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靜 ,田 光
(1.槐蔭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118;2.濟南市黃河河務局工程局,山東 濟南 250032)
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從2011年—2014年短短幾年時間,360多個城市遭遇內澇,北京、廣州、武漢、長沙、濟南等城市內澇嚴重,導致排水系統崩潰甚至人員傷亡,與此同時,我國城市缺水問題同樣突出,我國被聯合國認定為“水資源短缺國家”,全國有1100個城市嚴重缺水。造成這種看似矛盾現象的背后,是傳統城市開發方式造就了城市內大面積不透水地面,導致地表徑流增加,加重了本來就不堪重負的城市排水系統負擔,成為了災難的誘因。
傳統“以排為主”的城市排水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雨洪管理的需要,國內外很多學者開始倡導雨洪資源利用,將雨水作為一種資源納入到城市綜合管理中來,進行綜合利用,以求緩解城市缺水內澇危機。“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使城市建設真正落到實處,解決了實際問題,回歸于自然的思想理論。
城市建筑高度整體上升,地下建設項目快速增長,現有供水管道難以滿足目前城市發展需求。我國排水系統設計標準普遍較低,大多數城市排水標準為1~3年,與國外先進的城市排水標準10~30年相比差距是明顯的。更重要的是“重地上輕地下“思維沒有得到有效改變,導致地上高速發展,地下排水系統嚴重滯后,大多數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和調查工作才剛剛開始,“重建設輕管養”心態依然存在,市政排水管網建設缺乏有效的日常維護和定期檢查。
受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等許多天氣因素的影響,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地光臨城市,給城市供水和排水管線提出了更為嚴峻的考驗;同時,由于這類氣象條件規模小,瞬時性和即時性特點,容易造成城市建設的“盲區”、排水管網的“盲點”等發生,造成城市內澇,水污染等次生災害,造成道路擁堵,公眾恐慌等社會問題,甚至威脅市民的人身安全。
研究表明,自然界中80%的雨水滲透到地下的自然生態系統,只有20%流走。然而,隨著城市硬化地面大面積的增加,降雨中大部分雨水被柏油、水泥地面阻隔,很難直接滲入地下補充城市地下水。草地徑流系數在0.2左右,而水泥或瀝青徑流系數在0.9以上,這就意味著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有不到10%可以滲透到地下,而剩下的90%則完全需要靠市政管網排出。這一方面加重了市政管網的負擔,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城市大多數給排水管網系統是幾十年前建設,雨水和污水管網并沒有完全分開,雨水很難收集使用。
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對城市建設,特別是城市給排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成為城市建設,特別是城市內部排水施工的重要內容。
海綿城市建設結合了自然和人工措施,保持城市自然水文特征,通過對原有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對水源涵養的基本要求,結合當地降水量和降雨強度,通過運用先進的建筑手段和生態理念,對在傳統粗放式城市建設模式下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進行恢復和修復,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雨水滲透和積累對城市綠色空間的凈化,補充城市生產和生活以及景觀供水用水要求。
在建設中,統籌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系統和協調供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的環節,通過對城市環境保護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統籌地下管網建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有效緩解管網壓力,有效地吸收雨水污水,實現“排得出、留得住、用得上”的目的。
通過海綿的城市建設,將防、排、滲、蓄、滯、等措施有效融合,減少了由于短時局部強降雨地表徑流造成城市不透水的范圍,減輕了城市防洪排澇壓力,減少城市內澇的影響。
我國新型城鎮化規劃 (20l4年-2020年)中明確提出,中國的城市化必須進入一個新的轉型發展與升級階段。可以預見的是,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水資源將成為制約一個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在現有的環境下,通過自然積累,建設自然滲透,發揮海綿城市自然凈化功能,提高城市水資源的利用,才能為實現城鎮化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創造條件。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充分利用水資源,統籌開發雨水收集系統,實現雨水入滲、存儲、傳輸和污水凈化等功能,提高水資源利用的能力,減輕城市水資源短缺困境。
在城市總體規劃及各相關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的規劃中,遵循可持續發展的開發理念,結合城市發展的區域或項目的特點,確定相關規劃控制指標。通過加強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的建設,實現對雨水徑流的排放控制和管理,以達到緩解城市內澇,從源頭上減少徑流污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景觀環境,保障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原有的“海綿體”要有效保護。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有條件的還應新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比如讓城市屋頂“綠”起來,“綠色”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還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道路、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
鼓勵條件成熟的地區試點運行,以現有城市基礎設施為基礎,選取基礎條件比較好、雨洪資源利用潛力大的城市小區、園區、高校等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并在資金和項目上給予一定的支持。試點地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和防洪排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因素,采用先進的理念、技術方法和手段,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和實現路徑,逐步規范化,標準化,以期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參考,為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建設在我國剛剛起步,需要各部門齊心協力、同抓共管,需要在城市開發建設的各個環節貫徹落實海綿城市的新理念,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健康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