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竹,馮 平,譚 璐
(濟南市水文局,山東 濟南 250013)
濟南市水生態監測研究與探討
朱中竹,馮平,譚璐
(濟南市水文局,山東 濟南 250013)
【摘要】對濟南市水生態監測的思路及目標進行了探討,并以濟南市水生態監測實際為基礎,分析濟南市水生態監測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監測實施的具體保障措施。
【關鍵詞】濟南市;水生態監測;水生態文明
水生態監測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環境水因子進行監控、測量、分析、預警等的一個復雜而全面的系統工程,它通過對水文、水力、水質、水生生物等水生態要素的監測和數據收集,分析評價水生態的現狀和變化,是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土資源,提供系統水文水環境資料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濟南市水生態監測立足濟南“泉城”特色,針對全市范圍內的主要水域,廣泛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泉、河流、湖泊、水庫、流域及濕地進行包括水文指標、水化學指標、浮游藻類、底棲動植物、魚類和棲息地等的水文-水質-水生態聯合調查、采樣與監測。首先,利用香農生物多樣性指數對生物多樣性及時空特征變化進行分析,其次通過典范對應分析和Levins生態位寬度模型和Pianlca生態位重疊模型找出生態主要驅動因子,最后利用隨機森林法對濟南市生態進行分區。監測工作從2014年開始,每年的5、7、11月進行三次取樣分析,力爭通過連續3年的動態分析,全面掌握濟南市的水生態狀況、生物群落時空演變規律、生態主要驅動因子,并逐季度對濟南市水生態進行健康評價,以便及時發現濟南市水資源質與量的主導因素和具有重要價值的特有、珍惜瀕危物種,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諧水環境的營造,水安全的持續保持,生物多樣性的不斷延續及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提供有力數據支持和科學指導。
2.1部分監測站網布局不合理
濟南市河流多屬季節性河流,干旱季節常導致斷流、干涸、死水等現象;部分監測站點在選定與建設時未充分考慮河段取水口和排污口分布、行政區域污染物排放、水文及河道地形、支流匯入及水利工程、河岸植被與水土流失情況等。以上原因常導致最初選定的水生態監測站點的變動和調整,致使部分監測數據缺乏代表性、連續性和可靠性,給相關研究帶來困難和誤差。另外,以往監測大多只針對水文、水質等常規項目進行,藻類、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魚類等水生生物等的水生態監測未涉及或只監測其中一、二項,監測項目不夠全面,相關研究也不能全面反應濟南市的水生態狀況。
建議今后水生態監測應加強選址前瞻性、可持續性、實用性、方便性等方面的考慮,同時加強重要、敏感區域的監測,提升監測站點的綜合功能,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項目齊全、技術先進的水量、水質、水生態多時空、多方位一體的動態監測體系。
2.2采樣、鑒定過程復雜,耗時長、費用高
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是一個緩慢過程,了解、分析其時空演變規律必須進行長時期的連續監測,耗費時間較長。尤其是藻類等種類豐富的物種,鑒定過程難度大、耗時且需經驗的積累。再者,目前水生態監測還停留在人工野外采樣、室內鑒定分析的階段,是水生態健康維持的最大瓶頸,缺乏水文-水質-水生態聯合自動監測體系;另外,野外采樣時常涉及涉水、船上作業和高溫暴雨惡劣天氣等,危險性較高,其研究內容又跨水文學、水力學、水化學、地形學、水生生物學和生態學等多學科,任務重且復雜,需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持。
建議配備必要和先進的集鑒定、成像和數據分析一體的水生態設備和水質分析儀器,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鑒定準確度;逐步建立水文-水質-水生態聯合自動監測體系,節約時間及人力物力;加強與各水行政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立足主動服務,積極協調組建水生態監測網絡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
2.3尚未建立統一的水生態監測評價體系
目前,濟南市水生態監測工作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經驗和專業人才。另外,生物物種結構及形態是隨水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需及時補充更新生物圖譜,而物種鑒定、命名及圖譜的出版過程緩慢,導致實際監測過程中系統基礎資料的缺失和相關知識的脫節,從側面給水生態監測帶來困難。
建議盡快建立統一的水生態監測與評價體系,同時努力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大膽創新,及時總結經驗,力爭取得一批高質量,具有重要指導和實際應用作用的成果。
2.4水生態修復多部門協調統籌困難
水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修復將是漫長的過程。因此要及時了解水生態系統狀況,確保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理,使其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需系統內各組成部分及各環節的健康運行。在人為干擾條件下,各環節的健康運行更需要水質、水量及水環境相關管理部門的強力監督與大力治理。目前,由于各部門存在溝通和分工任務不明確等原因,在工作協調上及聯合監督治理上存在困難。
2.5法律法規保障及宣傳力度不夠
水生態保護需全民參與,應廣泛利用新聞媒體、報紙、電視、網絡等進行大力宣傳,切實提高民眾參與和監督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民眾的生態保護綜合素質。同時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考核與獎懲機制,加大水生態研究投入,提高保護意識。
3.1組織保障
濟南市被確定為水生態監測試點城市后,全市各相關部門從大局出發,高度重視,積極協調和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為水生態監測工作落到實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3.2技術保障
一是加大水生態監測科技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水生態監測工作的投入,制定強制性要求,將水生態監測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不斷改善測試手段,提高監測科技水平。二是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努力開展科技攻關,力爭在一些重大水生態問題和瓶頸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逐步建立和健全水系生態環境監測科研和服務體系,為水生態監測工作提供技術和服務保障。
3.3人員保障
根據水生態監測工作要求,針對不同培養目標,派遣相關人員深入合作院校學習水生態監測方法與技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爭先進位,同業對標”等方式以及內部培訓、技術技能考試等形式進行培訓教育,全面提高濟南市水生態監測職工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
水生態監測既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基礎手段,又是合理保護水資源、優化水資源配置、維護水生態良性循環和確保水安全的重要科技手段,在經濟建設、生態建設、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濟南市水生態監測工作的開展,相關研究的推進和一系列針對性措施的提出與實施,濟南市水生態建設狀況將被逐步摸清,整體水生態環境將得到較大改善。
(責任編輯張玉燕)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1-0045-02
收稿日期:2014-12-15
作者簡介:朱中竹(1986—),女,助理工程師