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斌,王 義
(山東黃河河務局供水局濟南供水分局,山東 濟南 250000)
濟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47.9mm,且時空分布不均勻,年際變化大。濟南雖然有地下水、水庫水、黃河水、長江水等多種水資源,但水資源總量并不多。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7.48億m3,其中黃河水為主要的水資源,約占1/3。人均占有量僅為247m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畝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22m3,約為全國畝均占有量的1/6,水資源短缺嚴重。
濟南引黃供水始于1955年,目前,濟南市有引黃水閘11座,設計引水流量225m3/s,11處引黃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8.11萬hm2。現在黃河水每年引水指標為5.68億m3,自2000—2014年年均引水4.95億m3,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以及節水措施的不斷改進,使農業用水效率不斷提高,供水用途也由最初的農業灌溉發展為農業灌溉、城鄉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及生態用水等多目標、全方位供水。
從長遠看,黃河水資源依然是濟南市最穩定、最可靠的水資源。但由于黃河上中游降雨量減小、修建水庫等因素,用水條件改善,引水量加大,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黃河下游來水量有減少的趨勢,濟南市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長久存在。因此,合理利用黃河水,建設節水型社會,對濟南市的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目前,農業引黃用水效率低,引黃灌溉水利用系數只有0.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0.7~0.8,節水有較大的提升潛力。
枯水年份,來水量減少時,依照豐增枯減原則,采用的方法是不論各地市、工農業節水程度高低,都按照原來的用水量減少同樣的百分數來減少分配的水量,這種管理辦法,操作簡單、方便,但不利于促進節水。節水好的地區多年通過實施各種節水措施,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如遇枯水年,分配的水量減少同其他地區同樣的百分數,用水則更加緊張,影響農業灌溉,總的效益影響較大;而節水措施差的地區浪費水較嚴重,每立方水產生的效益低,遇上缺水,即使減少部分水量,對他們影響也相對較小。總的來說,引水分配指標與用水節水水平沒有掛鉤,節水效率有高有低,造成總體用水效率低下,不利于節約用水。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但現狀仍然是流域管理服從于行政管理,依然不能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危機。此外,沒有核實灌區實際需用水量,節水好的灌區往往申報的用水量偏少,而節水差的灌區申報的用水量偏多。這樣核減后節水好的灌區用水量偏少,節水差的灌區用水量偏多。因此探討濟南黃河在分配指標一定的總量下,根據黃河來水減少的條件下,通過內部挖潛,實施節水灌溉,重新優化分配濟南黃河水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建立引水分配指標與用水節水水平相適應的關系,根據各地市農業節水水平高低,以及各引黃灌區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的不同,比較得出相對差額,分別給予不同的權重。在枯水年份進行水量的優化分配,節水水平高的,水量核減少,節水水平較低的,水量核減多。
依據水法,來水量減少時,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合理安排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防止黃河斷流。故確保非農業用水100%的保證率,本次研究模型優化農業用水。選取2014年現狀來水進行分配,優化未來來水量減少時的供水量。本文將引黃閘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比較差額作為分水依據。
1)目標函數即為供需水量差額最小。

式中:i為第1,2,3,…11座引黃閘;α為農業節水潛力缺水量,億m3;Wi為第i座引黃閘農業需水量,億m3;Pi為第i座引黃閘農業分配水量,億m3。
2)約束條件
(1)各引黃閘農業用水量等于凈水量除以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

式中:Ni為第i座引黃閘農業凈水量,億m3;ηi為第i座引黃閘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
(2)節水條件下農業分配水量計算



第i座引黃閘農業實際供水量Pi

選取2014年濟南黃河引水數據對建立的模型進行優化和調試。分析濟南市引黃閘農業用水、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等指標數據,將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比較差額,并且將引黃閘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差額。
第i座引黃閘農業減少的水量ΔPi這些數據輸入模型,優化水量分配。結果如表1。

表1 來水量減少10%時引黃灌區引黃農業用水量情況
2014年,濟南11座引黃閘農業引水量為31059.69 萬 m3,非農業引水 32667.22 萬 m3,合計63726.9萬m3。非農業用水保證率100%的情況下,農業用水保證率為79.5%,模擬枯水年份來水量減少10%,依照豐增枯減原則,減少的水量按比例減少10%與優化減少比較,以及供水量按比例分配與優化分配比較分析,節水水平高的灌區,水量核減少,節水水平低的灌區,水量核減多。通過模擬計算,枯水年份在來水量減少10%的情況下農業優化分配的供水量即為水量優化分配方案。
1)通過對濟南黃河水量優化方式進行探討,確定引水分配指標與用水節水水平掛鉤,枯水年份來水量減少10%,在非農業用水保證率100%的情況下,節水水平高的灌區水量核減少,節水水平低的灌區水量核減多,水量分配上向節水好的灌區傾斜,較好地解決了水量短缺時各地市農業分水“一刀切”的問題。
2)有利于建立水權交易市場。農業節水水平的提高,使結余的水量激發了企業要求農業向工業實施水權轉換的強烈意愿,缺水用戶可以購買到急需的水資源,這樣不僅使水資源能夠高效利用,而且還能夠部分消除行政指令分配水資源的局限性,緩解水資源對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
3)促進節水和水價形成機制的建立。逐步提高水價,枯水年優化分配水量,豐水年份采取階梯水價方式。促進水資源的科學管理,使有限的黃河水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4)進一步完善流域與區域管理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合理劃分流域與行政區域水行政管理權限,解決地方法規與部門規章銜接不夠、管理職能交叉等問題。適當對流域管理機構進行擴權,增強流域涉水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權,將流域管理機構真正成為流域委員會的執行機構,保證節水制度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