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鳳
(濟陽縣水務局,山東 濟陽 251400)
《濟陽縣“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1—2020年)》是濟陽縣為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高標準農田要求而作出的重要決策。實施此項目,對于改善濟陽縣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規劃按照“六統一”原則,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對全縣耕地進行全面規劃,力爭達到“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的目標。
濟陽縣現有1處大型引黃灌區即邢家渡引黃灌區和溝陽、葛店、張辛3處中型引黃灌區。本規劃在現有灌區基礎上,按流域和行政區劃結合的原則把全縣92%以上的耕地有機地規劃到這4個灌區中,全部按照灌區模式規劃治理。在灌區規劃治理上,對于各類水土資源條件和農業發展規劃布局,基礎薄弱的重新建設、能夠恢復的恢復一批、需要整合的項目整合起來、有一定基礎的提升一批。在新建項目的同時,對2006年之后,水務、國土、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辦等部門建設的小農水重點縣、國土整治、糧食基地縣、中低產田改造等工程項目,能整合的整合,該恢復的恢復,需提升的分批分期提升,全面提高全縣灌區灌排設施配套水平。
按照“六統一”標準,對各灌區集中連片統一規劃,實施溝渠田路林電全面治理、配套,旱澇風沙堿漬綜合治理。建設田成方、林成網、渠(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漬能降的高標準農田。灌溉和排水工程系統完備,水資源有保障,一般年份農田灌溉保證率達到75%,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田間道路工程以現有道路為基礎,在節約土地的同時,能夠滿足灌溉、交通、農機作業的標準進行規劃,機耕路能夠達到生產需要,主要道路進行硬化;在主要道路、溝渠、河道兩側,因地制宜地建設林網工程;建設完備的管理工程,同步配套管理設施,完善管理體制和水費征收、水價及運行管護機制。
結合濟陽縣地形地貌條件及水資源條件,按照灌區節水化的要求,以發展管道節水灌溉為重點,部分地片建設襯砌明渠,所有灌區全部實施節水灌溉工程。
濟陽縣總耕地面積70807hm2,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面積65780hm2,約占總面積的93%。其中規劃實施末級渠系改造6987hm2;實施以泵站提水的管道灌溉工程14826hm2;實施以機井提水的管道灌溉工程1707hm2;實施泵站提水為主,機井提水為輔泵站、機井相結合的管道灌溉工程20733hm2;對2006年以來的已建、在建的節水灌溉工程項目21527hm2進行提升。
節水灌溉方式為“無井房機井+管灌+小白龍”、“河道攔蓄+小型灌溉揚水站+管道灌溉+小白龍”、“小型灌溉揚水站+地上自流襯砌明渠”和“引黃自流襯砌明渠”的模式,包括揚水站提水管道灌溉、機井提水管道灌溉、末級渠系改造(即自流明渠襯砌)3種形式。
1)灌溉信息平臺系統。采用B/S結構,系統將采集到的監測數據通過無線公共網絡傳輸至平臺數據中心數據庫服務器,再通過軟件將數據發布到濟陽縣小農水重點項目灌溉信息平臺上,可直觀、形象地將監測數據顯示在大液晶屏上。
2)農田灌溉信息化平臺。可實時獲取灌區各泵站安全監控系統及流量自動化監測系統、各灌溉控制點流量自動化采集系統和土壤墑情監控點的各種數據,并可查詢、打印歷史數據,隨時調取視頻監控錄像,為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各種服務。
3)灌溉管道流量自動采集系統,包括各泵站的運行監控及各支管灌溉控制點流量自動采集。通過設置在站點、干支管管首的電量監測模塊、高清低功耗云臺攝像機、GPRS無線通訊系統和控制箱、超聲波流量、流量自動化采集系統平臺,操作員或管理者能夠隨時觀看泵站實時情況,實時觀測數據,查詢歷史數據和站點流量等重要數據。
4)土壤墑情監控系統,采用中國移動EDGE無線通訊方式,可將現場實時采集的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雨量、視頻等信號通過中國移動EDGE無線通訊的方式,傳輸至位于濟南的數據服務中心,由數據服務中心軟件實時處理和存儲,濟陽縣信息化監控中心管理人員通過B/S結構網絡訪問固定IP地址,獲得土壤墑情實時數據和進行數據查詢處理。
1)管理體制。 依據建設項目規模和實地情況 ,以村、鎮邊界為劃分依據,成立40個農民用水者協會。協會具有法人資格,行政上屬濟陽縣水務局管轄,其人員、工作安排和發展,協會自主決定,水務局只實施業務監督和提供技術指導。水務局對協會實行目標責任制考核,對其定編定員、崗位選擇等人事活動實行動態管理。縣管渠系及配套建筑物的運行管理、維修、養護、水量分配,水費計收及協調由縣水務局負責,同時對用水者協會的工作進行指導。其他干渠及配套建筑物的運行管理,維修養護、水量分配及水費計收工作由用水者協會負責,支渠及其以下小型工程的運行管理、維修養護、續建配套,田間節水推廣等工作由農民用水者協會負責,對本會各用水戶灌溉面積核實造冊上報,申請用水計劃,安排灌溉水調度,直接面向用水戶統計水量,結算水費。
2)水價機制。依據國家《水利產業政策》,規劃結合濟陽縣實際,突破以往水價制度形式,引入市場競爭,由每個灌區依照工程運營成本自行制定水價標準,予以實施,縣物價和水務部門進行宏觀調控和指導。
1)組織保障。濟陽縣縣委、縣政府對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非常重視,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項目在組織領導、多部門聯動,各級財政和多項政策方面得到支持、傾斜,工程項目建設、運行管理等管護組織制度健全完備,能夠充分保障項目順利實施,保證工程效益的長效發揮。
2)政策保障。濟陽縣縣委、縣政府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舉措來抓,年年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列入對鄉鎮和部門的考核范圍,建立了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合作的工作制度和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出臺了扶持農田水利建設的有關規定和辦法,把建設好壞作為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明確考核驗收及獎勵標準,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市財政撥付專項資金進行獎勵。鼓勵鎮村各級靈活運用“一事一議”的政策,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的作用,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投入。
3)技術保障。濟陽縣在多年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技術人才、技術力量比較雄厚,有較高的農田水利設計、施工、管理能力,基層服務系統完備,具有良好的技術服務能力,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管理經驗。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濟陽縣將進一步提高縣、鄉兩級從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縣鄉兩級人員的技術培訓。加強水利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水利服務和工程建設管理服務體系。聘請農田水利行業的專家組成專家組,負責對項目工程規劃設計的審查、設備的檢測、抽測,以及工程驗收、技術咨詢、技術指導、服務等技術性工作。
4)資金保障。在爭取上級扶持資金的同時,濟陽縣項目配套資金也能及時足額到位。 縣政府在足額籌集和落實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基礎上,制定資金整合規劃和相關政策,將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等方面的資金進行有效整合,按照編制的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方案統一組織實施。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多方籌措資金,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個人投資。
5)機制保障。一是積極推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及管理運行機制改革。在對已有工程進行承包、租賃等方式的基礎上,推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新建設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全部成立農民用水者協會,進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登記移交,組織農民參與工程規劃、籌資、投勞、建設、運行、管護的全過程,使農民真正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受益的主體,形成良性的工程管理機制。二是認真貫徹水利部新時期治水思路和水權理論,加快節水型農業試點建設,把明晰水權、優化配置水資源作為核心內容,逐步建立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逐步推進灌溉水價改革,完善農業水費計收辦法,將農業供水各環節納入政府價格管理范圍,推行到農戶的終端水價制度,建設計量實施,改革農業用水按畝收費制度,推行計量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