶土等,鋁礬土儲量大、品位高,僅次于世界鋁礬土王國圭亞那,現已探明儲量3.4億t。
1.3 現狀評價
優勢分析:景觀元素豐富,山、水生態環境良好,可建設用地基本處于向陽坡面,場地坡度均可整理建設,交通條件優越,依托鎮區,圍繞新行政中心具有強勢發展空間。劣勢分析:污染性耐火材料廠、粉末、煤炭加工廠、建材廠較多,與綠色環境極不協調,農村住宅相對比較密集混亂,新舊建筑混雜分布,市政設施不配套。
本區域是陽泉市主城區北擴空間承接的重要發展區,是郊區政府所在地集行政中心、商業中心、金融中心的高度密集區,是陽泉市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重要次級中心區。展示生態山城特色,體現綠色生活理念,形成東城新區特有地、標志性的生活空間。依托郊區新建行政中心、江正大街和新城大道等已有設施,強化市政公用設施,建立城市道路系統,打造更加綠色的玉泉山、林里河,在城市山水格局、城市肌理、開敞空間、景觀視廊與軸線關系方面塑造特色東城。
3.1 設計思想
規劃采取趨利避害,順勢而為,化不利為優勢的策略。以梁峁作為建設用地,以溝壑為綠楔形成綠色網絡,使城市生態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相互融合。從保護和營造生態環境的高度,在山地城市自然環境基礎上,充分利用玉泉山、林里河自然景觀,合理分配空間,整理用地,突出體現東城風貌,準確定位開發建設模式,城市景觀設計體現“顯山露水,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綠色城市理念。
3.2 技術路線
正確認識、掌握、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通過基礎數據分析、建立三維模型,科學地整理現狀存在問題,抓住規劃的必然要素,放大設計思想,準確把握東城發展關鍵,提出切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規劃宏偉藍圖。
4.1 功能分區
行政中心區:以現有郊區政府行政大樓為中心,是未來東城新區的核心區域,通過新規劃建筑及環境強調新的行政中心地位,形成空間宏大,環境優美的核心區域。
商務綜合服務區:以江正大街為軸,兩側規劃布局商務寫字樓、高級商務酒店、金融服務大廈、通訊信息服務大廈等公共服務設施,帶動整個東城新區開發,提升東城吸引力。
物流配送區:臨近陽盂公路、陽五高速公路蔭營出入口周邊,規劃布局大型物資配送中心,主要配送生活物資、農副產品和生產資料,使其成為城鄉居民生活資料大市場,嚴禁成為污染性原材料(原煤、耐火材料等)集散場地。
生活居住區:在上、下千畝坪村規劃北部居住區,主要建設本區域原住居民整合后的新居住區號;在南窯莊村規劃東部居住區,在林里村規劃南部居住區,東部、南部居住區主要開發建設東城新進居民,承接陽泉主城區擴容遷移居民,是本區域房地產開發的主要片區。
文物保護綠化游覽區:擴大現有關王廟文物保護范圍,規劃玉泉山主題公園,集民俗展覽、歷史文化、游樂設施為一體的山地公園,使之成為本區的景觀制高點。
4.2 規劃結構
“三心兩軸一核心”的空間結構特征。“三心”分別是行政中心、商務中心、玉泉山公園文化中心。“兩軸”沿林里河的綠化濱河景觀軸、沿江正大街宏大建筑群景觀軸。“一核心”區域中部山—城—水交錯形成的生活居住綠色核心。
4.3 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強調與自然、與地形相結合,遵照“干道暢,次干活,支路宜”的路網規劃原則,以自由式道路為系統。形成“三橫兩縱”的主要道路骨架,“三橫”指江正大街、北側東城外環和中部聯接現蔭營鎮區的東大街;“兩縱”指沿林里河西側連接白泉工業區與東城主干路、307國道復線形成的東城東外環路。
4.4 綠化系統規劃
充分利用東城內外綠化景觀資源,形成“一軸多帶”的綠化骨架,沿林里河分別在行政區和居住區設置多個綠地公園,重點突出玉泉山“名山古剎”風景特色,通過林里河形成東城主要綠化景觀帶,使城市與自然山水環境融為一體,營造生態、自然的綠化系統。
4.5 景觀系統規劃
山地自然是本景觀(或城市設計)規劃中重點突出和體現的內容,將自然引入城市,城市順應自然是本設計主題思想的體現。規劃中突出山體特征,提高山水體系的可見程度和可達性,是本規劃設計的勝敗之筆。
東城規劃結合山地城市特點,對于臨近林里河思考周邊自然開不開敞空間區域,采取低密度,高容積,塔式、點式建筑依山就勢布局,留出多條視覺通廊,保障中心區的綠色背景。同時,規劃中強調在構成完整自然開敞空間系統中,保持遠眺視覺,加強游覽路徑和景觀引導設計,增強自然景觀的可達性。
4.6 城市空間設計
開放空間序列:規劃在中心區建設功能明確、適于休憩活動高水準的廣場系統。形成商業中心廣場和若干休閑廣場群,主要分布在東西兩個核心區及其周邊地段。廣場尺度重點把握與周邊山體綠化景觀。
節點地標:作為城市設計主題要素的城市地標,是體現城市個性,象征城市精神、突出城市風貌的要素。東城規劃中在東西兩個中心區布置兩組建筑群作為城市地標。一組以西部新行政大樓為主體,東西兩側輔以對稱公共建筑群,通過南北主軸開敞空間,凸顯背山面水的行政中心或核心地標。東部商務綜合服務中心形成以商務中心、酒店、大型購物中心等主要建筑構成地標。并且,在兩個山體公園的山頂制高點建設觀景設施,在不破壞山峰自然風貌的前提下,與山體公園一起構成另一類型景觀標志。
天際線:天際線控制以行政中心和商務綜合服務中心為兩制高點的多層次天際線形態。結合山勢形態劃定中、低密度住宅區,使東城的建筑高度輪廓趨向多元化,避免墻壁阻截,保障“顯山露水”。
4.7 重點片區詳細規劃
行政中心區:行政中心區主要以新建行政大樓為主體,保留北部山體綠化,兩側規劃辦公建筑組群對稱布局,南部規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筑布局留出南北開敞空間,南端引入水面,強調豎向空間軸線,凸顯行政大樓主體地位,從空間上形成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
商務綜合服務中心區:商務綜合服務中心區布置在江正大街與居住內部商業道路交叉口周邊的區域,規劃通過設置商務辦公、酒店、大型購物商場、休閑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形成集中的綜合服務中心,建筑以現代、簡約風格為主,形成區域地標建筑群,展現城市新面貌,提升東城吸引力,帶動整個東城的開發建設。
順應自然是科學嚴謹地順應,既不能一味強調隨坡就溝不成規模地、零亂成自然,更不能盲目地挖山平溝,在山區造平原作“人定勝天,再造山河”所謂壯舉去違背自然。獨具個性的城市特性就是科學順應自然的表現,只有科學地規劃利用、發揮自然元素特性,趨利避害,順勢而為才能成為切實可行、科學地城市規劃,才能體現出城市規劃大師風范和經典之作。
Design and analysis of Dongcheng city concept planning
Zhang Donghong
(YangquanSuburbanAdministrationBureauofHousingandUrban-RuralConstruction,Yangquan045000,China)
Taking Yangquan Dongcheng city concept planning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Dongcheng construction, respectively analyzes its geological location, district relationship, natural features and status evaluation, puts forward central target,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and technical route, and finally describes functions distribution, road traffic system planning, green system planning and city space planning design, which has accumulated experi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planning design.
city, concept planning, design, space
2015-01-09
張東紅(1966- ),女,工程師
1009-6825(2015)08-0017-02
TU98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